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成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比较范畴 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每一种理论的形成都有其独特的范畴体系,理论的建构及其独立性的彰显往往基于理论比较视角。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的理论范畴、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现代化建设本质特征和伟大成就的历史性总结和学理性概括,标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实践体系的成功,到理论体系的成熟。比较现代化是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一种范式,构建了现代化理论的比较范畴。从这一视角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范畴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色和本质要求。
2020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即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再次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比较特征,并指出:“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要在我国发展的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政策举措、工作部署中得到体现,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之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基本内涵和特征的论述,从比较现代化的视角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新境界。
2021年1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用深邃的历史视角、宽广的战略眼光、精准的比较维度,通过正反对比的方法,提炼出中国式现代化相对于西方现代化的比较优势,为比较现代化研究奠定了分析视角和根本遵循。
2022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并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独创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理论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自己国情的实践探索,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创建,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总结分别从基础条件、发展目的、价值结构、自然关系、实现方式等五个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彰显了中国特色、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自信。
第一,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条件的比较维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中国式现代化在辩证分析人口条件比较范畴基础上,开创了人口大国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方案。从人类现代化进程看,还没有哪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人口规模超过中国。在西方现代化以资源为基础,以资本聚集为特征的发展条件下,人口规模巨大对大多数现代化发展来说是不利因素。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摒弃西方以资本為中心的现代化模式,辩证分析人口规模巨大的鲜明特征,充分发挥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充分利用巨大市场资源,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同时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第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的论的比较维度。西方现代化的发展目的聚焦于物质的丰富和资本的聚集,其结果必然造成财富的集中,阶层的两级分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摒弃了西方两极分化的现代化老路,破解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理论中不可避免的劳动异化带来的阶级矛盾,为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目的论特色,也破解了现代化分配制度的实践难题。
第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结构的比较维度。由于西方现代化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现代化,物质属性、物质主义至上成为西方现代化基于胚胎本质的价值选择。因此,追求资源最大化、物质极致化、生活奢侈化等成为西方现代化重要的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分析,构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价值范畴,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进性和全面性。中国式现代化摒弃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老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文化基础,坚定了文化自信。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比较范畴体现了科学的价值选择。
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关系的比较维度。西方现代化在先发现代化阶段走过了对自然资源极端掠夺的弯路,对自然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性后果。到20世纪下半叶,虽然西方现代化在反思中提出了后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方向,也提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议题,但先发展、后治理的选择已经带来不可逆转的后果。中国式现代化摒弃西方现代化对自然资源疯狂攫取的歧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开创了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自信。
第五,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方式的比较维度,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自信和战略前景。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现代化对外扩张、殖民、掠夺的老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持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新路,走出了一条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通向现代化的新选择,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战略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比较维度形成了相互关联、逻辑严谨、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目的,辩证分析和运用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基础条件,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实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实践路径,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独特的中国特色,开创了现代化理论新境界。
历史告诉我们,现代化进程并不一帆风顺,资源拓展带来的资源枯竭和生态问题,资源聚集与市场扩张带来的两极分化和发展不平衡问题,正成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局限和困境。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经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在人口规模巨大的背景下坚持走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转不利为有利,充分发挥本国人力资源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追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比较优势和鲜明特征,实现了现代化发展路径从一元走向多元的转变,为世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独立自主发展现代化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作者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注: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課题“中国式现代化基本范畴和研究范式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1LLMLA070)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
②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
③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年第1期。
④习近平:《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求是》,2019年第22期。
责编/谷漩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