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初中部 刘思宇
在我的心里,“爸爸”是一个有温度的称呼。可自从爸爸在我十岁时因肝癌去世,这个称呼就尘封在了我的记忆里。
爸爸去世后,妈妈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拉扯着我和弟弟。在好心人的撮合下,有一天,他来到了我们这个家庭,成了我的后爸。虽然我不能左右我妈妈与他结合重组家庭,但是我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别人让我喊他“爸爸”,我不开口;妈妈让我喊他“爸爸”,我喊不出来。遇到这种情况,他总是尴尬地说:“别逼妞儿,她还小,随她怎么喊,我都乐意。”
一般的时候,我不与他交流,也就用不着喊他,实在挨不过,要称呼他,也就是简单的一声“喂”。就是称呼他一声“喂”,他也不恼,还显出一副很高兴的样子。也许在他的心里,他没有过多的期待,只要我愿意唤他一声就好了。
我始终不愿意喊他“爸爸”,一个是因为我那去世了的亲爸爸一直珍藏在我的心里,别人无法取代;一个是因为他的形象,与我心目中爸爸的形象相差太远。
他呀,不是本地人,个子矮小,又黑又瘦,倒是蛮有力气,能干活。听说他早年离异,又没有孩子,所以别人说起和我妈妈重组家庭的事,他就没有犹豫了。
在我的面前,他做啥都有点儿讨好我的味道。他没干活时,瞧着我在做作业,就笑眯眯地瞅着我,那目光柔柔软软地洒了我一身。我抬头一望他,他就不好意思地一笑,避开了我的视线。一家子围着餐桌吃饭时,他夹起平时我最爱吃的鸡腿往我的碗里送,我冷漠的眼光一扫过去,他便尴尬地缩回手,把鸡腿放回菜碗里,喃喃地说:“妞儿,你自己夹……”他夹过的鸡腿,我都有点儿不想吃啦。有时,他给我买一件新衣服或者裙子,我都是不情愿地接过,也没有开口喊他一声“爸爸”……
我虽然过不了内心的坎,不愿意喊他“爸爸”,可在我的心里,我觉得他真是个好人。他对我弟弟特别好,弟弟也黏他,有时在外干完活回家,他会变戏法似的从他那手掌里变出几粒糖果,弟弟一边喊着“爸爸”,一边跑过去,接过糖果剥开一粒就往口里塞。我估计呀,那甜甜的味道甜到了弟弟的心底。他对我妈妈也特别好,他做零工赚的钱,一个子儿不留,全部交给了妈妈,从来不让妈妈做重体力活儿,每当妈妈要帮他做时,他总是说:“这是男人的工夫!”
他呀,对自己却不怎么样,啥都不讲究,啥都是凑合。吃,他不讲究,有啥好吃的都让给我们姐弟俩,还总是说:“让孩子吃好,他们正长身体呢。”穿,也不讲究,他几乎一年四季都穿旧衣服,妈妈要给他做身新衣服时,他总是说:“都老皮老脸了,还讲究啥?给孩子做,他们在学校,有那么多同学瞧着呢。”别人讥笑他,说他就是个不掏钱的长工,他也只是笑笑,说没事,别人的嘴谁能管得住?他呀,不是脾气好,是压根儿就没脾气!
他的好,其实我都瞧得见,见到他时我的脸色渐渐比以前要好多了。可我就是过不了心里的坎,始终没有喊过他“爸爸”。直到有一件事的出现——
上个周五,读寄宿学校的我回家,还没有进家门,就感到家里有些不同,原来是妈妈生病了,足足病了一个星期。我见到他——我的后爸,似乎比原来更瘦更黑了,满脸的憔悴。他见我回家了,很开心的样子对我说:“妞儿,你和妈妈说说话,我帮你弄吃的去。”卧病在床的妈妈虽有病容,却满脸幸福的样子:“妞妞,我这一病就是一个星期,都是你爸爸在照顾我,这一段时间,他够忙的啦……”
当我接过他端来的那碗热气腾腾的大米饭,瞧着上面盖着两个金黄的荷包蛋时,我的眼里湿润了,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朝着他,喊出了我心中最有温度的那个称呼:“爸爸……”
点评
作者巧妙地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首先,叙说“我”不愿把“爸爸”这个有温度的称呼给“他”——“我”的后爸,并交代原因及生活背景;然后,用大量的笔墨写“他”怎么对待“我”、弟弟和“我”的妈妈,与“他”怎么对待自己作对比,突出了“他”的好;最后,转折点出现,妈妈生病,“他”精心照顾一星期,并帮“我”热饭煎荷包蛋,这一重点事件,彻底改变了“我”的态度,终于把“爸爸”这个有温度的称呼给了“他”。文章贴近生活,情节有波澜,情感的转变自然合理,通过作者的笔墨,一个卑微渺小、宽容大度、平易近人、关爱孩子和家庭的后爸形象跃然纸上,读来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