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丽
(衡水高新区第一幼儿园,河北 衡水 05300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鱼塘游戏”是幼儿园游戏和户外活动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其探索和实践既是游戏精神核心价值的体现,也是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幼儿天性的有效途径。“鱼塘游戏”的开展与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当前幼儿园户外活动的不足,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科学提高保教质量。
“鱼塘游戏”,即幼儿户外区域大混龄活动。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所变身为养分充足的“大鱼塘”,幼儿在规定的时间内听从教师的指挥跟随音乐从室内鱼贯而出自主进入到活动区域,每个区域的教师给予幼儿“蜂鸟式”引导,幼儿如同池中的“小鱼”,在“养分充足”的“鱼塘”中自由选择、自主探索、自在活动,以实现幼儿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
“鱼塘游戏”是以“幼儿为本”的真游戏,把玩什么、怎么玩、和谁一起玩的权利还给了幼儿。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情绪状态和价值取向等自主游戏,在不同的区域活动空间里,通过和多元、多层、多类、多样、多量的活动材料互动,满足自身学习、观察、探索、冒险、交往和发展的需要,真正成为了游戏的主人、游戏的主导者。
“鱼塘游戏”是一种把户外场地区域化并以区域为基础开展的多元活动,是为每个幼儿开出的一份个性处方。区域设置开放、交互和创新:一是体现全面性,与领域教育有机结合,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领域得到发展;二是体现功能性,同类型区域设置不同功能,如运动区域包含走跑、平衡、钻爬、跳跃、投掷等不同体能的探索和学习;三是体现自主性,幼儿自选内容、自主活动,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的互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鱼塘游戏”打破班级界限,全园混龄,面对共同的任务和目标,自由结合,自然互动,在行动中配合默契,实现快乐互动和温暖陪伴。在混龄活动中,既有“大带小”,年龄大的幼儿培养责任感,年龄小的幼儿找到榜样示范;也有“小融大”,年龄小的更易接受年龄大的帮助,学习效果远比教师专门训练更明显。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户外活动是幼儿园活动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是一种通过丰富的活动材料、充足的场地空间、科学的项目设置来促进幼儿动作、思维、兴趣、意志等诸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方式。“鱼塘游戏”布局以教学楼主楼为中心,北院、东院、南院通过主楼中厅相互连通,围绕教学楼主楼,幼儿在室外可以圆形流动、圈式奔跑,实现“体能大循环”,同时,幼儿园充分挖掘园外教育资源,将小树林纳入户外活动范围内。较之封闭、半封闭的活动空间,可循环的、自然的活动空间极大地增强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趣味性。
整体设置版块化、类别化、功能化,涵盖不同领域。北院为轮胎、滚桶、原木、沙水、纸箱、角色系列;东院为布类、绳类、涂鸦系列;南院为车类、球类、科学、自然、饲养系列。而每个系列又包含不同类型的区域,如自然区有挖掘区、喂食区、种植责任田;探索区为更加活跃的游戏而设计,由轮胎、桶、绳、木棍等材料进行多种建构;运动游戏区为走跑、钻爬、跳跃等提供硬地面、软地面、草坪等场所及不同层次和功能的材料、器械。
充分挖掘不同场所的教育价值,拓展园所微空间。合理利用地面、围墙、过道、树下等区域,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立体网格化设置。如,“奶粉桶手推车区”利用无障碍通道,在护栏内侧悬挂器械,有助于幼儿自由取放,利用通道坡度增加活动乐趣和难度;在墙面上设置管道,幼儿可以自由探索水的流动;在地面上钻一些小孔,幼儿便可重温传统游戏“弹弹珠”的乐趣。
材料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桥梁,材料的投放直接影响着幼儿活动的兴趣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幼儿能否获得深度发展。
提供不同结构层次的游戏材料,充分考虑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高结构游戏材料如轮胎大冒险、攀爬梯、水桶小车等,充满挑战;中结构游戏材料如踩高跷、跳皮筋、穿越火线等不同材料组合,充满趣味;低结构游戏材料如轮胎、管子、奶粉桶等废旧材料,玩法多样,充满创意。
游戏材料立足自制,变废为宝。投放的材料既要让幼儿体会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又能让幼儿学会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培养环保意识。如滚桶系列,有幼儿可以自由骑行的水桶小车;有用饮料罐、油桶、皮筋制作的穿越火线;利用水瓮、油漆桶、PVC 管道、报废的面包车的合理排列、组合,创设出了“红海行动”野战区。
材料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因地制宜。一是民间运动游戏的挖掘,如踩高跷、跳绳、跳皮筋、跳格子、弾球、滚铁环等;二是民间手工艺术的选择,如剪纸、内画、布艺、拓印、泥塑、面艺、藤编等;三是民间材料的运用,如水缸、木梯、废旧车辆、轮胎、树木等;四是民间节日的渗透,如中秋、端午、春节,利用情境模式,贯穿“鱼塘游戏”,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鱼塘游戏”用游戏化的指令,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身份语言、空间语言和声音语言,让幼儿在自由的环境中培养规则意识。
1.身份语言。设置区域“磁力格子贴板”,格子数是每个区域的最多容纳人数。幼儿根据本班的主题形象,自主绘制标志卡。活动时,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持活动卡进入区域活动。既要控制每个场地的人数、减少拥挤,让幼儿在相对宽敞的空间中活动,又要减少等待时间。
2.空间语言。户外区域地面上,用线条和图示显示区域名称、区域划分、等待区和通道,如区域分隔和通道用黄色线条,区域功能用白色舞蹈符号和汉字,行进路线用直线、曲线等。幼儿游戏时,每个区域有一定的活动范围,换区要走通道,等待则在每个区域的等候区内排队。
3.声音语言。活动过程始终音乐相伴。音乐既能为幼儿释放信号,又能让幼儿身处在欢乐的情绪中游戏。以园歌《最美的童话》为第一首曲目,提醒幼儿可以开始活动,以代表衡水湖特色的《我们和鸟儿一起歌唱》作为收区信号曲目。整个过程有高潮、有舒缓、有热烈、有放松,循序渐进,符合了幼儿的运动规律和运动情绪。
每个儿童都是具有独特发展倾向的个体,儿童需要通过活动获得发展,因此,每个儿童应当获得自主管理活动的权利。在“鱼塘游戏”中,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并从内心真正接受幼儿在活动中对区域、器材和玩伴的选择。
1.自我规划。游戏前,教师要和幼儿一起做游戏计划,让幼儿通过语言或符号把自己的想法以计划的具象形式表达出来,帮助幼儿明确游戏主题,延伸游戏细节,梳理游戏思路。
2.自主游戏。每周三、周四下午三点到四点是“鱼塘游戏”时间,当园歌响起,全园幼儿在音乐的陪伴下自主运动、自在构建、科学探索、艺术创作等。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爱好选择区域,自己决定玩法,在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给予幼儿更多的选择机会。
3.收纳整理。活动开始和结束均伴随器械和材料的移动和取放。为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每个院落里设置了不同的棚子、收纳柜、架子等,当游戏结束曲目响起时,幼儿要负责最后所在区域的收纳和整理工作。
4.分享记录。记录是幼儿进行游戏表征的重要形式,可以提供重新检视、反省及解释、自我整合和集体建构知识的机会,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每班都有户外活动记录墙,活动后要进行语言分享和绘画记录。幼儿梳理游戏经验,为其他幼儿提供借鉴,生发新的游戏憧憬,使幼儿对下一次游戏活动充满期待。
对教师进行“体验式”培训,帮助教师了解角色定位,即“蜂鸟”。“蜂鸟”作为观察者或见证者,不控制、不主导,允许幼儿自己发现自然的美妙与奇迹,教师适时用问题、评论、故事等给学习过程“传授花粉”,从而催化、深化幼儿萌发的自我意识。
在“鱼塘游戏”中,多数幼儿能读懂游戏规则和玩法,对于这种“按部就班”式幼儿,教师要以正面鼓励为主;部分幼儿还未达到幼儿发展的一般水平,对于这种“雪中送炭”式幼儿,教师应降低标准、降低要求,以保护幼儿兴趣为第一要义;还有一些幼儿,某些方面的能力已超出了大部分幼儿所达到的一般水平,对于这种“锦上添花”式幼儿,教师则要创设更加富有挑战性的情境,拓展这部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