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王丽华
“父亲”,是一个伟大的词,父亲的身上,写满责任,写满担当,写满对子女的爱。沿着父亲慈爱的目光,走进他们的内心,你会收获许多感动。
史念兰
《水浒传》中的武大郎身高不到158厘米。而我的父亲,身高只有156厘米,他的外号就叫“武大郎”。
因为身材矮小,父亲直到30岁才娶到说话结巴的母亲。也因为身材矮小、力气不够,他在村里很难找到活计。我上初中后,爷爷又得重病,父亲为了给爷爷治病,从银行贷款一万元,这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我的学费更是经常拖欠。一次,父亲跑了三家才借到100元。我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很少出去玩。只有一次午休时,被同学拉去赶集。那天赶集的人都很兴奋,因为戏班子来了。
我们刚挤进去,一个同学突然对着我喊:“你看那个武大郎好像是你爸!”我仔细一看,竟然真是我爸!他穿着武大郎的戏服,挑着一根扁担,像小丑一样满戏台转。
我羞得满脸通红,一句话没说就跑了。
一个男同学嬉皮笑脸地说:“你爸确实长得像武大郎,你妈是不是像潘金莲那么漂亮啊?”我像一头豹子般冲了过去,和他扭打在一起。然后,老师让我的家长去学校。父亲刚到家就又跑了过来,连连向同学父母道歉。
回家的路上,父亲很生气。可那些恶心的话,我根本没办法复述给父亲听,只能冲他嘶吼:“都赖你,同学都说你是武大郎,我是武大郎的儿子!”
父亲的脸色很不好看,说:“我以后不去扮演武大郎了。”
高二暑假时,我去隔壁镇上找同学玩。在集市上,我居然又看见父亲扮成武大郎唱戏。回家后,我生气地质问父亲:“你为什么骗我说去外面打工?”
父亲支支吾吾地说:“既然你已经知道,我就不瞒了。你上学需要很多钱,银行的贷款也要定期还。爸没有什么本事,只有这个活儿赚得多……”
那天晚上,父亲解释了很久,但我一句都听不进去,当时只有一个念头:考到一个离家最远的地方去上大学,永远不要让人知道我是“武大郎”的儿子。
大四的一个周末,我去打工的途中,突然看见室友穿着黄马甲在扫大街。原来,室友的母亲是一位环卫工人,为了减轻母亲的工作量,每个周末他都过来帮忙扫地。
那一瞬间,我突然想起了父亲。父亲扮演武大郎,室友母亲做环卫工人,都是用自己的劳动赚钱。而同样是做儿子的,室友知道心疼母亲,主动分担她的工作,我却以父亲的职业为耻,不肯和他多说一句话。刚走了几步,我就流下了悔恨的眼泪……
大学毕业后,我毅然决然地回到老家教书,在学校附近买了一套房子,把父母接了过来。那天晚上,我带父亲去学校散步,远远地看到同事,父亲一见,赶紧加快脚步,和我拉开距离,装作是和我不认识的路人。我却追了上去,将胳膊搭在父亲的肩上,向同事骄傲地介绍说:“这是我爸!”
回家的路上,父亲一直用袖子擦拭眼泪。他哽咽着说:“我这个爸爸又给你丢人了。”
我对父亲说:“他们说是他们的事,他们的父亲也许长得高大,但不一定有您伟大。您虽然矮小,但是在我心里是最伟大的。”
(摘自《婚姻与家庭》,选文有删改)
微评
文中父亲的忍辱负重令人感动,而儿子由一开始嫌弃父亲,到最后理解父亲、为父亲自豪,这种情感上的转变同样引人共鸣。行文时,作者抓住父亲身材矮小的特征,把题目拟为《我的父亲“武大郎”》,一下就吸引住了读者的目光。文章通过讲述“我”面对父亲“身材矮小”的心理变化全过程,塑造了一位忍辱负重、深爱儿子的慈父形象,凸显了人物个性,令人回味无穷。
徐 徐
父亲是个茶农,所得的收入勉强能养活家人,外加供我和弟弟妹妹读书。
父亲四处卖茶,最常去的地方叫江城。江城离我家较远,凌晨两三点,父亲就得挑上茶担子,摸黑出发。
我高考时,还是估分填报志愿。我感觉考得很不错,问父亲填哪里的大学好。父亲脱口而出:“江城吧,那里可大、可美了!”说到江城,父亲的眼里闪烁着光,他绘声绘色、神采飞扬地跟我描述江城的“大而美”。“如果你考到江城去,爸睡着了都会笑醒的。”
我从未去过江城,我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读书的县城。父亲的话,让我心动不已,毫不犹豫地填了江城的大学。
我被顺利录取,来到大学报到,江城一如父亲口中的模样,美丽繁华,让我大开眼界,愉悦之极。
但这份愉悦并未长久。当我说出高考成绩时,来自省内的新同学们一个个把眼睛瞪得有灯泡大,僵在那儿。他们说,我的成绩完全可以上北京那几所知名的重点大学,学最好的专业!我又从辅导员口中得知,我是当年学校录取到的最高分。
我不信,国庆节特意去了一趟北京,去看了那几所重点大学,回来后,我彻底蔫了。我躺在宿舍的床上,蒙头大睡,感觉上天跟我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而助它开成的人,居然是父亲。
我想复读重考,但他不同意,说,弟弟妹妹也在上学,家里已没多余的钱供我了。我只好认命,怀着对父亲的怨恨、对现状的不满、对自身的自暴自弃,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四年大学时光。
毕业后,我留在了江城。父亲依旧经常来卖茶,有时会在我家吃顿饭,偶尔也会住上一晚。我们自始至终都闭口不提当年填报志愿的事。
本以为父亲这辈子都不可能去北京,直到有一年他生了病,我辗转带他去北京求治。那是父亲第一次来到真正的大城市,第一次坐地铁,第一次见到直插云霄的高楼。父亲的病终究大势已去,难以挽回,半个月后,我只得带他返回江城。在北京火车站,一路沉默的父亲,突然拉起我的手:“爸对不住你,你本可以属于这里,是我们这个穷家,是爸的狭窄眼界和短见,断送了你的大好前程……”
那时的父亲,因病痛的长久折磨已骨瘦如柴,可他还是用尽全身的力量,说出心中的那份愧疚。我安慰他说:“不怪你!”随即转身去了厕所,生怕他看到我止不住的眼泪。
我曾幻想父亲有一天会向我认错,但没想到竟是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光里,是在北京。
我的心结打开了,其实,当我成为父亲后,就已在心里原谅了父亲。江城是他见过的最好、最美的城市,他将自己的孩子极力引荐到这座城市里,不就是最好的父爱吗?更何况,他还要为其他儿女着想。父亲没有千里眼。他当时并没有做错,我还有什么不能原谅他的呢?
不只是原谅,更有感恩!
(摘自《视野》,选文有删改)
微评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我”高考填志愿、因受父亲“误导”、高分低报、痛失去北京更好学校上大学的机会,从而对父亲心存怨恨,后来父亲去北京治病,终于意识到自己错了,郑重向“我”道歉,“我”也打开了心结的故事。文章故事情节描写细腻生动,一波三折,人物形象丰满可感且极具个性,语言朴实,情感丰厚,具有触动人心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