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留珂 吕会茹 何静辉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实现立德与树人统一的重要途径。应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合在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实现思想政治元素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达到“盐溶于水”的课程思政效果。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分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其主要内容包括生物体的分子组成、结构与功能、三大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调控。作为高职医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生物化学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疾病发生机制,据此进行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1];在科学研究中,生物化学有助于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解释实验数据,帮助得出科学结论,因此说生物化学所涉及的内容在学生今后的临床医疗和科学研究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具有专业引导外,生物化学还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其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爱国主义精神、理想信念教育、科学精神、职业素养等思想政治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天然载体[2]。本文以高职《生物化学》为例,从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意识、提高教师思想政治能力、探索生物化学融入思想政治元素的路径和方法提出一系列举措,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教学,为生物化学的思想政治改革提供参考。
正所谓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源源不断的水。只有教师先树立了“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才会在教学中加以运用。前期对学院部分专业课教师访谈提示: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解不到位,把课程思政简单等同于思政课程,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靠思想政治教师和辅导员来完成,专业课应以学习学科知识,提升技能为主,在有限的课堂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难以下手。因此培养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具有重要意义[3]。
(一)专业课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牢固树立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但新时代职业教育要求培养德技兼修的技能型人才;此外,职业院校学生自我认同感较差,在竞争中缺乏自信[4],这就要求教师在专业课授课中时刻牢记育人使命,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认同,增强职业自信,这正是课程思政的体现。
(二)教师要塑造人格魅力,深挖课程思政育人价值。大部分理工农医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较弱,在实际课程思政中纯粹“为了思政而思政”,存在刻意、干巴的说教。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在专业课中实施好课程思政,教师一方面要提升人格魅力[5],与学生产生信任和共鸣,另一方面要吃透教材,结合专业、学生特点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在传授知识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三)要多途径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加强自身思想政治修养,时刻保持思想政治敏感性。如加大与思想政治教师沟通交流力度,学习各级各类课程思政相关文件精神,举办课程思政专题培训、讲座、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现场教学观摩活动等,切实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
(一)制定融入思想政治元素的课程标准。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为例,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注重思想和价值引领,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制定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标准。在传授知识时将体现学生情感、态度、行为、价值观的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其中,主要包括:科学素养、职业素养和个人综合素养三个方面。
1.科学素养。如讲解专业知识的发现过程,搜集整理蕴含在知识中生化名人的故事,从生化名人故事中引导学生学习、弘扬前辈们执着探索、严谨求实、严格精确、大胆创新以及团结协作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再如,利用对比、推演、归纳总结等方法层层引导学生逐步建立物质代谢的整体框架,形成物质代谢的和谐统一的认识,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物化学各知识点及其相互间的区别与联系,不但利于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看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设计从假设的提出到最后结论的论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实验过程中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这些都是科学素养的体现。
2.职业素养。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从事临床检验和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授课中搜集相关临床病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疾病产生生化机制,进而提出相应的检验指标,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提高职业能力。同时通过与临床病例结合,既增加学习兴趣,又有利于临床思维的培养和形成,还能提高学生与病人共情、理解病人、关爱病人的能力。
3.科学研究方面。《生物化学》第三篇内容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调控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授课中讲解科学家对某一发现的研究过程,并在实验设计、科学解释实验数据中为学生提供帮助,培养其科学思维。同时通过讨论诸如“基因编辑婴儿”案背后的伦理引导学生敬畏规范、尊重科学。又如让学生自行查阅基因编辑有关的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基因编辑事件、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及基因编辑专利十年纷争事件,引发他们学术诚信、社会伦理、法治权威的思考。
4.个人素养。培养学生严谨态度、工匠品格、诚信素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绝不能利用知识危害人类健康,而是要为解除人类疾病病痛而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终极目的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蓄积成内在德行,培养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家国情怀[6]。
(二)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课程思政要达到“盐溶于水”的效果,不能刻意干巴说教,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PBL以及整合式教学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渗透学生内心。此外,鉴于青年学生的特点及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借助各种教学平台,如学习通、钉钉、雨课堂等,通过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等多种教学等形式,使思想教育工作更接地气和更具活力,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水平。
(三)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结合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学习效果、思想政治元素挖掘和融合三个方面,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督导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最终对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客观评价,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将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的路径和方法应用于2021级大一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教学,培养合格医疗卫生预防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现以《生物化学》第七章脂类代谢、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酮体的生成与利用、生酮饮食为例进行阐述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
根据部颁教学标准,突出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设立以下3个思想政治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二是培养学生科学的认识的理性的批判思维,合理健康饮食,不盲目减肥;三是利用所学知识积极进行健康宣教,体现医学生担当。
为更好地达成思想政治目标,进行如下教学设计:新知导入环节,从号称“多吃少动的”的生酮减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酮体代谢的学习。新知讲授环节,通过设置4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明确酮体的概念、生成、利用及生理意义,同时要求学生查阅生酮减肥法相关资料,明确生酮饮食是高脂低碳的饮食,三大营养物质的占比一反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16版)一般人群三大营养素的供能比碳水55%~65%、脂肪20%~30%、蛋白质10%~15%;改为大体脂肪(70%~80%)、蛋白质(10%~20%)、碳水(5%~10%);进而让学生围绕着“生酮饮食的减肥效果”进行主题讨论,经过讨论学生归纳总结出2种观点,一部分同学认为生酮饮食能实现速瘦;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长期生酮饮食,会损害身体健康。小结环节,教师点评,适时渗透课程思政:生酮饮食减肥是一把双刃剑,应该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同时作为医学生,要用科学的营养知识武装自己,做到均衡营养,健康享“瘦”,不盲目减肥;同时要积极进行健康宣教,为临床营养治疗及公共营养指导打牢基础,为健康中国助力!
为了更客观评价《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对开展《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学生在开展课程思政必要性、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融入思想政治元素方式、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有效率100%,结果如下。
(一)在开展课程思政必要性方面。学生对生物化学融入课程思政持欢迎态度,并在教师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思想政治学习目标,认为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内容较为丰富,且认为教师融入思想政治元素较自然。学生一致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传递正能量,进行职业指导,有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开展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方面。七成以上的学生表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入的一些名医或科研工作者的事迹,触动了心灵,激发了学习热情,培养了治学严谨的态度;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授课中,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结合程度紧密,使学生加强了自我认知,明确了职业目标。约1/3的学生认为,通过教师站在学科前沿,介绍学科发展历史和最新发展动态,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学生心中埋下了科学研究的种子,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表示通过“课程思政”的学习后,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融入思政元素方式方面。学生更倾向于教师通过分享案例、情景模拟,以视频、短片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同学们也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多样化些,请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作现场报告,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等。
(四)理论知识掌握方面。绝大多数的学生对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知识掌握50%~70%,尤其在糖、脂类、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重点又公认比较难理解的章节讲解清楚,通俗易懂。
总之,学生一致认为《生物化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非常好,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职业感,能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作为目前教改的热点之一,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共同发挥着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积极作用。本文以高职医学具有代表性的基础课程《生物化学》为例,通过改革一系列举措,为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开展课程思政确实有助于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之一,然而课程思政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除了教师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外,课程思政还要渗透到方方面面,形成协力,达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总之,课程思政任重而道远,探索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是高校教师的责任与使命[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