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理念下医学院校体医融合体育教学模式优化策略研究

2023-01-20 14:01朱二刚陶志轩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11期
关键词:体医医学院校医学生

朱二刚,陶志轩

(皖南医学院体育教研室,安徽 芜湖 241002)

1994年,Spady提出了OBE (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教育,该理念以学生未来的工作规划和需求为教学导向,以成果产出为核心反向设计课程体系,进而使学生逐级达到学业顶峰。医学院校因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其体育教学应以医学生的职业规划为导向,并以运动处方和健康评估成果指标为切入点,培养出既懂“体”又能“医”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但已有调查显示,由于在校期间缺乏系统、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实际的工作中,医学生对于慢性病预防和控制思维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不能给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病人制定行之有效的运动处方。基于此,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如何以OBE理念为指导对医学院校体医融合体育教学模式提出优化策略,进而为医学生培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是目前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1 OBE理念下医学院校体医融合体育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1 落实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体育学和医学都以人体科学为基础,通过疾病预防或药物治疗手段,确保个体的机能发展与健康,二者在教学中具有天然的共通点。在高等医学院校体医融合体育教学中融入OBE理念,渗透以医学职业为特征的教学内容,可以借助学校强大的医学基础,为“体”“医”互通和结合提供便利条件和良好氛围。体育学中的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等课程内容,可以扩展医学专业同类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医学生依据患者病情进行体育康复治疗的能力;医学中的康复学、免疫学、人体解剖学等课程,可以引导医学生在全面掌握医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将运动处方和疾病预防放在重要位置,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人进行康复锻炼与治疗。综上,OBE理念下医学院校体医融合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不仅是落实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更是新时代下医学生素质提升的必然要求。

1.2 构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现实需要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有序构建,是现代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健康运行的主要标志之一。随着“大健康”“治未病”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覆盖城乡,其大专以上学历的服务人员比例已达65.4%,且74.1%的居民愿意与其中的全科医生建立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压力大、发展空间有限,体医融合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流失严重,加之机构间信息、技术、硬件、人员等资源共享不够,兼顾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服务的人才缺口在急剧增大。因此,医学院校体育教学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必然要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融入OBE理念,让医学生不仅具备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健康管理的公共卫生服务意识与技能,更能掌握促进机体功能恢复与慢性病治疗的知识和方法,从而积极投身公共健康服务工作,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由以“治病”为核心转变为“以维护健康”为核心。

1.3 贯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发展和深度老龄化的加速来临,我国慢性疾病呈现病人多、患病时间长、治疗费用高、服务需求量大等特征,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数据显示,我国亚健康人群占总人口的70%左右,每年因慢性病而死亡的人数高达737.6万人。现阶段,大批肥胖、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单靠临床药物治疗和简易康复锻炼,很难达到预防、控制、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这就迫切需要医疗和教育机构将健康关口前移,积极寻求“主动健康”的路径。在此背景下,以医学院校为试点开展OBE理念下的体医融合体育教学模式,进而推广到普通高校之中,为普通大学生提供科学健身方法指导、运动伤害防护教育以及运动风险评估等知识,使其走向工作岗位后依靠医学的思维和方法进行科学锻炼,这正是贯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2 OBE理念下医学院校体医融合体育教学模式的问题分析

2.1 体育教学目标模糊,与医学生培养目标适应度不高

OBE理念强调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联动的结果,在表述上必须清晰、准确。但从调查上看,我国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目标虽表面上追求“大而全”,涉及“体育习惯”“团队协作能力”“体育精神”等表述,但由于缺乏调研,盲目套用情况比较普遍,大多显得笼统、模糊、定位不清晰、可行性不足,因而与医学生培养目标适应度不高。调查显示,医学院校对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养生、体育保健等医疗体育课程教之甚少,加之理论和实践教学在学时划分上比例严重失衡,影响了医学生整体体医融合成果指标的实现;同时,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方法不够多元,仍以灌输式技能教学为主,对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翻转课堂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较保守,在激发医学生运动兴趣、促进医学生心理发展和强化自我锻炼意识等方面较为欠缺,导致医学生的体育锻炼往往随着课程结束而中止。

2.2 体育教学与医学契合度低,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

OBE理念强调体育教学效果的延续性,主要通过体育价值的内化于心,进而影响医学生的学习生涯直至工作后的整个人生。大多数医学生毕业后在医院、卫生所、防疫站等部门从事预防、医疗、保健等工作,其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医疗人才,更是提供科学锻炼的健康指导人才。而纵观当前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由于同医学的契合度较低,未能结合医学生的知识能力、专业特点、职业需求等及时修订教学大纲,加之对预防医学、运动处方原理、运动损伤与预防、运动健康效益等关注不够,难以发挥医学体育的医疗、保健、康复、健心、竞争、合作等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体医融合体育教学模式的缺乏构建,影响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成果导向”等教学理念在医学院校的执行效果,并最终导致培养的医学生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

2.3 体育教学资源整合不力,阻碍了“体”“医”协同发展之路

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模式,强调依据学习成果反向设计教学内容和知识能力模块,这就需要教育执行者合理整合教育资源,确保每个医学生都能得到能力范围内的最大成功。医学院校雄厚的医学师资力量是体医融合模式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保障,但由于体育、医学资源整合不力,体医融合的教育功效并未真正发挥出来。具体而言,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缺乏成果导向的顶层设计方案,各行政、教学分管领导并未在管理体制、制度建设、机构设置等方面重视体、医资源整合问题;体育教师缺乏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阻碍了医学院校体育教育走体育锻炼同医疗保健协同发展之路;医学教师缺乏体育专业知识的清晰认知,加之与体育教师互动有限,在讲授人体解剖、康复治疗、医学免疫等知识时,不能通过运动的角度进行针对性的解释,进而影响到医学生专业医学能力的提升。

2.4 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对医学生培养的贡献度有限

体育教学评价包括对体育教师教学质量和对医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双重评价,其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体育教学的质量好坏。现阶段,从诸多医学院校调查得知,体育教学评价往往局限于运动技能、体质健康水平等易于量化的共性指标上,而未依据医学生的职业特点制定出个性的评价指标,因而不符合OBE理念下医学生的整体培养质量要求。具体而言,对体育教师的评价过于注重课堂教学基本功,而对课外辅导、思政融入、体医融合等关注不够,忽视了教师对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医学能力的培养;对医学生的评价往往单一和滞后,常常重点关注医学生体育成绩是否“达标”,忽略了对医学生学习态度、团队精神、运动习惯养成等的培养。另外,在评价方法上普遍采用终结性评价,无法对医学生的隐性培养指标进行评价,因而对医学生培养的贡献度有限。

3 OBE理念下医学院校体医融合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

3.1 构建“成果导向”教学目标,塑造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

OBE理念下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应围绕医学生的职业岗位需求特点,以体医融合成果指标点为突破口开展特色体育教学内容,使医学生能够真正帮助他人提高生活质量。第一,学校应将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纳入学科建设、专业发展规划,加大制度、机构、环境等方面的投入,通过创造良好的“体医融合”氛围,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热情,助其提升多学科知识的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第二,首先,教师应坚持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医学生发展相协调,构建体育课程方案的体医融合成果目标,然后将其分解为核心能力指标、具体能力指标和课堂学习目标,进而确保医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目标清晰、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其次,依据构建的学习成果目标地图,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任务,确保医学生顺利达成体医融合指标任务;最后,借助体医融合体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习目标的导向和监控功能,提升医学生的职业体能、体医结合及职业适应等能力。第三,医学生要树立体医融合思维,在习得运动兴趣、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等基础上,加强健康运动指导、医疗体育能力等的学习,为其未来职业生涯更好更快且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2 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提高医学生非医疗健康干预的技能水平

高等教育阶段是医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医学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是否以OBE理念为指导将体医融合教学内容及预期成果目标贯穿其中,直接决定着医学生毕业后能否真正成才。第一,对原有体育课程内容进行加工和改造,构建体育理论与医学理论、体育实践与医学实践互通有无的教学内容体系,全方位提升医学生“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为一体的综合应用能力。第二,针对不同学制的医学生,在体育课程设置上采用1~4学期必修(体育俱乐部)课、5~8学期公共选修课的形式,通过实例或素材丰富的科学研究展示,穿插运动中暑、心肺复苏、骨折与搬运、野外避险等突发性应急处理,增强医学生非医疗健康干预的技能水平。第三,明确不同医学专业体育教学的内容及目标,进而实现OBE理念下体医融合教学模式的特色化。具体而言,针对临床医学、全科医学专业开设运动处方教学,重点传授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运动处方疗法;针对护理学专业开设形体训练、瑜伽、体育舞蹈等锻炼内容,为医学生未来奠定良好的形态、体能和礼仪基础;针对中医专业和肥胖、体弱、肢体缺陷等特殊群体医学生,重点开展功能康复训练、医务监督等课程内容,并穿插简化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健身气功等的传授,在继承和弘扬传统医疗体育养生功法的同时,为其职业生涯更好地发展提供助力。

3.3 加强体育教师师资培训,保证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顺利落实

高等医学院校是培养优秀医学生的重要基地,承载着建设健康社会、健康中国的重要使命,其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决定着医学生体医融合成果指标的实现程度。第一,学校应依据构建的体医融合体育课程成果指标体系,加强行政、教学部门的协同配合,配备合适的教材、大纲并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进而为OBE理念在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第二,体育教学部门应开展相关教学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体育教学团队的整体体医融合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加强体育教师和不同医学专业教师的交流和合作,进而打破体医学科壁垒,保证以体医融合成果指标点为落脚点的教学计划能够顺利实施。第三,体育教师首先要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康复医学、运动解剖、紧急救护、慢性病预防与治疗等知识和技能,从而具备开阔医学生专业视野的能力;其次,要充分解读OBE理念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目标性,合理利用慕课、微课、雨课堂、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手段,达到高效实现教学成果目标之目的;最后,要充分发挥体育课堂师生互动直观、及时、无隙的教育优势,积极融入思政、健康、心理、人文、生命等教育元素,不留痕迹地对医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五育”能力的培养,进而为新时代下医学院校体育工作增添新内涵。

3.4 完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医学生的学习成效

医学院校在OBE理念指导下,构建多维、科学、客观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判定医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体育学习态度和职业能力发展水平,真正让体医融合思想落到实处。第一,通过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医学生网评和督导评价等,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课余辅导与训练中表现出的专业技能素质和体医融合授课能力进行评价,进而在纠偏和改进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第二,将医疗体育纳入评价体系,在保证医学生身体素养、运动技能考核的基础上,重点考查医学生能否依据具体病例进行分析、诊断和处置,开具出合理的医疗运动处方。第三,在评价形式和手段上要理论、技能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注重定量和定性、阶段和综合、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同时,要优化评价工具,善于采用等级评价或者叙述性术语对医学生的学习成效作出综合评价,进而发挥优势互补关系,在敏感识别医学生进步程度的同时,能够直观评价医学生的注意力、理解和努力程度。第四,体育教学评价设计不仅依靠学校的目标定位和教师的教学经验,更依赖于医学生学习需求、社会需求的反馈评价,因此,要充分收集医学生实习单位、工作单位的社会评价意见,促使体医融合体育教学环节和质量监督形成合力,从而全面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

4 结 语

医学院校因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其体育教学应以医学生的职业规划为导向,以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但从目前来看,由于在资源整合、推进路径等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体育教学对医学生培养的贡献度有限。因此,应积极找准体育与医学有机融合的契合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推进优化策略,使体医融合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确保OBE理念能够在医学院校体育教学中顺利实施,并最终为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石。

猜你喜欢
体医医学院校医学生
创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践研究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体医结合背景下提升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逻辑起点——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有感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减肥与断食晚餐认识的比较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