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视角下的高校课程思政路径探析

2023-01-20 14:19宋蕴捷
中国轻工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革命育人思政

关 鑫 宋蕴捷

(1.天津理工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天津 300384; 2.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天津 300384)

高校担负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第一次被正式提出,强调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在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目前,各地高校纷纷着力于规模化的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试验,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开展理论研究,主要涉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混合式教学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等,对于文化育人和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研究相对较少。与此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将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目标,强调坚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2]。高校开展文化育人工程是政策倡导,顺应国家和时代需求。从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来看,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融合度不高、教育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鉴于文化本身内涵丰富,涵盖范围广,是天然的思政元素,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具有先天优势,有助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实施。因此,本研究试图将文化育人培养与课程思政建设相融合,积极探索文化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切实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

一、文化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

明确文化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主要基于对课程思政和文化育人的内涵理解。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3](简称《纲要》)指出,课程思政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它注重以文化人,其本质在于用先进、正确的文化塑造人真善美的价值观,涵养其心灵和品行,引领社会风尚。二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其本质具有一致性,都是旨在通过价值观引导开展对学生思想和综合素养的教育,注重学生思想品德与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这一点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脉相承。

党的基本理论对教育有着举旗定向的重要作用,确定培养目标要立足党和国家的战略要求。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之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文化一词出现过58次,意在兴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多次重要会议上提到要增强文化自信,发挥文化的教育作用。可见,文化育人视角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培养目标是要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首先要明确自信的概念。自信,在心理学中,是个体自我效能感的体现,是个体应对特定情境能力的评估。基于此,文化自信要强调三个方面认识:一是要明确个体的文化能力评估和社会特定文化情境两个重要因素;二是要不断将个体自信凝聚成社会自信,全方位强化文化育人大思政格局的教育理念;三是特定情境中某种仪式教育,能迅速提升个体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使得学生在仪式活动中获得道德与力量。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注重将文化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表现形式,突出文化视觉、情感效应,并作用于大学生个体情感认知,以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全面提升文化素养,进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形成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总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高校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要突出政治性、思想性,并对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有广泛而深远的界定。基于文化育人视角下的课程思政建设最核心的价值定位是要将落实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作为培养目标融入专业课程。

二、文化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

找准落实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培养目标后,探究其具体的教育内容是实现目标的重要依据。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增加了继承和弘扬文化的教学范畴和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为文化育人视角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具体内容,搭建了育人框架。教育要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深入浅出地继承和弘扬各类文化内涵,实现文化育人。

1.聚焦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经过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其特点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发展性、民族性、包容性,孕育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早在2014年,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4]中就提到了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了解传统文化给予的精神内涵与实质,注重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方面的培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把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文化自信软实力,对于我们新时代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与意义。

立德从何而来,文化孕育而生。从先秦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到四大发明,从自然领域到社会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育人所追求的根本性目标。课程思政应聚焦传统文化中“德”的核心理念,分层次地将其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即立足家国情怀,弘扬大德,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中,客观理解小我与大我的辩证关系;立足社会关爱,弘扬公德,将增强友善和睦、关心社会的集体主义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中,正确认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立足人格修养,弘扬美德,将塑造良好个人操行融入课程思政中,关注个人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高校课程思政一方面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层关系的继承与弘扬,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文化创新,着力于重拾中华传统文化精髓,通过重要古籍的艺术展现、文物古迹的修复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研学,使大学生群体了解传统文化,领悟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2)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精神文化建设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运用革命文化切实抓好精神文化建设是国家战略任务。聚焦“精神”二字,从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从抗美援朝精神到改革开放精神,从脱贫攻坚精神到伟大建党精神,革命文化在一个个精神谱系中不断丰富与创新。广义的革命文化是指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建构的一系列文化,包括政治道路、政治制度以及政治观念等内容[5]。狭义的革命文化是指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为目标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优秀文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本文主要以狭义的革命文化为研究对象,不断弘扬革命文化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实现新时代发展的价值需求。

课程思政要注重将革命文化与“四史”教育相结合,侧重于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教育内容分层次地开展教育。通过与个体心理认知相结合,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使青年学生更加懂得感恩与珍惜;通过与大学生生涯规划、学业压力缓解和困难问题解决相结合,培育大学生的精神内核;与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相结合,将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的呈现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动手参与,用心感受百年奋斗征程中各种英雄人物、各类老物件背后的故事,以及我国建设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的真实事件、经典瞬间,将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表达转化为视觉化呈现,进而激发学生学史力行的自觉性。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6],是在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需要把握三个方面:第一,与时俱进,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第二,创新改革,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第三,以人为本,以文化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7]。

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应聚焦时代主旋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强基固本,守正创新。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文化理论与制度,持续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结合党的理论学习要求,以专业课堂为主阵地,与时俱进地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活动;结合新时代战略发展要求,坚持把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乡村振兴等新思想带入课堂,让学生入脑入心,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深度和思想认识。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深入做好“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与阐释,解决好“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形成教育话语体系,将其思维观念、表达方法、表现内容以更加适合大学生青年群体的传播方式展开,使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崛起的繁荣富强,感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带来的大国自信,促进学生以青春之力加快推进中国梦的实现,增强教育效果[8]。

2.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侧重点

在文化发展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所涵盖的内容广泛且丰富,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课题。因此,把握三类文化的侧重点,有助于更有效直接地开展课程思政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侧重点在于突出历史文化与国学素养教育,加强专业教材与历史古籍、典故的融合,一方面加深专业课程的历史沉淀,增强专业认同感,另一方面旨在传播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革命文化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侧重点在于突出革命精神与理想信念教育,加强专业研究与党的理论实践、革命精神的融合,一方面突出专业建设的发展沿革,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磨砺品质,培养斗争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丰富,侧重点在于突出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专业知识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融合,一方面提升专业课程的时代价值,增强创造活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的深厚精神价值追求具有同一性,因此,需要教师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维度地聚焦三类文化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以达到立德树人、传播文化、促进文化繁荣的目的。

三、文化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高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要立足专业教育培养,以文化育人为导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基础[9],不断实现各个课程环节的精准化融入,完成课程思政目标。

1.把握课堂教学全过程

第一, 从课程设计来讲,要以专业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设计为出发点做好顶层设计,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文化的融合,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理念、传承价值与现实意义,关注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侧重点的传授,并将其渗透于各类专业课程中;融入的文化元素需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突出文化在立德方面的作用,体现“育德”功能;尝试运用启发式、互动式和体验式教学方法,利用案例启发、情景演绎等“沉浸式”方式开展课程思政,并细化具体周次和每节课的时间段。第二,从课堂讲授来讲,一方面要注重专业知识与文化的相容性及文化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联系,循序渐进、启心明智;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以“课间三分钟”“每日课堂金句”等方式,精心设计文化系列专题,做好思政教育的传授。第三,从教学主体来讲,专业教师要在专业课堂教学、师资队伍、创新学术研究选题等方面改革实践,形成以“课”致知,讲好中国文化,以“师”言道,拓展言传身教,以“题”升华,讲好中国故事,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第四,从教育对象来看,要结合大学生特点开展个性化分类指导,将课程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分析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提升学生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2.善用共享教育空间

第一,引领网络文化。新时代,网络已成为传播信息、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结合当下大学生群体的时代特点,互联网已然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课程思政需要聚焦网络阵地,形成“网络+”课程思政的建设思维。教师需要逐渐打破传统授课形式与空间,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通过雨课堂、超星学习通、腾讯会议等网络课程平台进行授课。因此,注重信息化手段在具体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的应用,借助网络资源与平台,可以更为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发展,为做好文化育人和讲好课程思政,老师们可以开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以及小红书等媒体账号,设置“专业+文化课程”思政专栏,扩大影响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网红”老师;还可以借助VR技术,比如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的线上云游览,实现共享文化空间的互动,增强课程思政教育的延展性。需要强调的是,网络是把双刃剑,专业教师在运用网络资源的同时,要严守思想底线,抓好网络主阵地,结合新形势,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文化繁荣的同时,严把网络意识形态以及宣传工作,甄别网络资源的真实性,并运用网络新媒介弘扬与宣传正能量。同时,还要坚守网络传播阵地,关注网络文化传播的正确渠道,发挥专项特长,推动文化实践与课程思政融合,不断增强文化传播的宣传效力,选取文化作品和特色案例,通过文字和音频解读,以视听的方式,突出宣传引领,强化课程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作用,做好中国文化的网络传播者。

第二,搭建沉浸式展馆空间。思想政治引领注重情感共鸣,文化氛围的营造尤为关键。高校应重视提升展馆教育的功能,丰富教学实践,拓宽育人空间,在课程中开展沉浸式体验,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例如:运用声光电技术,打造文化类的主题博物馆、民俗馆、视觉展示厅以及三维互动体验室等,加强教室、走廊文化氛围的营造,加快推进数字化基地和虚拟展馆建设,重塑学校共享空间;整合社会资源,联系社区、城市标志性展馆、文化纪念馆、各地的革命教育基地和革命遗址等,带领学生进行实地或线上学习参观。通过教学,教师可以在展馆中以实物为教具,从知识介绍到背景延伸,再到实景参观,讲述课程思政知识;学生可以沉浸在展馆中,获得知识,加深印象,使学习更加立体、直接。

回归“育人”本质,高校文化育人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通过尝试以文化为出发点,探析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能不断丰富、创新新时代“三全”育人理念的实践形式,切实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深走实。

猜你喜欢
革命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