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口腔,始于生命早期1000天

2023-01-18 14:04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陈易潘敬秀
康复 2022年33期
关键词:口腔医院口腔疾病奶瓶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陈易 潘敬秀

■文/易芳羽 上海市口腔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预防儿童科医师

指导专家/曾晓莉 上海市口腔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预防处副主任医师

■文/曾晓莉 上海市口腔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预防处副主任医师

■文/刘晏辰 上海市口腔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预防儿童科医师

指导专家/曾晓莉 上海市口腔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预防处副主任医师

■文/严敏 上海市口腔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主治医师

指导专家/冯靳秋 上海市口腔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主任医师

■文/张奕杰 上海市口腔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医师

健康的口腔其实始于生命早期,女性在备孕阶段就该留心。孕妇的口腔状况,对孩子的牙齿发育有着直接影响。为了让孩子自始至终拥有健康口腔,孕妈妈究竟有哪些事情需要做到?

孕前检查对于怀孕生娃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但是正在备孕的你,会想到孕前去口腔科报到吗?怀孕期长达四十周,如果没做好孕前口腔检查,一些隐藏的牙齿问题就可能突然出现,危害母婴的身体健康。那么,孕前口腔到底检查什么内容呢?

孕前口腔检查,减少孕期口腔病

■文/易芳羽 上海市口腔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预防儿童科医师

指导专家/曾晓莉 上海市口腔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预防处副主任医师

一颗“舍不得”拔的智齿,让我的孕期生活痛苦不堪

在一次洗牙时,医生告诉我有一颗智齿长歪了,不易清洁,容易导致口腔疾病,建议我早点拔掉。但因为这颗智齿一直不疼不痒的,我就没把医生的话当回事。谁知道就是这颗“舍不得”拔的牙齿,让我的孕期生活幸福感全无。当别的准妈妈都沉浸在迎接新生命的甜蜜之中时,我却被智齿冠周炎搞得夜不能寐。因为怕吃药会影响胎儿健康,我只能一直默默忍受着疼痛。现在我就等着宝宝出生,然后能尽早将智齿拔除,以绝后患。

【案例故事】

专家分析:孕前健康检查对减少孕期口腔病很 有必要

智齿是指口腔内第三恒磨牙,如果这颗牙齿不能完全萌出,部分牙体被牙龈所覆盖,则称为阻生智齿。若怀孕前有阻生智齿未拔除,再加上孕期口腔卫生不好,牙菌斑堆积,阻生智齿四周的牙龈就会发炎肿胀,导致冠周炎发作,伴随的组织间隙感染,令你的腮部肿胀,张口困难,无法进食。假如炎症控制不及时,还会出现海绵窦静脉炎,严重时会威胁孕妇的生命。

另外,为了孕期口腔健康,孕前还要检查这些口腔疾病:

1.龋齿:怀孕前若有龋齿,孕妇很容易因为怀孕而加重龋病的发展;龋洞孕前如果没有得到治疗,孕期则可能发展成深龋或急性牙髓炎,如果孕期有龋洞而产生的剧痛会令人辗转反侧,夜不能眠。研究表明,口腔内没有充填的龋洞越多,口腔内致龋菌的水平就越高。另外,致龋菌主要是由母亲传播给孩子的,如果妈妈口腔中的致龋菌数量多,那她的孩子口腔中的致龋菌也多。所以,孕前彻底治疗龋齿,降低母亲口腔中致龋菌的水平,对自己和孩子的健康都有利。

2.牙周炎:怀孕时期人体内孕激素、雌性激素增加,牙菌斑菌落生态改变。这些变化会使牙龈中血管增生,血管的通透性增强,牙周组织对牙菌斑的局部刺激反应加重,从而出现血管增生等发炎症状,或者使原有的慢性炎症加重,医学上称妊娠期牙龈炎。此外,孕妇还会发生牙齿松动、牙周脓肿等牙周问题。研究发现,孕妇的牙周疾病越严重,发生早产和新生儿低体重的概率越大。所以,怀孕前应该进行牙周疾病的检查和系统治疗,去除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消除炎症。

3.残根、残冠:口腔内有残根、残冠而未及时处理,孕妇容易因其周围发生炎症而出现牙龈肿痛。因此,残冠、残根或以前已做根管治疗而明显有根尖病灶的牙齿,都应该及早彻底治疗或拔除,以避免怀孕期间疼痛。

专家支招:孕前制定科学规范的孕期口腔疾病管理方案

孕期是女性的特殊生理时期,生理与心理会出现一系列变化,机体各器官需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孕期激素,主要是雌激素和孕酮的水平急剧升高,再加上孕期饮食和卫生习惯的变化,增加了一系列口腔疾病的易患性,并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建议孕妈妈制定科学规范的孕期口腔疾病管理方案,加强和口腔医师诊疗沟通,以减少孕期口腔疾病的发生,提高孕期妇女及胎儿的生命质量。

如果准妈妈们已经怀孕了,口腔保健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怀孕前期(0~3月):这个时期是胚胎器官正在发育与形成的关键时期,脑神经与心脏血管系统、头脸部五官、口腔牙齿、四肢等器官都在这个阶段成形,所以可能因外来影响,如:服用不当药物或 X光照射剂量过高,而导致流产或胎儿畸形。孕妇若在孕期中经历牙齿疼痛及看牙的焦虑与压力,可能对胎儿不利,所以这个时期若非紧急状况,不建议进行牙科治疗。

怀孕中期(4~6月):若一定要治疗牙齿,此时期是较适当且安全的治疗时机,建议只做一些暂时性的治疗,如:龋齿填补。若为必要性拔牙,为了美观,可装暂时性假牙。

怀孕后期(7~10月):此时期孕妇不适合长时间的牙科治疗,因为除了敏感的子宫容易因外界刺激而引发早期收缩外,治疗时的卧姿、胎儿的重量会压迫到下腔静脉,减少血液回流,引发躺卧性低血压。同时使心脏输出量下降,产生脑中缺氧,而有晕厥丧失意识的可能。建议孕妇可朝左侧卧,以减轻重量压迫,或偶尔变换一下姿势。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女性在孕期如果不注重科学饮食,影响的不仅是自己和胎儿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影响胎儿的牙齿发育。孕期的营养对母亲和胎儿的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胎儿的牙齿发育,需要额外的营养摄入。

均衡营养摄入,为牙齿孕育提供充足养分

■文/曾晓莉 上海市口腔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预防处副主任医师

【案例故事】

宝宝患了龋齿,居然是我的错?

孩子三岁了,因为患龋齿,我已经带她去了好几次口腔医院了,跟治疗的医生都熟悉了。在一次无意的聊天时,当医生得知我为了保持身材,孕期特别注意饮食控制的时候,提醒我孕期一定要注意补充营养,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胎儿的健康发育。这些我也懂,可是当医生说孩子的龋齿可能跟我孕期营养不良有关时,我惊呆了。他告诉我,孕期营养不良,孩子患龋的概率也可能增加。我虽半信半疑,但对于孩子还是有一点内疚,要是真是因为我让孩子患龋齿了,我真的就是罪人了!

专家分析:孕期营养对胎儿的牙齿发育很重要

孕早期阶段,胎儿的口腔就开始发育了,孕期营养的缺乏或不平衡,都可能导致宝宝出现牙齿发育缺陷、唇腭裂等口腔问题。孕妇营养不良,会引起胎儿牙釉质发育不全和钙化不良。这种牙齿最容易被酸腐蚀而发生龋齿。

胚胎两个月时乳牙胚开始发生。胚胎四个月时乳牙的硬组织开始形成。在胎儿乳牙牙胚正处于形成阶段时,为了全身健康和口腔健康,孕妇的膳食应该营养均衡、种类丰富,同时随着孕期的发展,要适当增加摄取富含钙、磷、铁及维生素A、D和优质蛋白质等的食物。

专家支招:孕妇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为了自己和胎儿的发育,孕期需要增强营养。但是准妈妈们一定要注意科学地选择食物,不能由于怀孕导致饮食习惯改变而偏食。在保证合理的营养摄入的基础上,孕期应少吃含糖食物和饮料,控制甜食的进食频次。

含糖食物也是导致龋病的重要因素,有些食物会被分解为糖,也可引起龋齿。糖分为游离糖和非游离糖。非游离糖指的是存在于新鲜水果、蔬菜、谷类、奶类中的天然糖,对口腔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游离糖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添加到食品中的蔗糖、果糖等糖类,或是存在于纯果汁、浓缩果汁及蜂蜜中的糖,这种糖对身体及口腔健康危害较大。所以准妈妈们如果偏爱吃甜食,应尽量选用含非游离糖的食物,而不是含有游离糖的加工食物或果汁,且进食后要漱口或刷牙,清洁干净牙面,防止发生龋齿。除了含糖食物外,还要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尤其是碳酸饮料的饮用,酸甜的口腔环境会使牙齿脱矿,导致龋齿或牙齿敏感。

如果因为反酸、呕吐等妊娠反应较重,需要少食多餐,则每次进食后都应漱口,加强口腔清洁。孕期有些准妈妈食量大增,容易感到饥饿,最好不要在睡前加餐,可在两餐之间加餐,以蛋类、奶制品、粗粮、坚果类为主,少进食蛋糕、巧克力等高糖食物。有些准妈妈胃口不佳,喜食酸性食物,但需避免吃过多的酸性食物,以免牙齿长期被酸性物质腐蚀而造成龋坏。

相关链接

怀孕期间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孕妇身体和心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更容易罹患诸如妊娠性牙龈炎等口腔疾病,原有的口腔疾病症状也可能会加重,影响孕期的生活质量。为了更好地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准妈妈在科学饮食的同时还要做好这些口腔保健措施。

1.有效清洁口腔

整个孕期包括产后,都要坚持每天至少刷两次牙,早晚各1次,不要因为反酸、恶心、呕吐等妊娠反应而放弃刷牙,以免发生或加重口腔疾病。如果妊娠反应比较严重,准妈妈们可以选用刷头较小、刷毛较软的牙刷,比如儿童牙刷,尽量减少进入口腔的异物感,以免刺激口腔导致不适。含氟牙膏中的氟化物可以有效防龋,且不会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建议准妈妈们每天都要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刷牙的方法推荐水平颤动拂刷法,可以有效地清除牙面菌斑。刷牙时动作要轻柔,每颗牙齿和每个牙面都要刷到位,每次刷2~3分钟,睡前刷牙后就不要再进食任何食物。

除了刷牙,还要每日使用牙线。建议准妈妈们随身携带牙线,一旦进食导致食物嵌塞就要及时使用,尽早去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如果牙缝较大,也可以使用牙间隙刷或冲牙器等辅助工具,加强清洁效果。每餐或进食点心后以及孕吐后都需要用清水漱口,及时清除食物残渣和胃酸,保持口腔的基本清洁。

2.定期口腔检查

最好在孕前就做一次全面的口腔检查。针对已有的龋病、牙髓病、牙周病、阻生智齿等口腔疾病,尽早进行治疗,避免孕期出现牙齿疼痛、牙龈红肿等口腔问题。孕期也要定期检查,如果有口腔问题,也可以早期发现,以便在较为安全的孕中期及时处理。

孕期做好口腔保健,为宝宝健康保驾护航

民间有一句话“日长夜大”,就是用来形容婴儿生长发育之迅速。快速生长的婴幼儿需要获取成人数倍的热量,因此家长必须要知道喂养什么、如何喂养,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茁壮成长。

别让错误的喂养姿势影响了孩子的牙齿健康

■文/刘晏辰 上海市口腔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预防儿童科医师

指导专家/曾晓莉 上海市口腔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预防处副主任医师

【案例故事】

儿子差点变成“地包天”

小张是一位新手宝妈,一年前诞下男宝一枚。因为就这么一个孩子,小张总想给儿子最好的。她从孕期就开始研究新生儿的各类用品,奶瓶则是重中之重。对比了各种材质,小张发现PP材质的奶瓶不含双酚A,玻璃奶瓶也很安全,只是分量稍重。最终她觉得儿子小时用PP材质,大些了用玻璃奶瓶,这样安全可靠!

儿子一天天长大,奶瓶更是用得驾轻就熟,一瓶奶三两分钟就干了。看着宝贝吃得饱、睡得香,小张别提多高兴了。之后听说6个月大的宝宝可以吃辅食后,小张就每天给儿子榨果汁,装入奶瓶供他食用。

一岁时,朋友提醒小张该带孩子去看下牙医,评估一下乳牙状况。于是小张便带着儿子来到医院口腔科。医生了解了小张平日的喂养方式后,严正警告她要尽可能少用奶瓶。不然孩子非但容易出现蛀牙,还有地包天的风险。

小张听闻这番话,有些发懵,怎么用个奶瓶会有这么大的问题?

专家分析:奶瓶使用不当有风险

相比母乳喂,使用奶瓶的喂养姿势更容易出问题。首先就是奶瓶与面部的角度不容易把握。如果奶瓶与下颌的角度过大,如远远大于90度,孩子的下颌就必须前伸才能包裹住奶嘴,这样可能导致地包天。相反,如果角度过小,如接近0度,则下颌后缩、上颌前伸,可能导致龅牙。还有些家长喜欢给孩子使用安慰奶嘴,这种行为则可能引发前牙开。

我们一般建议在使用奶瓶进行人工喂养时,要注意奶瓶的角度,最好与面部保持垂直。如果孩子喜欢自己拿着奶瓶,力气又不能保持正确的角度时,家长要给予一些辅助。

1岁时鼓励幼儿使用水杯(或吸管),尽量减少使用奶瓶,1岁半尽量脱离奶瓶。孩子学会用敞口水杯后,要多鼓励使用敞口水杯。

新手妈妈小张的另一个错误则是给孩子饮用果汁。我们通常建议1岁以内婴幼儿不喝果汁(100%纯果汁或果汁饮料),1~3岁幼儿每天喝果汁的量限制在120ml以内。

即使孩子进入儿童期,也不宜用果汁替代水果。榨汁一方面会破坏水果本身的纤维素和营养素,另一方面因为果汁不需咀嚼,孩子可能过量饮用导致摄入过多的糖分,造成肥胖。建议孩子自己啃食水果,不仅可以控制糖分的摄入,还可以帮助牙齿的替换。

专家支招:婴幼儿各阶段饮食摄入有讲究

0~6月龄:母乳喂养

6个月前纯母乳喂养是必须的。母乳喂养对孩子来说不仅可以提供易吸收的能量营养素,减少过敏和后期糖尿病、哮喘等全身性疾病发生的概率,还能增进亲子关系。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建议6个月后的婴儿不再夜间喂养,以免养成含乳头或奶嘴入睡的习惯。睡前应该吃饱、吃好。因为频繁夜奶会增加孩子发生反复呕吐、胃食管反流,以及发生龋齿即虫牙的可能性。

7~12月龄:原味辅食

婴幼儿满6月龄后随着身体发育,需要其他营养丰富的食物以逐渐过渡到成人饮食,从被动接受喂养到主动进食,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逐步添加辅食。随着牙齿数目增加,食物种类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

7~12个月辅食建议保持原味,不在奶、粥、果汁或其他液体里加糖,不让婴幼儿长时间口含甜奶或甜饮料。

1~3岁:断奶、咀嚼

1~3岁的幼儿随着乳磨牙逐渐萌出,咀嚼能力逐渐提高,辅食添加应注意食物的稠厚度和粗糙度,食物可从泥糊状逐渐过渡为片、块。可以选择如香蕉块、土豆条、黄瓜条等。到1岁半或两岁完全断奶。

糖是导致婴幼儿患龋的主要致病因素,吃糖越多,越容易导致牙齿脱矿进而龋坏。市面上有很多的辅食现成品以及配方奶含有过多的糖,家长在选择时应当留意。WHO建议游离糖摄入量降至摄入总能量的10%以下。婴幼儿应尽量减少每天进食含糖食品的总量和次数,避免在两餐之间进食含糖食品、碳酸饮料。

TIPS

任何时候都不要口口喂养

有些看护者为了控制食物的温度,会通过口口喂养的方式喂养孩子,包括用自己的嘴检测奶液的温度,甚至将自己咀嚼过的食物喂给孩子。这极有可能将看护者口内的细菌传给孩子,从而增加早期患龋的风险。

半岁前的宝宝没有牙齿,怎么刷牙?口里只有一颗牙,也需要刷牙吗?宝宝怎样才能拥有健康的口腔?这是很多家长在哺育孩子时感到困惑的地方。新手爸妈除了给宝宝养成良好的喂养习惯,也要注意给小宝宝养成良好的口腔清洁习惯,从新生儿期开始做起,让口腔清洁就像洗脸、洗澡一样,成为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的一部分。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要从新生儿期开始

■文/严敏 上海市口腔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主治医师

指导专家/冯靳秋 上海市口腔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主任医师

【案例故事】

戒不掉的奶瓶,成了残害宝宝牙齿的“祸首”

宝宝一岁半了,当我沉浸在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的甜蜜中时,一个意外发现让我措手不及:宝宝的小乳牙上居然出现了小黑线,咨询了一下医生才知道孩子的牙齿患了龋病,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孩子一直在我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我不明白他怎么会蛀牙?要知道从他生下来开始,我就特别注重对他的口腔清洁,出了牙后更是坚持做到早晚刷牙。唯一不足的是,孩子奶瘾大,喜欢含着奶瓶睡觉,看着娃睡得那么香,我实在不忍心将奶瓶从他嘴里抢走!真没想到,这种于心不忍竟然害了孩子……

专家分析:含着奶瓶睡觉,宝宝易患龋

有些家长为了哄孩子睡觉,常常让孩子含着奶嘴睡觉。其实,这种方法我们是不建议采用的。这种做法会给孩子牙齿造成负担,影响宝宝牙齿发育。这是因为入睡后孩子唾液分泌减少、吞咽功能减弱,而奶瓶多贴附于上颌乳前牙,奶渍附着,长此以往,细菌增生,孩子就很容易患上龋病,这样的牙齿我们称之为“奶瓶龋”。

“奶瓶龋”一旦出现,家长切不可大意,千万不要存在“反正后期宝宝也要换牙,换了牙就好了”这种错误理念。要知道,一旦宝宝的牙齿因龋蚀严重无法治疗时,这时候只能进行乳牙拔除,而过早地将乳牙拔除,就会引起恒牙萌出秩序错乱甚至恒牙不齐,给孩子的牙齿发育带来不良影响。

专家支招:要从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乳牙萌出前

1.清洁口腔的时间:可以和洗脸、洗澡放在一起,在空腹时为宜,为小宝宝清洁口腔,一气呵成。把清洁口腔和洗脸、洗澡放在一起做,不仅可以节约精力,还可使小宝宝逐渐适应日常卫生护理习惯过程。为避免呕吐,不要饱腹时为宝宝清洁口腔。

2.清洁工具:纱布,最好选用不易掉毛的材质。家长可以使用干净的纱布缠绕在自己的手指上,擦拭宝宝口腔黏膜及牙龈,将口腔内的奶垢去除。纱布每次使用后,应该用清水洗净,在阳光下晒干备用。也可定期用开水煮烫消毒,或更换新纱布。

需要指出的是,使用棉签为小宝宝清洁口腔不是好的选择,一方面棉签遇水后变滑,摩擦力不够,不能有效清除牙面、舌背等处滞留的奶垢;另外,婴幼儿容易撕咬进入口腔的异物,造成棉头与棉签杆分离,有误吞、误吸棉签头的风险。

清洗剂:白开水。正常情况下无需给婴儿使用任何化学制剂清洁口腔。如有特殊需要,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体位:对新生儿到1岁左右的小宝宝,在较硬的床上平躺卧位是比较好的体位。开始时可能需要两位家长合作,使用比较轻柔的力量控制宝宝的上肢和头部。宝宝平卧位时家长的视野开阔,容易观察宝宝的反应,避免误伤。同时,也是和宝宝进行眼神肢体交流的好机会,增加亲子感情。

二、乳牙萌出后

1.选择合适的牙刷:宝宝长出第一颗牙齿后,可以选用儿童专用牙刷进行口腔清洁。牙刷头宜小,便于灵活转动。刷毛约3~4排,长度以覆盖2~4颗下前牙为宜。刷柄宜粗大,便于抓握。使用可吞咽的含氟牙膏,每次用量约米粒大小。刷牙时,家长要尽量清洁上下颌内的所有牙面,尤其接近龈缘的位置。

2.坚持用圆弧刷牙法刷牙:

①牙齿外侧圆弧刷:让孩子咬住门牙,发出“1”的声音,上下前牙切端相对,将牙刷与牙面垂直,以较宽的圆弧动作,在牙齿表面从后到前轻柔快速画圈刷牙 。

②牙齿内侧颤动刷:让孩子张大嘴巴,把牙刷放在牙齿的内侧面,震颤着把牙齿的内侧面刷干净。

③咬合面来回刷:孩子两岁半左右,乳磨牙萌出,它的表面有凹凸不平的窝沟形态。对于这个部位,就可以使用拉锯式刷:将刷毛垂直置于牙齿的咬合面,稍用力作前后短距离来回刷。

3.使用牙线:牙线可以清洁刷牙无法触及的牙齿邻面,使用牙线可以有效预防邻面龋齿的发生,家长要帮助宝宝使用牙线清洁乳牙邻面,每天至少一次。

三:定期到医院进行口腔检查

从乳牙开始萌出后,家长就应当定期带宝宝去口腔科检查。一方面评估乳牙的萌出情况,及时发现牙齿有无龋坏和发育异常;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涂氟和窝沟封闭来预防蛀牙。

1.涂氟: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防蛀牙手段。普通预防每半年一次。

2.窝沟封闭:利用树脂材料,把牙齿上的最易患龋的深窝沟封闭起来,可以有效预防蛀牙发生。乳牙窝沟封闭可以选在3~4岁进行。

口腔疾病侵害着各年龄层人群,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宝宝们也深受其害。那么宝爸宝妈们如何预防宝宝患口腔疾病?当宝宝出现口腔疾病时如何处理呢?

婴幼儿常见口腔疾病要做好“防”与“治”

■文/张奕杰 上海市口腔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医师

【案例故事】

一口大黑牙,让宝宝不愿放声大笑

小桃子一直是一个很活泼开朗的孩子,幼儿园的老师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她。有一次在操场玩游戏时,一个邻班的小男孩指着小桃子说,你的牙齿全黑了,你的嘴巴里肯定有很多小虫子。然后就笑着跑开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听到这话的小桃子很伤心,回家质问妈妈,为什么别的小朋友牙齿都是白白的,而自己的牙齿都黑掉了。妈妈安慰她说,你的牙齿只是蛀牙了,没关系的,等换牙的时候又能长出一口洁白的牙齿了。可是妈妈的解释并没有让小桃子开心起来,从那以后,小桃子再也不肯放声大笑了。

专家分析:一口大黑牙要及时治疗

临床上,很多家长因小朋友“虫牙”就诊,而“虫牙”是龋齿的俗称。婴幼儿龋具有发病时间早、龋蚀波及牙数多、龋损发展快及龋坏范围广等特点,影响婴幼儿咀嚼和消化功能,对口腔健康及全身生长发育可产生严重影响,亦可能成为某些全身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一定要积极预防和治疗。

一、龋病的预防

1.减少进食含糖食品:糖是婴幼儿龋的主要致病因素,进食含糖食品次数越多,越容易导致牙齿脱矿,引发龋病,因此提倡科学吃糖。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游离糖摄入量降至摄入总能量的10%以下。婴幼儿尽量减少每天进食含糖食品的总量和次数、避免在两餐之间进食含糖食品,不喝碳酸饮料。建议1岁以内的婴幼儿不喝果汁(10 0%纯果汁或果汁饮料),1~3岁的幼儿每天喝果汁的量限制在120ml以内。

2.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口腔中的致龋菌可导致龋病。因此,建议家长采用正确的方法维护婴幼儿口腔卫生,引导婴幼儿建立口腔卫生行为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此可有效预防婴幼儿龋。

3.定期口腔检查:婴幼儿宜在第1颗牙齿萌出后6个月(通常为出生后12个月)内进行第1次口腔检查,请医师帮助判断婴幼儿牙萌出及口颌面部发育情况,并评估患龋风险,建议患龋风险低的婴幼儿每半年进行1次口腔检查,患龋风险高者每3个月进行1次口腔检查。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能及时发现口腔疾病,早期治疗。

同时,自第1颗牙萌出起,可由专业人员进行个性化的婴幼儿牙齿局部涂氟预防龋病。建议对患龋中、低风险的婴幼儿,每年使用含氟涂料2次;对于患龋高风险的婴幼儿,建议每年涂氟4次。

二、婴幼儿龋的治疗

当发现宝宝们出现口腔疾病时,应及时就诊。婴幼儿龋的治疗需要适应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采用风险相对较低、相对简单的诊疗技术阻断龋坏牙病损进一步发展,最大程度降低婴幼儿龋对婴幼儿口腔健康的影响,最终阻断乳牙龋向恒牙迁延,维护儿童口腔健康。

专家支招:常见的口腔疾病也有预防良招

一、鹅口疮

“鹅口疮”,也被称作“雪口”,是口腔伪膜型念珠菌病的俗称,多发生于新生儿和6个月以内的婴儿。患儿发病时,可以在其口腔黏膜上观察到乳白色的伪膜,症状较轻微时,患儿无明显症状;而症状较重时,患儿因疼痛可表现为哭闹不安。

鹅口疮的预防

1.清洁乳具:对于尚在哺乳期的婴儿,家长应注意哺乳卫生:可用2%的碳酸氢钠溶液对奶嘴、奶瓶以及可能入口的玩具进行浸泡;妈妈避免用自己的嘴巴接触宝宝的奶嘴去检测温度;

2.清洁乳头:妈妈需要勤换内衣,哺乳时乳头需要及时清洁,必要时也可用2%的碳酸氢钠溶液进行擦拭;

3.清洁手指及玩具:应保证妈妈及宝宝的手指清洁,同时注意玩具的清洁;

4.不要跟宝宝口对口亲嘴;不要将自己咀嚼过的食物喂给宝宝或与宝宝共用餐具;

5.如若家长患有脚气等皮肤念珠菌病,也建议积极治疗。

鹅口疮的治疗

对于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目前一般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制霉菌素是目前比较常用、价廉且安全有效的药物。但是建议家长们不要擅自购买使用,用之前还是要先咨询一下医生哦。

二、乳牙外伤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运动的范围和种类也增多,易因跌倒导致牙齿折断,甚至脱位,会影响发音,影响面容,造成儿童的心理问题。同时乳牙外伤有可能伤及恒牙胚,造成恒牙胚发育异常

乳牙外伤的预防

1.家长对儿童的活动场所和运动项目要有科学评估,并有专人看管,自行车载儿童时要有固定装置;

2.儿童乘坐私家车时要配置专用设备。

3.平时应注意避免咬过硬的东西,儿童做剧烈运动时应佩戴运动护齿。

四、舌系带过短

舌系带短,俗称“大舌头”,是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主要表现为舌不能自由前伸并且舌尖上抬比较困难,如前伸舌时舌尖呈“W”型(正常人前伸时舌尖呈“V”型)。舌系带过短常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有发音不清、母乳喂养困难、创伤性溃疡(因过短的舌系带与两个下门牙摩擦发生溃疡)、错畸形等。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发音不清肯定是舌系带有问题,带到医院剪一下舌系带就好了。其实引起发音不清的原因很多,由于舌系带过短导致的发音不清其实很少。因此,语音异常不能作为婴幼儿舌系带手术指征。怀疑宝宝舌系带短的家长,还是要把宝宝带到专业的医生那里,由医生来判断。

猜你喜欢
口腔医院口腔疾病奶瓶
我校附属口腔医院完成福建省首例机器人口腔种植手术
《口腔疾病防治》被瑞士HINARI 数据库收录
SPECTRA婴儿奶瓶消毒器
智能的婴儿奶瓶
吃饭老塞牙,小心口腔疾病找上门
临床预防干预在口腔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黄芩主要化学成分对口腔疾病作用的研究综述
医联体签约 牟平区口腔医院迈出资源共建共享的新路子
南京市口腔医院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南京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院
联盟标准《婴幼儿奶瓶安全要求》制定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