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环境水污染的监测与协同控制技术

2023-01-18 05:22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2年22期
关键词:污染物协同污染

王 宏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通辽分站,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水污染具有整体性和多元性的特征,治理难度较高,如果治理措施不合理,易导致出现区域性、流域性的公共事件。基于此,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区域生态环境水污染监测及协同控制技术的有效应用方式。

1 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背景及困境

我国在展开水污染防治工作时,将水质环境管理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以此为基础对不同污染要素展开充分协调,促使社会自然与经济环境中存在的多种污染要素能够从时间和空间的层次上得到有效治理,从根源上遏制污染风险,真正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目标[1]。在水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期间,前期要加强预防工作,中后期要侧重水污染问题的治理,保证实现全方位整治效果,对污染进行系统化治理,以降低水污染问题的发生概率。水污染的复杂性特点明显,其中与多个主体及多方面利益密切相关,导致水污染防治工作经常遇到各类难题,面对这些难题,我们应该制定更合理的水污染防治措施,实现水污染协同控制目标。

1.1 区域水污染治理权责不明晰

政府部门在水污染治理中起主导作用,能否做到高效且合理地进行水污染治理与政府部门的举措密切相关。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污染类型较为多样化,涉及的相关工作部门很多,在具体的工作中容易出现互相影响、权责错乱的问题。例如,在一些区域,水利工程监测部门监测地下水的工作和环境保护部门的相关工作造成重复,甚至出现两个部门在工作中进行恶性价格竞争的情况。欠缺科学合理的沟通协调,水污染治理无法稳步推进,甚至出现工作敷衍的问题。

1.2 地方政府间合作意愿低

区域水污染控制管理难度较大,由于水是流动的,因此上游的水源被污染,会导致中下游水污染范围的扩大。一旦处理不及时,污染有时会跨越多个区域,导致不同区域的水质先后被污染,严重危害各区域生态环境。因此在执行区域水污染整治时,仅靠一个或几个部门难以解决问题,不但难以取得良好效果,且无法从源头上进行根治。在具体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中,一些部门对水污染的流动性以及关联性认识不到位,只关注与管理自己区域的污染难题,不能和别的区域联合起来,这类管理模式导致水污染问题频繁出现,增加管理成本。

1.3 缺乏监督机制

目前,在具体的区域水污染治理中,环境保护部门和流域管理委员会都有监督权。一方面,两者的工作支配权存在一些重复和矛盾,另一方面,环境保护部门也要对区域水源开展基本检测,然后由地方政府进行监管。监管部门在履行监督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不合理的行为,从而降低了管理机构的效率。

2 区域生态环境监测与协同控制的内涵

鉴于很多污染物有极强的扩散性和流动性,我们应当深入探寻开展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和控制工作的有效路径,最终达到理想的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在开展区域水污染协同治理工作时,相关部门需要结合各项工作内容展开协调工作,同时密切关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合作机制,科学构建并落实协调机制及其功能,保证各个经济主体能够实现统一目标,促进主体运行的稳定性。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对协调机制加以完善,以便各主体能真正做到协调发展,为后续常态化治理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2]。

3 区域生态环境水污染监测与协同控制的意义

3.1 有利于促进区域融合

我国在污水处理方面存在着区域水污染治理授权杂乱的现象,环保治理权力分配具有多层面、多部门、分散性的特征,各个单位及部门管理权限缺乏明确划分,权力互相交叉,没有落实具体的责任单位,导致耗费极大的治理成本,也很难辅助决策。而通过结合区域生态环境水污染监测与协同控制理念进行水污染治理,可有效解决这类问题带来的消极影响,从根源着手,保证水污染治理工作的职能,在促进区域融合方面也发挥出不容忽视的作用。

3.2 有利于加强各责任单位的沟通和交流

目前,水污染治理交叉管理问题仍然存在,不同单位之间经常产生资金纠纷,争夺互管资金的事时有发生;与此同时,各部门彼此推卸责任,阻碍了水污染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构建水污染治理联动机制,通过综合管理合理推动不同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高效管理和分配政府部门资金,分散政府机构担负的压力,才能创建良性和睦的互动机制。

我们必须在治理中建立、制定并优化治理模式,避免治理中的矛盾冲突。一方面,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制定实际防范措施,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基本原则,进行信息共享,明确提出不同的观点和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提升地区水污染治理工作效能。例如,成立相关治理机构,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上,确立工作中的主要内容和岗位职责,做好各个部门间的配合工作;健全科学、合理的污染控制体系,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有效解决环境水污染问题。

3.3 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实际职能

当前,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这类技术的出现也对水污染治理工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提高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安全性方面有一定限制,这主要与大数据技术和政府管理机制融合不到位有关,导致水污染大数据的渗透程度不高,无法与水资源环境污染监测深度衔接,最终导致监测效率低,无法保证获取的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精准性[3]。现阶段,我国对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较为重视,强化了其与水污染治理工作的整合,以便可以全方位、多角度获取水污染数据,为水污染管理工作的深度开展提供支持,将技术的智能和价值发挥到最大程度;同时加强对GPS、电子遥感等技术的运用,进一步对数据平台进行优化与改进,促进数据收集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保证河道水质信息能够在数据平台中直观展现,便于相关部门随时随地监测河道水质情况,使各监测主体整合起来形成统一整体,真正增强水污染治理工作的有效性、安全性、可靠性。

3.4 有利于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从水污染的成因来看,除少数自然因素外,水污染大都是人为因素所造成。因此,公众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水质,防止水污染的进一步扩大。政府部门颁布的一些水污染治理对策,如果没有公众的配合,就难以取得成效。区域水污染的监控与防治不应只停留于政府层面,还需要有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对政府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和监督,区域生态环境水污染的监测与协同控制,绝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水污染治理是—项全民参与的活动,但对于最基层的民众来说,普及力度不高,参与意愿也不够强烈,很多人只限于关注本身。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水污染防治的宣传力度,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其中;群众也需要不断提醒和规范自身行为,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从我做起才能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的进步。

水污染治理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水污染治理的有效性有极大影响。基于此,我们应当构建完善的水污染协同控制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有效提高人民群众参与水污染治理工作的意识,降低并转化单一问题出现的概率,提高水污染治理的有效性,满足预期的质量标准和要求。政府部门在开展相应工作时,要主动与企业及群众沟通,积极建立合作关系,将科研的实际价值充分展现出来,保证协同治理工作效能和作用的整体发挥,从根源解决区域公共性问题[4]。

4 区域生态环境水污染监测与协同控制策略

4.1 细致划分区域生态环境风险类别

如果某区域内的生态水环境出现较严重的污染,相关部门应该根据该区域水环境特点,利用灵活的方式实时监测,将协同管控工作落实到位,保证问题不会出现扩大或者蔓延现象。如果区域内生态环境存在较大风险,相关人员需要灵活、细致划分风险单元,明确风险等级,依照风险等级将环境风险排序;同时借助风险识别方式,避免环境污染,从根源遏制风险的发生,使流域区域内的社会经济保持持续增长,促进经济发展可靠性与安全性的提高[5]。在此阶段,为全面提高风险识别效果,相关人员还要加强对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以使生态环境水污染协同治理的效果能达到预期标准:(1)强化对环境风险源特点的分析与研究,明确危险物质的数量及危害程度,并以此为基础,使其成为环境风险等级的主要参考数据。(2)对所处区域内风险受体的真实情况进行综合考量,明确人体健康风险等基本系数,以便后续工作及决策的制定有据可循。(3)全面掌握所在区域内的损失及风险抵消情况,了解水污染问题所产生的影响和干扰,明确风险与自身因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是否能够做到完全抵消。(4)依照风险指标体系对污染物展开分析,认真研究这些污染物在进入水体后会产生的影响,在此前提下,根据污染物的持续移动和稀释扩散现象,对污染物的浓度加以判定。相关人员在工作期间,还要做好量化处理,精准判断事故风险范围;灵活应用污染物浓度风险参数,精准把握事故风险的真实现状,将其与事故泄漏水平指标有效融合,并进行综合对比研究,明确危险物品储备的具体危害;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和处理办法,提升区域生态水污染治理的有效性。

4.2 有效量化风险性指标

相关部门在日常工作期间,应该将风险水平作为基础,灵活划分区域风险等级,与风险源模糊评价指标逐一对应,保证其能始终处于良性状态。在实际划分过程中,可以将其划分为4个不同层次,先对4个风险等级标准值进行合理分析,明确模糊矩阵情况,综合展开矢量计算工作,同时将最终的计算结果作为基准,了解不同风险源的风险状态,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量化处理,有效调整各类风险性指标,以便后续科学、有序地实施水污染协同控制工作,减少污染问题的发生,指标量化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指标量化过程图

4.3 灵活建立协同控制模型

针对各指标展开量化处理并精准捕捉其结果,以此为基础实现合理分配控制指标的基本目标,为保证能够以更加平均的方式将其分配至下级结构中,相关部门在实施和落实管理工作期间,需要充分考量区域总体情况,在依照目标的基础上,对质量问题加强重视,以此作为设计排放上限,保证使用者能够以此作为基准,合理调整生产计划,灵活改进环境总量指标。为确保上述目标能在预期内顺利实现,排污单位在开展相应工作时,还要采取灵活的多元化方法制定污染治理措施,包括优化生产工艺、提高污染治理水平等,让污染排放量从整体角度得到控制,避免其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干扰。同时加强对排污权交易方式的科学运用,以此实现获取更多排放指标的目的[6]。总体而言,区域水环境系统在运行期间,水体纳污水平会被流量限制,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人员可以合理划分排放总量指标,以便污染物总量能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促进区域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为尽量减少水污染差异化现象,应该设定具体净流量情景,重视水环境的纳污能力,着重关注其在不同时期以及阶段所展现出来的差异化特点,实际改善纳污工程,明确不同水功能区的适用性,并以此为前提,构建完善的纳污能力分配模型,达到有效控制污染物的目的;同时依照各指标,针对处于不同背景下的两极削弱问题,构建系统、全面的区域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案,全面增强水环境纳污水平;对治理范围和治理工作力度展开全面分析,最终达到理想的生态环境治理效果。

5 结语

综上所述,为解决水污染问题,相关人员需精准把握区域生态环境水污染监测及协同控制技术的应用方式,通过发挥该技术的实际职能,有效提高水污染治理工作的效率,减少水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风险。在使用该技术的过程中,相关人员也需持续进行优化与革新,重点关注技术的应用方式,并将其纳入系统化研究体系当中,并以此为基础对流域内的污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明确污染物状况,为顺利完成水污染治理工作奠定坚实根基。

猜你喜欢
污染物协同污染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你能找出污染物吗?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