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提高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

2023-01-20 18:55叶晓兰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23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育人思政

□叶晓兰

一、引言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就是课程思政,其实质就是将价值观引领寓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然而,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难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可见,课程思政要符合大学英课程特点,不能“强融入”。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对大学英语课程性质在旧版指南的基础上做出了补充:“大学英语课程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2]新指南补充和强化了缺席的母语文化与文明,强调了大学英语课程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外国的社会与文化,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用英语阐释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而后者正是大学英语教育长期以来的不足,即课堂较多谈论西方文化,很少或根本不谈及中国文化,从而导致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因此,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来说,“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课程思政要求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目标是高度契合和统一的。可以说,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因为,语言的学习必然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大学英语课堂是中西文化交汇的重要阵地,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对中西文化进行辩证比较和对比,能够让学生客观地认识各国文化,并以全球的视野重新认识和定位中国文化,从而克服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和对中国文化缺乏自信的问题。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有机融入中华文化,将中华文化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培养学生双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和“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要求。

本文旨在探索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如何发挥大学英语课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从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二、“课程思政”与“文化自信”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与我国经济、文化、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等发展的新阶段相适应的一种新教学理念。其目的在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高校是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依赖于思想政治课,而是要充分挖掘各类各门课程的育人元素和育人价值,发挥各种课程的隐性育人功能,要把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与价值观的引领相结合,把“授业”与“传道”相结合,通过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最终实现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的。

文化自信指的是处于国家、民族中的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对支撑民族发展的内在精神特质积极传承和践行,对世界优秀文化能够欣赏借鉴,取长补短。文化自信,信的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创造力,信的是中华文化中蕴涵的中国之精神、中国之理念、中国之智慧[3]。文化自信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形态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成了我们文化自信的本和源。

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来说,培养文化自信是其重要内容,也是突破口。同时,对于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来说,课程思政是有力的抓手。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

一些学者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的调查表明,总体上,大学生对中国文化表现出高认同,低认知和践行较差的特点。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外因上,主要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敌对势力的有意渗透;内因上,有经济转轨与文化转型不同步的矛盾,也有近现代以来存在的文化自卑心理,以及来自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学校方面,主要是文化正向引领功能乏力。就大学英语课程来说,其作为中西文化交融的主阵地,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教轻育、重智轻德和中西文化失衡的问题,所以应该更加积极地发挥文化正向引领的功能,把文化自信的培养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

四、大学英语课程培养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及提升文化自信的路径

(一)教师:树立文化导向的英语教学观,提升跨文化教学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观、育人观、综合素养、教学业务能力等,都对教学起着关键作用。

长期以来,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大学英语课时相对较少,部分学生英语底子比较薄弱,而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任务相对较重,导致一些课堂教学往往比较偏重英语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本身对文化育人和培养文化自信认识不到位的因素。总之,最终导致了大学英语课程在文化育人方面做得不到位,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价值观的引领失衡。

此外,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为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比较注重原汁原味的英语材料的学习,偏重西方文化的介绍,忽视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其英文表达的训练,导致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不够,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也不强。课堂上中英文化比例严重失衡,典型的例子就是学生对很多洋节的英语表达张口就来,而对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春节、清明节、元宵节等重要节日的英语表达却张口结舌。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文化自信也没有得到提升。其中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外语教师自己在接受外语教育的过程中,本身就缺乏对“中国英语”的学习,母语文化素养不够,语言功底参差不齐。“中国英语”不是中式英语,而是指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4]。中国英语能有效提升学生对母语文化身份认同,构筑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教师的教学观还没有完全跟上时代的节奏。当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学生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为学英语而学英语,而是要为了“传播中国文化”“增强中国软实力”而学英语。因此,教师们首先要意识到,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融入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是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目标,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英语教师的使命。

教师先备好一桶水,才能给学生提供一碗水。因此,一方面,学校应积极给广大外语教师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帮助他们更新教育教学观,使他们对英语教学产生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并不断提升自综合素养和跨文化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教师本身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各种线上线下资源,进一步夯实自己的语言功底和跨文化视野,学习中华优秀文化,首先构筑自己的文化自信,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学模式:借鉴产出导向法,提高教学效率。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在课时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面临着更高的教书育人要求,即一方面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做到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认同和自信。即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更要让他们掌握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因此,大学英语课堂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高效,教师必须调整甚至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才能完成更高层次的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我国著名学者文秋芳在Swain提出的输出假设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点提了“输出驱动假设”,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理论体系[5]。该体系提倡的教学理念包括“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其中,“学用一体说”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就是提倡用英语做事,而不是以课文或教材为学习目标。这种教学理念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大学英语课程在新时期的需求。

在这些核心理念的基础上,产出导向法还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和评估步骤和要求。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产出导向法为处于困境中的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了方向。用英语做事的能力再辅之以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认同和自信,就可以转化为“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全人育人说”与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目标也非常契合。当前,网络学习资源极度丰富,教师可以通过呈现交际场景,说明目标和产出任务,给学生制造学习的压力和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力,从而使他们围绕学习目标和产出任务,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资源,进行深而广的学习和探索。从而把有限的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大学英语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内容:挖掘文化元素,整合教学内容。众所周知,词汇和语法是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很多教师会把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巧妙地融入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训练中。同样的道理,思想政治和文化的教学也应该可以做到巧妙融入。首先,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政治和文化元素,并进行提炼和总结,再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的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实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领和文化自信培养的目标。如思想政治智慧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Unit 1主题是Fresh Start,其中Text A标题是Toward a bright future for all,内容是一个美国大学校长对新生的致辞。大学对于新生来说无疑是个很好的话题。教师在课前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搜集中华文化中关于“大学”的有名的言论及其英文翻译,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等等。然后在导入环节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在所了解的信息上谈谈自己对大学的理解和期待。另外,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一些课文细节插入相关的中华文化。比如,课文中第三段,校长分享了在高中毕业时父亲给自己送闹钟的故事,可以借此引导学生思考送闹钟的意义,并插入中华文化中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如毛泽东曾说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或寸金难买寸光阴,等等,并配上这些名言的英文表达。再比如,在文章最后一段,校长勉励学生要承担起对社区、国家乃至世界的责任。在这里也可以引用我国伟人或名人的名言。如,毛泽东曾说过的关于“世界是年轻人的,年轻人就像八九点钟的太阳”的语录:The world is yours and ours,but ultimately yours.You youth is full of vigor and energy,like the sun at eight or nine o’clock in the morning.Our hope is on you.”或者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A nation will prosper only when its young people thrive...”。这样学生就能对国内外大学教育观进行辩证地思考,感受祖国赋予自己的责任,同时也能了解这些经典话语的英文表达。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教师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材的基础上整合教学内容,首先要根据教材内容确立培养文化自信这一总目标在本单元可落实的具体小目标,然后围绕该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活动,整合教学资源,把文化自信的培养巧妙地融入各教学环节。

(四)考试:调整考试评价体系,适当加大中国文化考核比例。随着国家对于文化自信建设的逐渐重视,外语教育界也已开始行动起来。全国大学英语考试委员会自2013年12月起,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不断增加了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这个变化从一定程度上能对大学英语教学起到指挥棒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动力,引导他们注重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同时也向大学英语教师敲响了警钟:作为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师,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学,要促进课程内部不同文化的平衡。教学和考核要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相呼应,要充分利用课程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加大中国文化学习在考核中所占比重。

五、结语

“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课程思政要求与大学英语课程的特点高度契合。融入中华优秀文化,引导学生以理智的态度对中西文化进行辩证思考和对比,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大学英语课程长期以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教轻育,重智轻德和中西文化失衡的问题,学生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和对中国文化缺乏自信的问题。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是一个需要多方联动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试评估等多方面着手开始改善,甚至还需要整个学校多个部门的配合。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