芭蕾舞蹈作品在不同媒介的差异化表达

2023-01-20 20:20王占峰
影剧新作 2022年4期
关键词:小剧场芭蕾剧场

王占峰

被称为“西方文明结晶”的芭蕾艺术,经过了百年地历练和发展,凭借其优雅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高雅的审美情趣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传至世界各国。当芭蕾艺术进入中国华夏大地,我们一方面在积极地欣赏它的既有美感,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尝试找到更为成熟的推广普及方式,让高雅艺术能够真正走到观众心里。

近年来,随着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发展,芭蕾舞的展示平台也逐步多元化,不再局限在传统的剧场之中,渐渐开始在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介崭露头⻆。媒介的拓宽,给了芭蕾在中国大地更深、更广的发展机会,同时也给了芭蕾舞者在表演上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一、剧场媒介

提到芭蕾作品,观众最先想到的一定是穿着优雅服饰,走进剧场欣赏,这是从芭蕾诞生以来一直在西方沿用的观赏方式,也是芭蕾艺术院团和芭蕾舞者们最熟悉的表演方式。他们所接受的训练足以适应各种尺寸、深度、形状的舞台,甚至是斜坡舞台。面对观众的直接表演,也是芭蕾艺术院团和芭蕾舞者们最舒服的展示形式,虽然不像语言类演出那样可以有现场互动,但从观众的表情、反应、掌声、欢呼也能让演员和观众之间达成一种精神上的互动,观众的反应可以直接刺激演员的表演热情,舞台上下的情感交流和意识共鸣能够使两者之间的兴奋值都能达到最大化。

题材上而言,恢弘的剧目更适用于剧场演出,通过舞美布景、服装道具、化妆造型等多重元素的烘托,可以让演员们的表演得到更好的整体化呈现。对于观众而言,现场气氛也是剧场观剧的最大魅力。例如辽宁芭蕾舞团近年来演出的《斯巴达克》《罗密欧与朱丽叶》《八女投江》《铁人》《花木兰》,无论是世界经典剧目还是中国原创剧目,都是大制作、强班底,甚至加入了很多适应舞台艺术新发展的多媒体内容,观众整体观剧感强烈,反响热烈。和走进影院观看大片一样,普通制作的剧目和2D影片体验感相似;而必须走进剧场观看的恢弘剧目犹如3D影片,观感和现场感都是值得期待和体验的。

对于芭蕾舞者而言,剧场内的表演不仅是对他们专业技术的考验,同时也考验他们的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一部完整的作品,通常演出时长要在90分钟以上。无论是对体力、耐力、专注力、表演力都有极高的要求。而且和竞技体育比赛相似,剧场演出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无论背后的付出有多辛苦,观众可以直观看到的只有登上舞台的这段表演时间,既要将平时所学所练尽最大可能地完美呈现,还要随时应对可能会发生的突发状况。另外,因为没有台词,又很难看清表情,剧场芭蕾演出的情感传递大部分要靠肢体动作,这就要求舞者们要将动作最大化呈现,同时,相同的动作在不同情境中要表达不同情绪,也是舞者必须要掌握的能力,一个看似相似的托举动作,是要表达爱恋与珍惜,还是要表达纠缠与愤怒,些许的情绪变化都是要传递给观众的。

二、电视媒介

舞蹈作品一直是电视节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早期的大型晚会,到专业的比赛类节目,再到近几年火爆荧屏的明星竞技类舞蹈综艺节目,芭蕾这个可以非常直接表达美、展现美、欣赏美的艺术形式始终受到电视媒介和电视观众的喜爱。相比剧场演出中每场满场观众只能有1000余人的局限性,电视媒介的推广和传播力度明显更强,传播范围也更广。但受限于缺少身临其境的现场感,电视媒介上的芭蕾舞蹈呈现更倾向于整体性、整齐性和直观性。镜头语言的参与也成为了电视媒介表达的双面剑,优势在于可以更加清楚、直观的推进拉远,规避了剧场固定座位观赏⻆度的局限性,劣势在于观众的观赏⻆度要受到镜头语言的限制。

题材上,电视媒介上的芭蕾舞蹈作品呈现时间通常不会过长,具有短小、精炼、直击人心的特点,多为经典剧目的精选片段或是原创小节目。想要达到既能展现芭蕾风采又能在观众心中留痕的效果,就需要既有熟悉感又有新颖度。以曾经登上央视春晚的《茉莉花》为例,以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为背景音乐,能够迅速吸引观众,做到了将熟悉感最大化,同时二十几名芭蕾舞女孩的集体亮相,让视觉上的美感丰富起来,当中国音乐的温婉遇上立起足尖的唯美,让这个作品迅速传播,成为了很多青少年争相模仿的经典。

我和搭档敖定雯在湖南卫视《舞蹈风暴》节目中所表演的芭蕾短节目《九儿》也是芭蕾适应荧屏的经典案例。这个作品的一稿《血色》曾经在剧场演出中试演过几次,当时的配乐并不是这首《红高粱》的片尾曲,在短短的5分钟内,即使我们将题材的正能量完美展现,将舞蹈动作几乎完美做到位,但总是觉得距离走进观众内心差了一步。于是经过和编导老师的商讨,在决定用这个作品作为参赛亮相的第一个作品时,我们对作品的整体呈现做了修改。首先是将音乐替换为了经典的《九儿》,用听觉上的熟悉感拉近和观众之间的距离;然后加入了多个高难度动作,大部分是很少在古典芭蕾表演中出现的动作,就像花样滑冰、跳台技巧等竞技体育比赛需要有难度分和完成分一样,要在短时间内抓住观众的心,“上难度”是必须要有的。节目中我们的另外一个作品《守候》也同样是凭借中国风的熟悉度和超高难度技巧被广大观众所喜爱和支持。这个作品延展于热播剧《延禧攻略》,将剧中让观众小有遗憾的一段情感进行了圆梦式的表达呈现,在中国风格音乐、中国风格造型、中国风格舞蹈演绎的集合展示中,将中国式芭蕾的美与内涵唯美呈现。参与节目的初衷,就是要让观众了解芭蕾,它并不只有西式美好,也有中式感动,在竞技中争取好成绩的同时也是将“中国风格芭蕾”带入观众视野。另外,为了适应现场拍摄的镜头语言表达,我们还放大了很多情绪的表达,充满不舍的表情、难舍难分的相拥等细节,都在镜头中清晰展示,也成为了观众们为之动容的重要场景。

三、小剧场媒介

“小剧场”这个词,对于现代观众并不陌生,小剧场话剧、小剧场脱口秀、小剧场相声……很多语言类艺术形式都在小剧场里蓬勃发展着。舞蹈,尤其是芭蕾舞,似乎很少会出现在人数低于500的小型剧场中,究其原因,首先是受限于舞台条件,因为芭蕾舞对于表演环境有较高的要求,很多小剧场无法满足,其次是芭蕾舞这种艺术形式更多的是呈现,而很少互动,对于观众而言近距离与否差别不大。但随着全球疫情的蔓延,实体剧场演出难度不断加大,小剧场对于演出团体和剧院方可能都是未来可尝试的新选择。

作为演员,从芭蕾舞蹈表演上讲,我们更愿意把关于芭蕾的全新尝试展示在小剧场舞台上。现代芭蕾,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随着芭蕾艺术领域的不断发展,古典芭蕾更趋向于我们的基础科目,而更符合现代观众审美方式的现代芭蕾逐渐成为了国际创编领域的新宠。这部分作品对于场地要求较低,表演环境简单,同时大多脱离传统作品的极强故事性,用写意的方式给观众更多参与和想象的空间,不再以“极满”的灌输方式去要求观众看懂什么,符合现代观众欣赏美的同时去思考美的需求。例如我参演的具有突破意义的芭蕾随想作品《⻆色》,是辽宁芭蕾舞团首席主演敖定雯自编自导自演的创新类作品,将曾经被认为是“伴奏”的音乐邀请至舞台上,和舞者相融、共演,使观众在面积并不大的剧场内一次性欣赏到演奏会和芭蕾演出,同时在作品呈现上以现代芭蕾为主演表达方式,在音符的映衬下,给观众提供了很好的思考空间。这种全新的形式受到了舞蹈界专家、老师的一致赞赏,也给芭蕾作品的互动式演出开辟了新的道路。

同时,在小剧场演出的芭蕾作品可以更具参与性。作为舞台道具中的一枝玫瑰花,可以不再是由侧幕工作人员提供,而是将它交给近距离观众,再由演员从观众手中获得,或者在有多媒体设备配合下的舞台上,反转设备带领观众参与集体谢幕等等。类似这些操作简单的互动环节,都能增加观众的参与感,让线下实体演出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和体验性。增加舞蹈类作品的互动感,这也是未来我们想在作品创编和舞台呈现上做出尝试的方向。

四、网络等新媒体媒介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给文化艺术作品提供了全新的展示平台,同时也对作品提出了新的要求。区别于线下演出和电视作品,网络新媒体对于作品的大众性和易懂性要求更高,更需要作品有快速吸引眼球的能力,也更需要明星效应和平民力量的双向加持。首先,芭蕾基础中的很多技巧展示非常符合短视频平台观众的欣赏习惯,因此拍摄制作“炫技”类视频内容,既能充分展示演员优秀基本功,也能快速达到“亮眼”和“吸粉”的效果。其次,演员们的日常排练过程、芭蕾作品创编过程、演出前舞台装置过程等平时普通观众无法观看到的内容记录视频,也能极大程度满足观众对于幕后故事的好奇,这些带有揭秘性质的内容都会在网络平台上成为百姓关注的焦点。这些与芭蕾舞蹈相关的多元素内容在新媒体中的呈现,为很多演员积累了良好的群众化认知,也从另一个侧面促进了芭蕾艺术在国内的全民化发展。

当网络直播逐渐被百姓生活所需要,芭蕾演出直播作为新生力量也在尝试和探索着。将大型作品的演出实况用网络平台呈现给观众,没有了高额的票价门槛,没有了地域限制,让更多的观众愿意花时间来了解这门曾经“高高在上”的艺术,无疑是芭蕾普及推广的新方式。随着观众基数不断增大,芭蕾的普及课程、芭蕾艺术赏析讲解等内容也逐渐受到关注和欢迎。辽宁芭蕾舞团青少年芭蕾舞团独立创排的作品《榜样》,首演期间在全国30余个平台同步直播,收获了260万的观看和点赞数,足以证明芭蕾直播的可能性和未来价值。

芭蕾艺术发展至今,经历了很多次艺术上的更新发展,同样也经历了很多次地传播媒介增替。将适合的内容在合适的媒介发布,既是对这门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尊重,同时也是在传播领域开拓思路谋求创新的有益尝试。作为舞者,我们不仅要专注于专业本身的积累,也要站在传播者⻆度去走进新的领域,在“创作、演绎、传播”三者中寻求契合点和全新发展路线,不断为文化艺术的推广普及和中国化发展谋求新的可能。

猜你喜欢
小剧场芭蕾剧场
因为你的表演,我爱上了芭蕾
春天的芭蕾
欢乐剧场
我爱芭蕾
论《日出》的剧场性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开心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