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锋
(江苏启德水务有限公司,江苏 无锡 214000)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深入和金融局势持续动荡的双重考验下,企业营运资金能否正常流动,直接关乎企业能否顺利发展,甚至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传统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方式比较简单,主要通过分析企业实际业务经营活动中涉及的现金、存货、应收账款、流动负债、金融资产等各种要素,得出相应结论后调整其管理方式,以提高企业实际营运资金管理质量和效率。这种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适用于行业发展趋势较好的企业,同时把营运资金风险转移至上下游企业。如果上下游企业经营规模较小、融资较难,那么这样的市场经营方式就会对其造成极大的危害。为了优化这种侧重于核心企业发展的营运资金管理方式,国家及地方政府不断出台相应的供应链融资扶持政策,希望可以引入更多社会资本、投资者加入供应链金融布局,从而保证供应链涉及的一系列企业都能够很好地生存发展。
供应链融资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影响是典型的融合了理论和实践的课题,一直以来都有众多学者对其开展深入研究,截至目前,已出现大量优秀研究成果。2002年,学者R 以钢铁上市企业作为案例进行探究,最终发现企业供应链管理效率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显著正相关。2006年,学者C 和M 认为供应链融资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影响取决于核心企业发展规模的大小,如果企业规模较大,行业地位较显著,则有利于融资利率及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提高。
2007年,我国学者王柱泉等人提出了一套新的评价体系,使供应链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渠道关系之间实现了有机融合。2014年,薛萌等人提出,供应链相关企业之间的互惠性、信任度和沟通性关系着供应链融资的频率,也影响着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总之,针对供应链融资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关系,目前学界仍在不断研究探索[1]。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地位,通常会集中大量采购,由此获得一定的现金折扣,降低采购成本。而且企业也能利用其优势地位获得更多机会,利用上下游合作方的资金,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一般衡量企业采购渠道供应链融资对营运资金管理水平的影响,可以从供应商信用依赖度和应付账款融资水平两个指标着手。前者可以用信用额度代替部分流出资金,后者年度应付账款占比可以衡量企业应付账款管理水平,该值越小,表明企业应付账款越少,相应的应付账款融资利用率就越高。关于采购渠道对营运资金管理水平的影响,有两种假设:其一是供应商信用依赖度与营运资金周转期负相关,其二是应付账款融资水平与营运资金周转期正相关。
企业日常业务活动经营、规模扩张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企业的融资压力很大。在实际业务经营中,企业要尽可能实现内部各部门的沟通协作,提高内部运营效率,缩短内部产品流转时间,提高存货管理效率,减少生产环节对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使用率。生产渠道会占用营运资金的有应付员工薪资、产成品、半成品、应收款、应付款等。衡量企业生产渠道供应链融资水平,一般可以从生产渠道占用资金比例和薪资占用比例着手。
生产渠道占用资金比例=(应付款+应付员工薪资-应收款)/(营业成本+存货)。该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在生产渠道获得融资的效果越好,其效率越高,生产渠道资金周转时间越短,周转率也越高。
薪资占用比例=应付员工薪资/企业资产总额。如果企业经营者单纯利用拖欠员工薪资来减少资金流出,从短期来看可能存在一定优势,但是从长期来看,势必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可能会采取隐性方式降低工作效率,这样就会使企业整体的资金管理效率下降。因此从长远角度来看,在生产环节拖延员工薪资,并不能实现营运资金效率的提高,反而会挫伤员工工作积极性、创新性,从而导致工作效率、营运资金周转率降低[2]。
对企业业务经营来讲,销售是很关键的环节,如果销售环节存在缺陷,造成大量产品积压,就会使企业大量流动资金被占用,从而降低资金周转率。在销售过程中,如果忽略了应收账款方面的管理和对客户信用度的追踪管理,导致出现客户后续无法偿还债务的情况,企业就会面临严重的经营危机。衡量销售渠道供应链融资水平,可以从客户信用依赖度和应收账款融资水平两个指标来考虑。根据相关文献可知,关于销售渠道对营运资金管理水平的影响,有两种假设:其一是客户信用依赖度与营运资金周转期负相关,其二是应收账款融资水平与营运资金周转期负相关。
图1是依据H 企业采购渠道、生产渠道、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数值简单绘制的趋势变化图。
从图1可以看出,H 企业采购渠道三年来的营运资金周转期趋势较平稳,且一直处于负值;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出现平缓下降趋势;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则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企业在销售渠道的资金管理效率逐年降低。
图1 H 企业三个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对比情况
企业要格外重视采购渠道涉及的供应链融资状况及企业实际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与企业内部部门间、员工间的协约、合作、配合关系相比,企业应用供应链融资,更重要的是外部关系的建立,要确保与上下游之间的合作、契约关系良好、稳定。对企业来讲,这是有效进行供应链融资的关键。因此企业要与外部利益方开展良好的合作,在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后,要充分应用商业信用度获取利益,尽可能减少供应链约束情况,实现内部营运资金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升[3]。
在采购渠道,企业要结合实际业务活动特点、盈利能力、已有经营规模等制定合适的偿还债务政策,以维护与上游合作方之间的关系。可以适当根据信用度来增加供应商还款期限和赊账额度,帮助企业获得更多有利机会。因此企业如何与合适的供应商建立稳定、高质量的供应链关系,是企业经营者、决策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在生产渠道,企业要认识到员工对整个生产环节的重要性,与员工之间建立平等的契约关系,不能通过恶意拖延员工薪资来实现短期内的资金流出减少,这会增加员工内耗,不利于生产环节效率的提高。企业要适当采取相应措施安抚员工,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对岗位工作产生强烈的责任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个人潜力,提高生产环节工作效率,进而使企业生产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有所提高,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4]。
案例分析:FH 企业自引入供应链融资服务以来,成功接入1个保险企业、1个融资租赁企业、1个保理企业以及4个商业银行,该企业未来会接入更多有利的资金方。自引入供应链融资服务以来,该企业共计为1000多个客户提供了便利服务,其中有94%以上的服务方都是下游经销商,累计服务金额超过30亿元,促使客户融资成本下降。据统计,成本下降比例最高超过40%。
在销售渠道,要提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就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企业要采取合适的营销手段,提高存货周转率。对多数企业来讲,存货周转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整体资金链的运行。如果企业疏于存货管理,造成大量存货积压,就需要不断进行短期借贷,以补充部分资金。短期借贷虽然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但不是长久之计,因此企业要加强存货方面的管控。从企业长期发展角度分析短期借贷,如果短期借贷达到一定比例,就会增加企业偿债压力,这样不仅无法解决企业面临的资金问题,还有可能使企业出现严重的财务风险。另外,要关注部分销售人员为了业绩拓展劣质客户,导致后续出现大量坏账的可能,这不利于企业整体的经营发展。
在实施供应链金融管理的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供应链管理也有持续优化的作用,这可能对企业内部的供应管理部门、销售管理部门、物流运输管理部门等造成一定影响,其中包括负面影响。因此要想协调好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关系,就需要领导层从战略管理的高度分析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明确划分不同部门的权力、职责、利益等,保障内部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参与供应链金融管理。
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在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时,不能随意改动之前签订的收付账款条款,如果随意改动,就会对产业链的上下游其他企业造成一定影响。这些上下游企业会认为核心企业在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通过供应链融资方式进行利益侵吞。因此核心企业在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时,要保障原有收付账款条款不变动,另外引入多个公正、可行的第三方金融机构,给予上下游企业更多主动选择的机会,让其选择合适、可行的融资渠道,确保供应链融资方案能得到多方认可,实现各个合作方、利益方的多赢、长久发展,也推动整个行业稳定发展。
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在引入众多第三方金融机构时,会出现信用度被复制粘贴使用的现象,导致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被放大,甚至可能会破坏核心企业原有经营管理模式。为了避免信用风险被放大,需要建立信用共享模式,提供多方信用担保,转移核心企业信用风险。
处于供应链核心地位的企业在与各个金融机构、部门建立合作关系时,通常会被要求主动提供上下游一些客户的信息,如客户名称、采购订单数据、历史交易数据等,其中涉及核心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一些机密信息。为了保障信息安全性,核心企业要构建产业生态金融数字化平台,对各部门数据信息进行自动脱敏后,再将其提交给各金融机构,确保核心企业经营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
金融类科技的进步为供应链融资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但是相关创新活动的开展要在规定范围内,不可突破边界,尤其是处于市场核心引导地位的企业,要积极主动配合当地金融监管机构、部门做好金融监管工作,确保自身的融资活动在法律监管下合法合规地开展。
在市场经济形势不断复杂化的今天,各类消费群体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多元化,各大企业为了更好地迎合消费群体的需求,不断改进、完善,比如通过低价、优质、时令性产品等吸引消费者。企业如果脱离市场供应链,单打独斗,则很难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与其他有完整供应链的企业抗衡。因此企业必须借助供应链管理模式,实现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充分整合供应链资源,制定出更加精准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供应链融资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影响,分别从采购、生产、销售三个环节着手,提出了相应建议。本文还强调了其中的重难点,如企业内部协同性、上下游企业质疑、核心企业信用风险被放大、核心企业交易数据信息安全性、金融业务监管合规性等。本研究受到实际数据信息调研的局限,可能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在日后的工作中还需对此展开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