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就是民生,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替代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一段时间内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随着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往往最容易引起群众不满。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破坏了、环境恶化了,那样的现代化不是人民希望的。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既是改善环境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必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补齐民生短板。
生态环境保护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我们的发展是为了什么?为了让人民过得更好一些。但是,如果付出了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把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给破坏了,最后还要用获得的财富来修复和获取最基本的生存环境,这就是得不偿失的逻辑怪圈。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必须统筹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2.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坚决向污染宣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关系十四亿多中国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不管有多么艰难,我们都要坚定决心,坚决打好打胜这场攻坚战。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领域九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超额完成。蓝天白云重新展现,绿色版图不断扩展,绿色经济加快发展,能耗物耗不断降低,浓烟重霾有效抑制,黑臭水体明显减少,城乡环境更加宜居,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污染防治的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明显都是前所未有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为“十四五”时期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探索积累了成功做法和经验。
要清醒看到,我国过去多年高增长积累的环境问题,具有复合型、综合性、难度大的特点,解决起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污染重、损害大、风险高的形势还没有根本扭转。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根本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仍然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必须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深入打好藍天保卫战。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聚焦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着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 战,聚焦夏秋季臭氧污染,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持续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深入实施清洁柴油车(机)行动。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大力发展公铁、铁水等多式联运。加强大气面源污染治理,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加快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噪声问题。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统筹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和乡村,系统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因地制宜开展水体内源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增强河湖自净功能。充分发挥河长制、湖长制作用,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建立防止返黑返臭的长效机制。持续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着力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城市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保障南水北调等重大输水工程水质安全,确保所有城乡居民喝上清洁安全的水。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着力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巩固深化渤海综合治理成果,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碧海蓝天、洁净沙滩。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实施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依法推行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内地块的准入管理,从严管控农药、化工等行业的重度污染地块规划用途。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破坏环境违法行为。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健全“无废城市”建设相关制度、技术、市场、监管体系,推进城市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加快补齐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方面短板,强化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
3.着力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口最密集、污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眾高品质生活的空间。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许多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口号,但思路却是大树进城、开山造地、人造景 观、填湖填海等;个别地方甚至搞破坏性“建设”,不顾实际情况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这不是建设生态文明,而是破坏自然生态。要坚决纠正“重地上、轻地下”,“重高楼、轻绿色”的做法,既要注重地下管网建设,也要自觉降低开发强度,保留和恢复恰当比例的生态空间。比如,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城市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大力开展生态修复,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使城市内部的水系、绿地同城市外围河湖、森林、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学习借鉴成熟经验,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城市之间既要加强互联互通,也要有必要的生态和安全屏障。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停止那些盲目改造自然的行为,不填埋河湖、湿地、水田,不用水泥裹死原生态河流,避免使城市变成一块密不透气的“水泥板”。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这些年,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农业绿色发展进展明显。但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还处在治存量、遏增量的关口,正是吃劲的时候,松一篙,退千寻。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制定更具体、更有操作性的举措,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良好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一些农村“脏乱差”的面貌必须加快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环境整治这个事,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搞,标准可以有高有低,但最起码要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把农村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坚决反对劳民伤财、搞形式摆样子,扎扎实实向前推进。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条件的地区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乡村绿化,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促进村庄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大力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完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推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稳定扩大退牧还草实施范围。保护和恢复乡村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积极开展农村水生态修复。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本文节选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