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源源
(巢湖学院体育学院,安徽 合肥 238000)
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的“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我国高校体育学类的各专业发展、人才培养定向、课程体系构建等指出了基本准则。《标准》是我国办好大学,做好的教育,紧抓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核心章程的体现。其产出导向同课程思政均是培养德学双修、德才兼备的合格、可靠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立足《标准》,通过对《标准》中体育教学质量标准的解读,解析其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以期为我国高校体育学类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的灵感与有效可循的准则。
《标准》以专业为单位研制适合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课程体系、课程评价考核体系,构建完善的理论指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不仅要巩固专业人才培养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还要加大立德树人造才的基础地位,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正如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理论所言:教育依托行为准则,达到意志品质的实现。该理论被视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理论基础。美国教育学家德怀特·艾伦指出,教育仅仅让学生变得更加具有智慧,但没有提高他们的道德思想,不提高道德的教育是在变相为社会创造危害。《标准》的制定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有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为高校各专业发展目标与要求,做出明确规定,使各专业发展有所依照。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实现全面育人、协同育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思政是高校体育专业培养爱党爱国、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想有追求的国家接班人的重要道路。而体育课程思政的根本建立在原有体育专业课程之上,各专业体育课程依据《标准》制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计划。可见,《标准》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学类各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为具备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还要以各专业职业发展空间为向度,引导学生学习回归职业本源。可见,职业发展是高校体育专业发展目标达成的检测与教育成果检验的最终一步。因此,高校各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契合高校体育学类人才培养要求,融入人才培养的每一步,以崇高的职业道德理想为专业思想品德教育落点。职业道德素养不仅是各体育专业思政教育、品德教育结果的体现,同时也是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切合爱岗敬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述。深入分析体育学类各专业职业道德素养可以发现,诚信、爱国等诸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众多体育专业中影响深远。譬如体育教育专业的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的弘扬传统文化等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个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具化体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以职业道德素养培育为主线是对国家办高质量教育的统筹表现,也是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践行。
《标准》将人才培养要求划分为基础要求与专业要求,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体系构建与发展均以基本素质培养目标与素质要求为基础。通识型综合素养是高校体育各专业素养针对性发展的依据与参照,是专业素质、专业培养目标得以落实、实现的素质基础要求。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依托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是其育人的主要形式,但是在协同过程中又不可喧宾夺主,破坏原有课程的核心要义,因而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应以基础通识性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夯实基础化为动力,刺激各专业建设思政教育,将思政自然而然地融入体育课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在基础综合思想素质教育中汲取动力,推陈出新,发现适合各体育专业的思政元素,契合专业发展要求,构建专业、高效的体育学专业课程思政。
《标准》中体育知识体系主要包括学科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专业实践3个方面。学科基础知识以通识类知识或公共基础类课程知识为主;专业核心知识则以具体专业课程知识为核心,开展专业学科教学,传授专业知识与经验;专业实践将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整合应用,在实践中使之得以体现,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依托各专业知识体系,在凸显原专业知识核心要义的同时,补充思想政治教育。根据《标准》中的体育知识体系分类,高校体育知识课程思政可围绕基础知识、核心知识、专业实践3个方面展开。在学科基础知识中,融入基本道德素质要求,可结合思政课程或是借助思政课程弥补高校体育基础公共课中思政的育人不足。专业核心知识课程则要以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为主,不可生搬硬套,强硬地将其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加入。专业知识课程应主张以具体专业课程教材、教师讲义、教学大纲等为本体,剖析专业特色的思政育人元素。专业实践侧重于学生知识的应用,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结果同样需要经得住考察,实践是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和桥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社会实践或是校内实习等环节中,增设对学生道德思想品质观察的环节,直观掌握学生思政学习成果与道德修养水准。
《标准》中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课程3个方面。而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主要是隐性育人。因此,构建体育课程思政体系,不仅要结合《标准》中对课程的分类,针对各类课程的特点属性,还要考虑课程思政的育人特性,构建科学系统的体育课程思政体系。体育学类各专业课程差异明显,因而构建专业属性突出的课程思政体系也要区别对待,不可一概而论。针对《标准》中提出的“3+X”课程模式,在确立体育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的同时,增加各校、各体育专业的自主性思政建设,增强体育课程思政灵活性与适用性。以通识类教育课程思政元素为铺垫营造专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基础,以实践课程为监督手段,利用实践课程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思政学习考察。主要的“3”类课程是构建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框架与骨干,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则是依托于骨干的血肉。课程体系与思政体系相结合,既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关键所在,也是发挥思政隐性育人的实践着力点。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在拓宽专业口径、强化专业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突出地方学校专业特色为主线的同时,还应着重加大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认知与能力、获得体验与塑造价值建设。高校体育专业应以培养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需求而不断调整与创新,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体育专业发展息息相关。根据高校体育设置与时代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精神目标一致的课程理念,加大对每一节课、每一项专业的特色思政体系构建,以总体课程思政诉求促进各子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体育课程思政总体系可将理论课程与实操课程思政内涵相互转化,两者在内容构建中不仅是互补的关系,而且是更深层次相互转换的关系。实操课有利于学生将理论课堂中的思政因素学习内容更加深刻地体现,理论课堂有利于学生直观清晰地认知到思政育人的内隐要义。让学生在实操课与理论课中不断汲取,促进自身对思政教育的了解,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与落实。
《标准》对高校体育师资数量、资历、能力、职责分配等作出了明确的具体要求。例如,专任教师承担70%以上专业课程,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承担不低于30%专业课程等。高校思政工作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要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师本身具备的政治素养以及较好的学习能力,对解决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在实施以及计划制定中遇到的问题起关键作用。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解决教师整体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不同的专业侧重专业领域与方向、教学目的也存在差异,而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是求同存异的协同机制。盘活整个体育课程思政的棋局,教师是关键棋手。不同专业应根据专业属性以及《标准》中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对专业教师进行结构化分配,宏观上做到整体分配科学系统。对教师政治素养与德行水准进行摸排考察,发现一批“好苗子”,提高一批教师思政能力,培养一批具有良好思政育人意识教师。根据教师思政育人意识,对课程思政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科学部署课程思政教学任务,保障各教师最大效度投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大力推进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工作坊”建造,以培训、会议、进修等形式与手段提高体育教师思政育人水平与意识。增强高校体育教师师资综合能力,以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手段奠定课程思政课堂基础。根据以往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理念,修正教师育人思想,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生涯中树立起职业成就方向。各高校、地区可根据自身体育专业发展特色、地域文化特点培养教师思政素养,促进体育课程思政特色化、地方化,方便教师掌握思政育人的同时,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好消化,易吸收”。加强师资建设,打造一支让学生满意的教师队伍。专职体育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思政素养,还要积极参与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课程开发与设置。《标准》中明确指出:高校专任教师在职期间不仅要主动承担相应的教学责任与义务,还要不断积极开展、参与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等拓展性学校工作。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体育发展的转型新途径,是我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理念实施的有效措施,是高校体育发展突破专业教育思想、理念、模式禁锢的重要举措。因而,高校对在职专任教师应部署相应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要求,预定达成的教学目标,明确育人要求,提高体育教师在职间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解与落实,促进教师主动性学习,转化相应理念,改进原有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明确的教学要求与考核标准,检验教学成果,促进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根据《标准》适用体育目录可知,目前我国国内高校体育专业主要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休闲体育。体育管理、电子竞技等与体育密切相关专业虽未列出,但《标准》中诸多要求与意见同样适用。构建共性的体育课程思政体系的同时,也要顾及各专业的课程思政特色发展。结合《标准》中各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高校体育学类各专业针对性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课程全面育人,发挥高校体育专业培育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被要求必须能够胜任学校体育工作,可见该专业学生就业以从事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为主。因此,除必备的专业知识技能、相关的业务能力,该专业学生在读期间还应加强师德师风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明确教书育人的深刻思想,了解本专业于国家社会、个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度理解教书育人内涵,学习课程思政内涵要义,为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打下基础。
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较高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与训练水平,还要兼备从事体育竞赛工作的能力。可见,运动训练专业体育课程思政构建不仅要围绕专业课程开发课程思政资源,还要结合相关竞技体育内涵,即公平公正、尊重规则、尊重他人的体育精神,利用体育竞技的魅力,结合相关课程,深入引进体育精神,由内而外促进学生对课程思政学习产生兴趣,使学生主动接受或是探索相关专业思政认知。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主要以大众体育、社区体育、全民体育等民众体育发展为工作主线。该专业主要以体育服务型工作为主,因此,该专业要确立服务人民、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家校社”一体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其中深深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且该专业专项运动技能具有较高普适性,对我国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可见,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以此为切入点,结合时代精神发展,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体系。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被要求必须掌握胜任该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该专业与人体生物力学研究、动作技能生物力学分析等息息相关。因此,该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应以秉持真挚的科学研究心态,追求真理的不折不挠精神为课程内涵支撑;以不轻易放弃,执着追求科学真理为育人思想,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结合我国科学发展与历程中的生动故事,为枯燥且充满真理的实验课程赋予生动的学习案例与榜样。
运动康复专业针对我国运动损伤处理与防止,对促进病人康复有着重要作用。相对于其他专业,该专业与我国民生健康有着直接联系。因此,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应坚持以人为本,以构建全民健康、促进全民幸福为根本,将人民身心健康发展作为专业发展的福祉所在,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融入医者的德行与职业操守,结合相关医学专业思政内容,促进专业协调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标准》指出,我国高校体育学类课程质量管理包含质量保障目标、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开展质量评估、追建社会评价与跟踪反馈机制。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指体育教学领域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任务、方法和过程的总和。因而构建体育课程思政质量评估体系,要以专业为先。在确立课程思政课程目标,建立健全配套评价体系的同时,还应增加学生获得体验考查。通过体育课程思政中的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同时在教学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促使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规划组建完善,《标准》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文本保证与实施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实施主要依托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新时代高校体育学科思政建设是全面育人的重中之重,我国高校体育学类课程数量多,专业设置丰富,因此体育课程思政呈现综合性和专业化。尽管我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在逐步兴起,但是就《标准》中的人才培养目的与要求而言,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还有长远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