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羊河林业总场大滩分场人工林造林成效及问题分析

2023-01-19 19:03李玉成王菊莲王增辉刘永刚
甘肃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沙枣治沙林场

李玉成,王菊莲,王增辉,刘永刚△

(1.武威市石羊河林业总场,甘肃 民勤 733399;2.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20)

1 引言

民勤县三面环沙,干旱缺水,风大沙大。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民勤沙区环境治理,1964年,沙区人民响应国家的政策,成立了甘肃最大的国有治沙林场——石羊河机械林场(后更名为石羊河林业总场),大滩分场作为下属分场之一,林业用地总面积0.97万hm2,现有林木资源0.87万hm2。70%为人工林。经过近60年的治沙造林探索,在治沙造林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保护周边乡镇的基本农田和基础设施,但是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营造的沙枣乔木林和40%的灌木林出现林分退化,存在造了死,死了再造的问题,对此,本文作一探索性分析。

2 林场人工造林发展的几个阶段

2.1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以大规模营造沙枣为主的乔木林阶段

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属于河西走廊的乡土树种。沙枣种子1952年育苗成功后,在河西走廊开始了规划和营造林工作[1],沙枣在林场的造林中,多在地势相对平缓便于机械作业可以全面整地的丘间低地。新疆杨(Populusalbavar.pyramidalis),于1965年从新疆引进,1973年进行了扦插育苗试验,获得成功,并在大滩分场进行育苗和人工营造林,地点在有灌溉条件的场部周边,作为四旁树、农田林网进行营造林。这一时期造林的思路是以风沙前沿为主,主要治理直接危害农田村庄、城镇周边的沙患。

1965年开始,在大滩分场下属的王谋滩、下雷滩、莱菔山作业区,用东-54拖拉机及配套五铧犁、蔡式金植树机营造沙枣林,在丘间低地进行全面整地人工造林,地势相对平缓,便于机械作业,机械造林后,每台机械后面配20名左右的踏苗员进行人工扶苗、踏实树穴、覆土,密度为1650~3300株/hm2。在场部周边、水沟、部分生活耕地地头,采用人工挖穴营造新疆杨,折合面积超40 hm2。

这一时期由于地下水位高(1~3 m),农业灌溉用水与生态用水矛盾不突显,大滩分场在王谋滩、下雷滩、莱菔山营造的666.67 hm2沙枣林,成活率均在80%以上[2],有效的保护了县城及周边3个乡镇的基础设施和农田。在80年代前后,民勤地下水位开始下降,大面积的乔木林出现枯死的现象[3]。

2.2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以营造梭梭为主的灌木林阶段

这一时期,由于农业用水超支地表水,大面积的乔木开始死亡,营造梭梭(Haloxylon)、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柽柳(Tamarix chinensis)等几种旱生灌木已成为这一时期营造林树种选择的对象[4],尤其是梭梭作为一种超旱生小乔木,根系庞大,有极强的耐旱能力,可以在沙地、沙丘、干旱的龟裂地上生长,是西北荒漠地区固沙用的重要树种[5],并作为林场的主造树种。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林场人工造林的思路是:由表及里、逐步向深远推进,治河治路、治理绿洲内部。林场在下属的王谋滩、下雷滩、中沙窝、李家沙窝、老爷庙滩作业区,选择林场遗留下来的不便于机械整地造林的,半流动沙丘和丘间地地块,采用人工挖穴,机械拉水补墒的方式造林。密度在3 300穴/hm2。营造林面积在3 333.33 hm2以上,成活率(保存率)90%以上。

20世纪90年代农副产品价格暴涨,土地资源热度自然上升,林区周边农牧民大量打井开荒垦地,甚至还有挤占、侵占林地的现象。地下水大量开采,水位不断下降。上一阶段营造的沙枣林几乎全部枯死或被侵占开垦,20世纪80年代初营造的灌木林也出现衰败现象[6]。虽然防护功能有所衰减,但是防护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大滩分场从东起民湖路老爷庙滩、西坑,到最西面的王谋滩、莱菔山井泉河,筑起了长达17 km,宽2~8 km的阻沙林网,对民勤县城及以北的村庄和农田的保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3 21世纪以来以封育为主,封、造、保护并举发展阶段

造林治沙,“造了死、死了再造”,这一现象迫使林场对人工造林要深刻思考。21世纪初开始以来,林场对人工造林的树种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筛选,除了沿用传统造林树种外,根据观测自然条件下现有生长植被的情况,选择一些适应性更强的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沙木蓼(Atraphaxis bracteata)、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 Spreng)等一些沙生灌木或半灌木作为混交配置树种,营造以梭梭、沙拐枣、毛条、花棒为主的混交林。

面对地下水位深、气候干旱、立地条件差、补墒费用高、造林成本大等更加复杂的环境条件,林场造林思路是:造林必须和天然植被结合起来,造林必须和固沙结合起来,造林灌溉和非灌溉结合起来,以灌木为主要方向,乔木、灌木、草本要相互结合。人工造林重点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退化林分修复、森林抚育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项目和“蚂蚁森林”社会民间资本。造林方式采用机械和人工挖穴,拉水补墒植苗造林和雨季人工模拟飞播造林,地块选择半流动的星月形沙丘,丘间地,成片块状造林和退化林行间补植。造林密度在1260~1650穴/hm2,营造林面积4 000hm2,成活率70%以上。林场通过近60年的治沙造林,植被覆盖度达到35%(甘肃省林地更新数据)。

3 人工造林中出现的问题

3.1 水资源的紧缺

林场从建场到目前为止,人工造林始终围绕“水”这个中心因子,树种选择、造林密度、造林地块、造林方式都是以水为首要考虑因素,水分条件决定林场人工造林的趋向。在众多的荒漠生态环境因子中,水分是最主要的因子,水分条件的变化决定着荒漠生土环境的变化[7]。干旱荒漠区水资源贫乏,加之农业用水超支,从而使荒漠生态环境加剧退化。

3.2 人工林大面积衰退

由于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时代背景下,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甚至破坏资源,地下水位下降,人工固沙林逐渐衰退,植被盖度和植株密度降低,建场初期的沙枣林仅存莱菔山林区的133.33 hm2已是半死不活,王谋滩和下雷滩林区的沙枣林目前已消失殆尽。相关研究表明[8-9]。因梭梭林龄的增长,林分分密度降低,梭梭的保存株数在525~600株/hm2之间,年降水的变化引起植被盖度的变化比较明显,在降水量的波动变化中,植被在不断地退化。

3.3 人工林森林质量降减

“三分造,七分管”,林场多年来一直注重造林的不断演变,在立地条件和树种选择在上不断的探索,由于国家政策以发展经济为中心,林场曾一度将重心转移在经济发展上,1993—2017年,林场核定差额拨款,解决职工的生活保障成为了林场的主要工作,也是林场发展的瓶颈问题,生态建设的比重有所下降,国家对林业的投资,特别是治沙造林经费的投资标准长期一贯制,林场在生态建设的同时,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放在发展产业上。2017年以来,国家出台国有林场改革政策,给林场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职工待遇有了长足的保障,重点工作转移到林地管护,森林资源提质等方面。

4 问题的根源

建场之初,各级政府给予林场高度的关注和支持,无论在财力、物力上,还是政策支持,为林场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林场营造的人工林,在沙区作出了示范,赢得了社会的认可。2007年以来,省、市政府相继提出了关于防沙治沙的意见[10]。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分步实施,坚持区域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发挥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功能;坚持保护和恢复植被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相结合,坚持改善生态环境与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相结合,坚持国家支持与地方自力更生相结合,武威市明确了“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治风沙”的方针。林场在生态建设的力度逐步有了提升。特别是2016年中央提出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林场的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职工生活有了保障,林场的生态建设功能定位明确,森林资源质量逐步得到改善。

在荒漠生态系统众多因子中水分作为最主要的因子,水分的含量,决定干旱荒漠区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11]。在《中国绿色时报》中曾有过报道,民勤县2002年最大降水量达到了174.4 mm,比以往降水量(110 mm左右)明显高,民勤县的植被盖度高于40多年来保存固沙林面积的和,从而说明,人工造林不是干旱荒漠区增加植被盖度的唯一因素,而是水分条件,水分才是干旱荒漠生态系统的最主要的因子。

5 人工造林未来出路探讨

5.1 依托重点林业工程项目,寻找人工造林的突破口

根据目前的观察,人工林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是比较理想的措施,固沙造林在经历了几个时期后,林场今后的生态建设如何发展,核心在哪,这是林场亟需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荒漠地区特别是民勤县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这需要林场分析和研究近60年的防沙治沙人工造林的经验,哪些措施是成功的,现在还需要坚持,哪些还需要改进,在此基础上寻找人工造林的突破口。

5.2 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多方面提高人工造林的质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技的创新,造林就没有创新。抓住水是干旱荒漠生态环境众多因子中的主导因子,重点从抗旱,抗病,抗有害生物、引种育种,造林方式,造林密度,土壤整地,积水保湿等方面找到突破口。相关的研究证明[12],偏离水分因素进行固沙造林,只能是燃眉之急,规模化大密度造林,出现的问题就是大规模死亡,形成逆向趋势,干旱荒漠区的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但没有遏制,反而进一步加速。

5.3 以保护现有林草植被为基础,促进治沙造林事业

森林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干旱荒漠化地区极为重要,在没有更高的科技和更发达的经济做支撑的情况下,保护和自然恢复仍然是主要的维护措施,以此维护荒漠生态环境恶化。当科技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生态环境的治理必然有更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但是造林治沙、封沙育林草作为生态环境改善的措施,只是在措施上不断改进和完善,并不会完全被取代,区域性改善生态环境的还会使用。

5.4 围绕水分平衡,突破人工造林的瓶颈问题

针对沙区风大、沙多、降水稀少的气候特点,进一步加快生态治理的步伐,提高治沙理论研究,节约地下水开采,遵循自然规律演变,重点以保护为主,自然恢复更新。进一步掌握林区森林资源状况,尤其是人工造林的质量,在此基础上,积极和高校科研院所联系,解决人工造林水分制约这个瓶颈问题。

猜你喜欢
沙枣治沙林场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The Last Lumberjacks
林场起火了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哨所旁的沙枣花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沙枣
沙枣情结
新疆,那棵沙枣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