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南大港产业园区第一完全小学 庞 萌
现代心理学中认为问题是促使思维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假使学生的头脑中具备着一定的问题意识,那么就会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综上所述,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中小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我国的诸多教育学家都十分倡导与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发展,其中就有孔子的“每事问”、陶行知先生的“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等,从中我们能够清楚地感知到问题意识的重要作用。在现下的大多是教学课堂中基本是都是将教师、课堂以及书本作为中心,向学生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长此以往,学生的思考意愿和实际的思考能力都会受到严重的削弱。此外,学生所具有的创新意识也会逐渐磨灭。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在小学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应该重视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如果站在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解释,就是指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而产生的疑惑、探究等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需要明确几个问题:首先,问题意识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状态,所以作为老师要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予以把握;其次,积极思考是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前提条件;最后,作为教师需要意识到问题意识产生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将提问的权利交到学生手中,使学生自己能够意识到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勇敢地提出问题。
(1)发现问题的意识。
作为小学生来说,其所具有的发现问题的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好奇与注意。
好奇是个体在内部动机的驱使下对新鲜事物所产生的兴趣,其会促使个体主动地对新事物进行探究,而人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
注意是指个体对于某件事物倾注了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对一个事物认识的开端就是对事物的注意。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程度、注意的分配与注意的转移,这些都会对注意的结果和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2)提出问题的意识。
小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动机以及言语呈现。
而小学生的提问动机一般也可以进行细化,即内部与外部动机,所谓具有内部提问动机的学生往往注重于学习本身所带来的满足感,这一行为往往不需要外部条件加以激励与强化,而外部提问动机则与之相反,促使学生提问的动机往往来源于外部的某种因素影响,譬如老师的鼓励、物质奖赏等。
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依存,言语是思维的外化,而思维则是语言的重要内涵。通常情况下,语言是人们日常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其具体的形式可以表现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
口头语言也可进一步细分为独白以及对话语言。对话语言呈现出灵活性以及情境性等特点,而与对话语言相比的独白语言则在连贯性以及结构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且有时为了更好地让其他人能够理解自身的独白语言,还需要在表情、语气以及修辞等多个方面加以重视。书面语言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识字、阅读以及写作。
(3)分析问题的意识。
分析问题的意识主要表现在观察、思维这两个能力上。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思维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其知觉的选择性和精确性都相对较差。对周遭的世界用心进行观察,是小学生认识世界最好的途径之一,对其今后的发展都是有着重要意义。
(4)解决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的意识主要体现在意志和总结两个方面。
意志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的过程,当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时,会依据其目标不断地对自身的心理状态和行动方案加以调节与调整,从而有效地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取得成功。归纳总结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若学生只是一味地提出各种问题,而不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提炼与总结,实际上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
依据目前中小学的语文教育现状来看,仍旧摆脱不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小学生的能动性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大多数的小学生都是在教师与家长的“压力”下进行着参与式的简单粗暴单向输出学习。由此就可以看出,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在尊重与发挥学生主体性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其中较为明显的表现在学生的创新意识上。因此,如若要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首要的前提条件应该是解放学生的天性,进一步凸显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
我国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模式使得原本极富有创造性的孩子们变得“安分守己”起来,其实际的课堂也缺少生动性、趣味性。总而言之,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活动中,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彰显。
在目前的语文教育活动中,对于学生来说较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想象力的薄弱。学生脱离指导,往往就不会去观察。学生在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想象时,不能灵活运用发散思维、判断思维、创造思维等来加深对于问题的思考,所以其对问题思考往往是浅薄的,并不能探寻到问题的本质。
(1)缺乏提问的勇气。
一般的情况下,主要是由于学生会害怕没有提问好而受到老师的批评与同学的嘲笑而造成的。可以看出在课堂的教学中没有能营造出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可能过于严厉导致,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生自身的原因。
(2)缺乏提问的技巧。
思考问题的角度单一是很多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会出现的问题,无法从多个角度对问题加以思考,如若长期如此,那么学生就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这样学生不仅提不出具有更加深层次意义的问题,同时问题意识也无法很好地培养。
(3)缺乏提问的习惯。
在现今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大多数长期处于被动式接受的状态,所以学生往往缺少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提问的意识与习惯。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只是一味地跟着语文教师的进度进行学习,而对于出现的问题也只满足于唯一的答案,不会主动地产生质疑与思考,缺少相应的批判意识与能力。在课外,对周围的事物与也不会加以观察,长期如此,学生无法提出富有创造性的问题。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中,在教育结果以及学生的思维发展上,过分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而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独立分析、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丧失。在当今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课堂中,当其遇到问题时,习惯于在参考书上寻找答案,或者对教师给出的答案予以无条件的信任,在此过程中,学生很少通过自身的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这也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来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了问题,让学生自行查找相关的资料,可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却较弱,任务的完成效果普遍都较低。其实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一半的问题都是相对开放的,并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小学生只需要结合自身所学,加以认真地思考和分析,就可以提出自身的独到见解,从而收获解决问题的快乐。
总体上说,我国小学生的主动分析问题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还是相对不足,所以就其现状而言,培养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索以及灵活分析问题是最为首要的任务。
兴趣是激发学生进行知识学习与获取的重要动力之一。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加以培养的最基础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喜欢语文。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着手:首先是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争做学生的朋友,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其次,教师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尽量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让学生主动思考。最后,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得学生通过展示获得喜悦正强化,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信心,进一步激发求知欲,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课堂上,作为一名教师要意识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更具有意义。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意识,并且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1)营造轻松、民主的氛围。
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应该认识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为此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营造出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在这一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不同的学生敢于并且能够充分表达自身的不同看法与意见,而作为教师,使得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的目标下进行激烈的讨论。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思考能力的培养,不要用所谓的课本资料来框学生,让学生能够彻底摆脱书本迷信与教师权威,从而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与批判意识,促使学生在平等的环境下提出具有自身独到见解。
(2)实施激励评价。
语文教师对于学生提出问题的评价可以说是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问题意识的强化,所以教师首先应该就提问这一行为本身予以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提问与学习的积极性,再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给予学生对其思维过程进行表达的机会,然后教师可以依据实际的情况对此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知晓自身问题的价值所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修正问题的相关观点,完善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学会提问,从而有效提升自学能力,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
(1)加强小学生思维方面的训练。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行适当的开发,为其思维的发展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利用发散思维、应变思维以及头脑风暴的策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意识与能力。
(2)重视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比知识更加重要的存在,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创造活动的重要思想源泉。尤其是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中,如何将这些抽象性的知识通过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形式加以呈现呢?这就需要教师从备课开始准备,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将对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融入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力是以知识储备作为基础的,这就要求小学生应该注重课内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同时课外阅读以及知识的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面。作为教师而言,其职能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与引导,作为课堂知识与生动形象之间重要的转换介质,从而有效地发挥出小学生的想象力。
在小学的语文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可以将提问的权益交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还需要语文教师的有效引导,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提出相应的问题,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被充分地激发,长此以往,其相应的能力也会得到显著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