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链”助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2023-01-20 11:57陈雨露
大众文艺 2022年24期
关键词:问题链共同体马克思主义

陈雨露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①[1]总书记的这番话揭示了思政课的本质,为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要求和前进方向。高校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就要在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亲和力、针对性等方面下功夫。“问题链”教学法通过情境创设、小组探究、深化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反思问题,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出的要求。

一、运用“问题链”教学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问题链”教学法是指教师以问题为主线,通过不断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建构起逻辑性强、趣味性浓的高效课堂。经过一段时间的高校思政课改革,如今课堂的抬头率已有所提高,但如何提高点头率、促进理实一体化、提升学生的思政获得感依旧是当前需要探索的问题。

(一)精巧设疑,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问题链”教学法能有效打通教材与时政的关系,把教材内容转化为一个个深入浅出的问题,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针对性。由于概论课教材的政治性较强,学生在学习中对教材的理解往往略显吃力。教师以时事热点作为切入点设计“问题链”,实现与教材知识点的有效衔接。恰逢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纪念日时,以此为教育契机,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到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探讨中。在焦点新闻或舆情事件发生时,发挥思政课“设置议题”的功能,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政治观。

(二)任务驱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②[2]“问题链”教学法正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再反思问题。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发布系列问题把课堂交还学生,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逻辑思维。贯彻落实了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要求。在课后布置与专业相关的实践作业,使思政课更有针对性,促进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提升创新能力。当前国家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支撑,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的重要素养。“问题链”教学法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要培养更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嘱托。

(三)问题生成,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

首先,“问题链”教学法要求思政教师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具备深厚的理论积淀和实践经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和全局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以发展的眼光推动问题与实践、创新的转换。其次,它考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设计。教师要将教材内容与社会焦点、热点以及学生的“痛点”相结合,把教学重难点转变为一个个富有逻辑的问题。要及时了解并回应学生需求,把学生关心的话题转变为值得探讨的问题。总结起来就是要吃透教材知识点,摸准学生需求点,抓好社会热点。再次,“问题链”教学下,课堂的生成性问题增多,更加考验教师的观察能力以及对课堂的掌握能力。教师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和回应。

二、“问题链”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问题链”教学法在思政教学中运用时,要注意:积极回应问题,立足于培养高质量人才;善于凝聚合力,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解决问题;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问题类型和难易程度的区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把握问题设计的依据,培养高质量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在设计思政教学问题时也是同样道理,首先,要正确分析和把握时代之问,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质量人才。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纪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从“一带一路”的建设到应对新冠疫情的积极举措,中国以实际行动实践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讲解第八章第一节中“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目时,可以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体会到我国的大国作为,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

其次,要敢于直面中国之问、人民之问,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如今我们的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面对这些困难,思政教师要仔细分析问题并且坚定信心,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就是一部回答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之问”、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创新史。③[3]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我们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解决中国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在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学习中,教师可通过设置“问题链”使学生找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答案。

最后,要积极回应个人之问,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问题设计要与学生的所学专业相结合,针对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进行回应,如适应大学生活、交友、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生涯规划等。这样的问题设计有效回应学生精神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

(二)整合解决问题的力量,组建学习共同体

整合教学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有助于思政课提质增效。学习共同体的形式不仅适用于学生群体,在教师团队建设、师生共建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搭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整合师资力量。教师各有所长,教学风格各具特色,合作式教学团队能够充分互补,有效发挥集体效应和“传帮带”作用。凝聚集体智慧才能不断为思政课注入新力量新观点。

其次要搭建学生学习共同体,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链”教学法符合价值改造和知识学习和谐共建的教育思想。把学生划分为小组,在学习共同体中相互交流沟通,分享学习资源,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这种以问题促进步的方式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更有获得感。同时还有利于学生融入集体,满足了大学生的交友需求。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学生学习共同体还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最后,师生学习共同体也是“问题链”教学中的重要一对关系。信息化平台如今已成为“问题链”教学法有效开展的重要依托。然而仅靠教师一人之力,难以做好课程平台的运营和管理。可通过在信息化平台搭建“1导师+N助教”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加强对班级学生的关注和引导。在课后实践任务发布后,助教及时跟进学生实践情况,协助老师进行评分。学习共同体的搭建使教师可以通过对小组的整体性关注了解学情,小组长又为教师分担了一定的监督任务,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发挥“引路人”作用。

(三)区分问题的类型,打通逻辑链条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思政课要做到以理服人,用理论的逻辑力量真正让学生信服。高中阶段,学生的政治认同还停留在比较感性的阶段,对于事物的认识较为浅显。“问题链”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引导大学生完成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的转化,逐渐从能提出问题,到能够问出好问题再到能够问出一系列“妙”问题。在“问题链”教学的任务驱动下,一步步学懂弄通做实,将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同,坚定理想信念。让思政课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问题链”不仅指一节课中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还注重逻辑链条的整体性。需要教师把握好每章每节每目的逻辑关系。以概论课为例,教材的编写具有清晰的时间线,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逻辑进行串联。在介绍每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时,基本遵循“形成条件——主要内容——历史地位”的逻辑线。教师根据教材编写的逻辑设计“问题链”,有助于学生学习。课后还可以请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加深对课程逻辑结构的理解。

在“问题链”教学中几种问题类型交叉进行,才不会让学生感到思维疲劳。问题的类型可以是启发式、引导式的,还可以是探究式、实践式的。在对知识点进行巩固时,设计探究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引导式的问题可以借助信息化平台的“抢答”、生成“词云”以及发布“弹幕”等功能进行发布,推动学生思考。实践式的问题则常常在结束新课环节发布,促进理实一体化。用问题带动实践,在实践中强化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请学生将实践成果发布在信息化平台作业展示区,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由此形成以“问题链”教学为核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课堂,有效地打破了时空界限,推动“大思政”格局建设。

三、当前“问题链”教学法运用的优化方法

当前高校思政课的发展还面临着来自网络领域的冲击、存在着共同体效应不强以及实践方面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为推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可从问题导向、改革取向、实践路向三个维度进行优化。

(一)问题导向: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

问题设计要敢于直面冲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回答尖锐的问题,不断增强大学生斗争的志气、底气和锐气。随着新媒体时代的迅速发展,一些西方分裂势力企图影响我国网络舆论生态,他们刻意制造情感认知上的冲突,利用舆情事件发动“舆论战”“认知战”。而大学生正处于三观的形成时期,容易受到煽动。虚实交互的信息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师发扬斗争精神,勇于直面冲突,在课堂中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回答尖锐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媒介素养和理论水平,引导学生在网络“认知战”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改革取向:强化共同体意识,共享教改经验

目前“问题链”教学法在不同高校思政教改中的开展情况各不相同,需要进一步凝聚合力,实现经验共享。要持续强化共同体意识,推进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例如,福建省开展的“1+N”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引航计划以“一所牵头院校”+“N所组团高校”+“X所共建高校”的模式,发挥本科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和学院建设方面的引领、辐射作用,推动各大高校马院结对共建。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对于推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践路向:贯彻“大思政课”理念,增加实践比重

“问题链”在思政教学中的运用还需要充分关注实践教学的条件和所占比重。“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为思政课拓展格局、提升发展质量指明了新路径。“大思政课”不仅强调教学场地的拓展,要“到社会生活中讲”,还强调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运用。但目前许多高校尚未具备开展“问题链”教学下虚拟交互式体验的条件,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环境的制度保障和资源供给。此外,思政课在实践中对本土资源的挖掘利用尚未充分。思政教师要善于利用本土资源,从社会生活中积累案例作为问题链的素材,增强思政教学的历史感和亲切感。最后,还应当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在教学中推动学生思政素养与专业能力双向提升,在“真问题”的研究中增强“真本领”。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EB/OL].(2022-04-25).http://www.gszg.gov.cn/2022-04/26/c_1128597636.htm.

②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

③唐爱军.“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具体内涵是什么?[N].理论导报,2022-04-30.

猜你喜欢
问题链共同体马克思主义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基于微视频与问题链相融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