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三重逻辑

2023-01-20 16:17李文敏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发展

李文敏,马 黎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校刊部,云南 昆明 6501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共同富裕的阶段目标,这不仅是解决现阶段社会民生问题的重要手段,更与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相契合。当前,我国进入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回顾习近平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他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维度深刻透彻地阐明了促进共同富裕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现实性、指导性。当前学界对共同富裕的研究主要围绕在共同富裕的概念、内涵、价值分析、实现路径以及与共同富裕紧密相关的反贫困、分配制度等维度,对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系统梳理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从理论、政治以及现实三个逻辑层面探讨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期能够拓展当前对于共同富裕的研究,为新时代更好地去理解共同富裕的理论根基,更加坚定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信心。

一、理论逻辑:汲取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有丰富深厚的理论来源,在新时代的历史新起点,习近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进行了当代的探索与实践。习近平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浸润,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治理和发展思想及愿景经常被习近平在讲话中引用,并创造性地运用到其治国理政实践中。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论述基于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中形成的,世界文明的共同富裕理想和诉求为其拓宽了理论视野。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富裕思想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共同富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后,才使共同富裕理想从空想成为可能。共同富裕理论的产生既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又生成于政治经济学中对资本主义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批判,同时也存在于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科学预见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同富裕都做过一系列的论述。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86-787页。马克思认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化大生产可以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而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指出:“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9页。。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理论以全体社会成员的富裕为目的,实现的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虽未直接提出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但在他们的论述中彰显了共同富裕的思想,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实践上的原则指导。

列宁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③《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46页。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劳动者收入和共同富裕有制度性的保证,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偏重于保护资本家利益的政治制度,劳动者在分配问题上处于弱势地位,这就决定了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斯大林在共同富裕问题上也认为“社会主义不是要大家贫困,而是要消灭贫困,为社会全体成员建立富裕的和文明的生活。”④《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37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同富裕”理论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就推动共同富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回答了为什么要共同富裕、怎样推动共同富裕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论述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多次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⑤习近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021 年8 月22 日,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21-08/22/c_1127784024.htm,2022年6月30日。。这就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要不断优化和创新社会主义制度,着眼于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境况,缩小广大人民的贫富差距和收入差距,提高生产力,推进生产关系和谐发展、稳定发展,不受外界复杂环境的影响。习近平在论述中多次指明,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从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判断上,习近平科学客观地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为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时代坐标和基本依据。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全方位多角度擘画了进入未来社会的宏伟蓝图,照亮了复兴的征程,把实现“共同富裕”摆在当前重要的位置上。这些重要论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为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精神指引和实践指南。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富裕思想为其提供了理论来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先哲曾经绘就过对理想社会的美好蓝图,虽然他们对理想社会愿景的概括与当代共同富裕理论有本质区别,但这些思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价值依托和力量源泉。习近平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所包含的“天下均平”的思想、“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以及“为富当仁”的道德取向等因素,都成为习近平重要论述的思想渊源,凸显了当代共同富裕的文化特征,成为当代人民群众为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文化具有铸魂塑形的独特功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之魂,还能接续当下发展之势,为实现共同富裕明确方向。新时代中国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要深入阐明传统文化中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诉求,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挖掘传统共富文化的现代价值,将其转化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文化基因。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上对传统共富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向历史传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三)世界文明的共同富裕理想和诉求为其拓宽了理论视野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都是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在长期与自然压迫、阶级压迫与精神压迫的斗争中,“共同富裕”作为全人类追求向往的美好愿景,一直被人类社会所追寻探讨。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欧文的“新和谐公社”等构想,都有着深厚的共同富裕意蕴。但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都还未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产品越来越丰富,但是,社会财富分布不均的问题依旧十分突出,在全球还有很多国家和人民处于贫困状态。尽管当下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上了富裕道路,但是财富两极分化的问题却十分明显。

中国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某些国家所倡导的普世价值观,而是将提高收入、改善公共服务等最基本民生问题作为最大落脚点,真正实现为人民谋幸福。习近平强调,“当前,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①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中国的共同富裕道路,为的是防止社会两极分化和阶层固化,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逐步形成橄榄形分配结构,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安定。共同富裕理念虽然主要聚焦的是中国国内问题,但却毫无疑问具有巨大的世界意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中国凭借走共同富裕之路开辟出了一条不同于并且超越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②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习近平的这一论断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与方向,向世界展现了一条在制度层面同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截然不同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上来看,中国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制度优势,克服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和危机,避免西方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合理分配社会财富,发挥每一位社会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让人民群众都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为共同富裕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探索,从开创、推进到新时代的成功发展,证明了这是一条能够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成功路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时代创新性,它在符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主动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有效应对国内外重大风险挑战,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

二、政治逻辑:继承和创新了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探索的共同富裕思想

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初心和使命所历经的百年奋斗历程,为当下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奠定了完善的制度基础、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是在新时代提出的新理念,在政治逻辑层面是对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一)镌刻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初心与使命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的坚定理想和信念,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与探索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团结和带领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己任、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初心的使命感。李大钊就曾提出“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的设想。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提出了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等内容,这些都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实施“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等土地政策,为探索共同富裕迈出了新步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正式提出“共同富裕”的思想,他强调“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95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这为加快中国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营造了基本的环境,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基础和政治前提。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邓小平同志对共同富裕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论断,“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5页。。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破除了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思想和体制障碍,使国家和民族走向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江泽民同志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③《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66页胡锦涛同志强调“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④《胡锦涛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91页。。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接续奋斗,为共同富裕的初步探索提供了理论和实践遵循,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深刻的变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物质技术支撑。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立足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对共同富裕理论进一步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在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后,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任务提上日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本质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所在,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区别于非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本质特征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①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第2版。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根本性质所决定,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之所以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一是要具有比资本主义更高水平的生产力,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是代表先进生产力要求的“富裕”含义;二是要克服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和经济社会的不平等,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是实现广大人民利益要求的“共同”含义。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是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出现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情况,也不允许在富人和穷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有很多条,但无论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后的目标指向,还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要求,又或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条件,都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准则,才能避免“共同贫”“少数富、多数穷”两个错误方向,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质、不变味,始终沿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阔步前进。

(三)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一切为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遵循我们党根本宗旨的体现,只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确保我们党的宗旨得以根本体现。只有坚持将共同富裕作为党工作的重要内容,“坚守人民情怀、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 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6月10日,第1版。,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全面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更需要我们不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③习近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人民日报》2021 年8 月18日,第1版。,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党的百年历史征程,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所在,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贡献奉献,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

习近平强调:“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④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共同富裕的前提是“人人努力奋斗”,而不是“躺平”“内卷”“养懒人”,更不是向西方的高福利国家看齐。通过所有人在各自岗位上的参与奋斗,用勤劳致富,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努力,才能共创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而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更不是平均主义。共同富裕一定不是无差别地在结果上“均贫富”,历史上的“均贫富”思想和实践均以失败告终。二战后,西方主要国家普遍建立了惠及全民的福利体系。其中,以“高税收、高福利”著称的北欧社会民主主义模式劳动力去商品化程度最高,但是北欧国家由于国土面积有限、人口稀少且均质而不具有普遍意义。同时,这些国家已出现活力不足等问题。其他福利国家,则面临一系列更严峻的挑战,最显著的问题是“福利病”,即过高的福利水平会降低对人们参与劳动的激励,从而造成“养懒汉”现象。社会成员个体能力和境况的差异对贫富差距的影响始终存在,在任何社会条件下都不可能完全消除,只有为全体公民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使全体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程度、专业技能以及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普遍提升,起点平等、机会平等,才能有效弥合群体及区域性差异。一般而言,社会向上流动和通道畅通,社会的公平与效率也就自然融合了,贫富差距就能进一步缩小,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更进一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实现既要依靠人民,最终也是为了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促进共同富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现实逻辑:有力回应新时代我国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多年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发展,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的现实条件。在进入21 世纪后,三农问题、城乡发展均衡性问题、环境问题比以往时期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社会各界对于社会公平和民生问题、贫富差距等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反映十分强烈。习近平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①习近平:《习近平谈共同富裕》,2021 年3 月18 日,http://www.dangjian.cn/shouye/dangjianyaowen/202103/t20210318_5982544.shtml,2022年6月29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态势长期向好,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虽然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及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问题,但在新时代有条件进一步推动解决这些问题。

(一)共同富裕是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诉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历史上经历过几次不同的变迁,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客观反映了当下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水平,只有正确处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共同富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新特点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推动共同富裕必然要着眼于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和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富裕。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虽然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但却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重点抓住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新的特点。

首先,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态来看,习近平的共同富裕论述强调的是平衡、协调的发展状态,其内涵包括区域发展的平衡,通过转移支付等制度平衡地区发展差异,通过对垄断行业的改革,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强行业发展的协调性。通过对高收入进行规范和调节,这也是防止两极分化,消除分配不公的重要举措。

其次,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快速大规模的推进,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差异逐渐缩小,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都是有望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促使他们成为中等收入群体,对于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这类创业致富的重要群体,要采取改善营商环境,减轻税费负担等措施保障他们稳定经营、持续增收。

最后,共同富裕不应只局限于物质层面,美好生活还应当包含人的精神生活的富足。这就要求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活跃,并且要逐步实现人对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与超越,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也意味着在实践过程中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人民重点关心的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提供公平可靠的基本公共服务,从而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

(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早在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2000 年10 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精准扶贫最早是2013 年11 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之后在他的公开讲话和文章中多次提及,精准扶贫是中国广大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科学方法,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到2021年2月,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①习近平:《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1 年2 月25 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02/25/content_5588779.htm,2022年6月28日。。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迈向共同富裕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步,它不是孤立的一次事件,而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起点和组成部分,它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搬开了一个巨大的“拦路石”。脱贫攻坚胜利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共同富裕奠定了现实基础,同时也为共富理论提供了现实借鉴和方法意义。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手段,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合力攻坚,形成了包括对口支援、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异地搬迁等在内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成为共同富裕道路上宝贵的经验之一。

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状决定了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全面小康实现后,广大农民虽然再无饥馑之年、冻馁之患,但仍旧有很多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及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还远未普遍达到富裕程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分强烈和急迫。只有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众多的农村人口,造福广袤的乡土大地,才能够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城乡各美其美。共同富裕重在富裕农民,促进农民增收,而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由之路。乡村振兴不仅能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而且可以通过更有针对性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我国低收入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更多的社会财富惠及农村人口,可以有效地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的期限更长、难度也更大。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到促进共同富裕,实践逻辑上来看既相辅相成,又相得益彰。

(三)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

在我国现阶段,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实现共同富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和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体现了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影响,世界各国经济走势持续低迷。面对这种局势,党和国家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的全球市场,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现实依托和目标路径,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不断挖掘民众消费需求潜力,解决好民生短板带来的困扰,才能够在高质量发展中稳步推动共同富裕。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到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在“十四五”规划远景展望中,明确了要把中国建成中等发达国家。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新发展任务;分配方式上推行二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研究制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行动计划,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从实践层面看,共同富裕包含收入增长和分配两大要素,“收入”是共同富裕的前提。这就意味着经济要增长,“蛋糕”要做大。做大蛋糕意味着经济总量的增加和经济效率的提高,而做大“蛋糕”,高质量发展是基础,也是必然路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和必然路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这个角度来说,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要继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激励相容的市场机制,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在再分配中着力缩小多维度的不平等。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发展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