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23002) 宋宇轩 周 宝 张心钰 王思寅 张 雷
张家山汉简《引书》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导引专著,其成书年代早于西汉早期[1],展现了秦汉时期导引疗法的临床应用情况,对研究汉代早期医家治疗各种病症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武威汉代医简》是1972年11月在我国甘肃省武威市出土的一批汉代医简[2],成书于东汉早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时期较早、内容较多的医药学原始资料[3],其所载“治目痛方”是东汉早期治疗风热上扰所致目痛的中药外敷法,其用药思路在后世相关方剂中多有体现。
“引目痛”“治目痛方”均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范畴,现代中医外治法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迅速,包含针刺、放血、超声雾化、直流电离子导入等方法。对出土文献中所载的两种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展现简帛医学文献的价值,同时对于在现代眼科临床中运用中医外治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简文分析
具体导引方法为:左目痛的导引法是用右手按住左侧内眼角,左手轻按右侧腮部,用力按压,三次即可。右目痛的导引法依照左目痛的治法。一种导引方法是:用两指压住两眼内角,向上滑行按摩,直至后颈项,做十次为止。另一种导引方法是:起床后摩擦双手,使手指发热,然后用手指按摩双目,做十次即可。
目痛分为很多类型,简文中并没有明确指出适用于哪种目痛。根据导引术可以内调五脏六腑,疏通眼部气血经络,外修形体官窍,使全身放松[10],故此导引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目痛。从古至今,导引术在眼科方面一直有其独特的优势,简单易行,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临床中如果将传统导引术与现代常规疗法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的特色。
2.与后世相关导引法比较
《诸病源候论·目暗不明候》中所记载的导引方法与“引目痛”的第二种导引术式相似:“鸡鸣以两手相摩擦令热,以熨目,三行,以指抑目。左右有神光,令目明,不病痛。”[11]两者进行导引的时间均为早晨醒后,方法相近,仅在操作次数上有差异。蒲虔贯在《保生要录·调肢体门》中记载了双手搓热掩目可以明目:“两手掌相摩令热,掩目摩面……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12]《太清导引养生经·导引论》载:“导引毕,平坐纵体,摩两手掌令温,乘额向上三九过。摩掌后,拭目三九过。即以两手中指、无名指,按鼻左右上下二七过,摩之。”[13]61可用于其他导引术的收尾,调理气机。《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载:“平旦以两手掌相摩令热,熨眼三过。次又以指按目四眦,令人明目。”[13]100此法与“引目痛”方法相似。《云笈七笺·杂修摄部·导引》言:“又卧起,先以手内著厚帛,拭项中四面及耳后周匝热,温温如也。顺发摩项良久,摩两手以治面目,久久令人明目,邪气不干……常以手按目近鼻之两眦,闭气为之,气通乃止……常以手按两眉后小穴中三九过,又以手心及指摩两目及颡上,又以手旋耳各三十过,皆无数时节也。”[14]其方法与“引目痛”中所记载的两种导引法相似,但更为复杂,且只记载用于明目、预防眼部疾病,并未提及治疗目痛。明代医家高濂所著《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左洞真经按摩导引诀》中有“捏目四眦”“摩手熨目”,也与简文所载术式相似:“常以手按目近鼻之两眦,闭气为之,气通即止……导引毕,以手按目四眦三九遍,捏令见光明。捏目四眦毕,即用两手侧立,摩掌如火,开目熨睛数遍。”[15]第一句与《云笈七笺》中所述一致,与《引书》中的方法相比,此法在按目内眦时结合了闭气的方法,没有次数的限制,以达到气通的效果为度,两者皆有按目内眦、摩手熨目的动作。《遵生八笺》中的方法用于防治眼部疾患,“久为之,得见灵通”,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引书》中所记载的治疗目痛的导引法为后世所用且有所发展,多用于养生方面,对后世防治眼科疾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导引是中医学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后世的不断发展,导引术运用在多种眼科疾病上,可以治病也可以防病。通过出土文献与相关传世文献进行对比研究可以知道,仅是目痛的导引法,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均有传承和创新。对于现代眼科疾病,我们也可以利用丰富的传统导引方法。将古代导引术运用在现代临床和日常生活保健中,可以满足现代人民群众对于眼病防治的广泛需求。
1.简文分析
《武威汉代医简》简16:“治目恿(痛)方:以春三月上旬治药,曾青四两,戎盐三两,皆冶,合,以乳汁和,盛以铜器,以傅(敷)目,良。”[16]
张雷在其著作《秦汉简牍医方集注》中已对简文作出了详细地注解:“治疗眼睛疼痛的处方:在春天三月上旬炮制药物,取曾青四两,戎盐三两,都研成细末,混合,用乳汁调和,用铜制器皿盛放,用药物敷在眼部。效果良好。”[17]
2.炮制方法及用药讨论
《食疗本草·艾叶》中有与之相似的记载:“春初采,为干饼子,入生姜煎服,止泻痢。三月三日,可采作煎,甚治冷。”[18]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目系疾病与肝关系密切。春在五行中为木,在五脏中对应肝,《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19]3故炮制药物的时间在春三月上旬,取其入肝、升发之性,可以起到增强药效、使药物直达病所的作用。这种在特定的时间对药物进行炮制的方法,在后世医书中较为少见。
方中用药仅有三味:曾青、戎盐、乳汁。
在《神农本草经·上品》中对曾青治疗目痛就有了详细的记载:“曾青,味酸,小寒。治目痛,止泪出。”[20]229李时珍《本草纲目·曾青》载:“曾,音曾。其青层层而生,故名。或云其生从实至空,从空至层,故曰曾青也。”[21]217《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药性探真·曾青》从药物的五行角度对曾青能治疗目痛作出了分析:“曾青既是石绿之得道者,即是铜之精得五行之土气之全而成者……止目痛泪出、风痒、头风、养肝胆等属肝木之病的作用。”[22]后世医籍中对曾青治疗目痛有较多的记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眼目疾》载:“曾青散:治一切风热毒气上攻两眼,多生眵泪,怕日羞明,隐涩难开,眶烂赤肿,或痒或痛,及时行暴赤眼,睛昏涩痛,悉皆治之。白姜(炮)、防风(去芦)各一两,曾青四两,蔓荆子(去皮)二两,上为细末。每用少许末,搐入鼻中,立有功效。”[23]此方为治疗风热毒气上攻所致目痛的方法,与“治目痛方”所治相似,但使用方法有所不同。《本草纲目拾遗·曾青水》载:“神隐云:制同丹砂,不用石胆,易以汞二两,药用洗眼。亦可服。止目痛,收风泪,久服轻身不老。”[24]曾青水内服是否安全有效还有待商榷,但用于洗眼治疗目痛可以在现代临床中做进一步研究。李时珍不仅对曾青之名作出解释,还记载了相对应的附方,《本草纲目·曾青》载:“斑疮入目不退者。曾青一钱,丹砂二钱。为末。蛴螬五枚,捣汁和点。”[21]218说明曾青不仅可以治疗目痛,同样可以治疗其他眼科疾病。同时,曾青不仅可以治疗风热上扰所致的目痛,还可治疗风热上入于耳所致的耳疮,《医贯·耳疮论》载:“其经虚,风热乘之,随脉入于耳,与气相搏,故令耳门生疮也。曾青散主之。”[25]曾青在历代医书中均有运用,可治疗多种疾病,其治疗范围之广值得我们进一步总结发现。
《神农本草经·下品》言:“戎盐,主明目、目痛,益气,坚肌骨,去毒虫。”[20]686《汤液本草经雅正·戎盐》对戎盐作出了更加详细的阐述:“此从西戎来,秉至阴之气,凝结而成。其色青赤,其味甘咸,首主名目,是助心神,益肝血也。目痛,是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也。益气,坚筋骨,皆补肾而引火下行,且疗诸血症。”[26]《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药性探真·戎盐》从水可涵木的角度论述戎盐治疗肝火上炎所致目痛的机理:“戎盐之咸有肾气坚闭之德,故可呈作强之用,而使肾气得益而坚肌骨,肾水气化利则可涵养肝木而清泻肝火,润泽其肝阴而愈目明及目痛。”[20]214后世医书中运用戎盐治疗风热引起的目疾多为洗眼法和点眼法。《医心方·治目赤痛方》载:“《小品方》治目痛方:以盐汤洗之,良。”[27]《秘传眼科龙木论·玉石部》言:“戎盐,治眼赤眦烂风赤。细研和水点目中。”[28]《本草纲目·戎盐》载:“风眼烂弦,戎盐化水,点之。”李时珍还认为戎盐又称青盐[19]233- 234,不仅可以治疗目疾,也可以预防目疾。《万病回春·牢牙固齿明目散》载:“用槐枝叶、柳枝叶不拘多少,切碎,水浸三日,熬出浓汁……入青盐二斤、白盐二斤,同汁熬干,研末。撩牙漱口吐出洗眼,神效。”同书中在牢齿方面的方剂中也多次用到青盐[29]。《世医通变要法·外障一百二十四》中有可用于“一切目疾,神效”的丹溪磨翳春雪膏,同样用到了青盐[30]169。上述医方说明戎盐在我国古代医学中的应用较广。现代青盐多用于口腔方面,有研究表明,青盐牙膏可防止上火,并能有效降低菌斑指数,减轻牙龈炎症[31]。但其在眼科方面少有应用。
“治目痛方”是将曾青和戎盐研成细末,乳汁调和,用铜制器皿盛放。张雷认为,此处用铜器应是特别指出[17]。李时珍认为,乳汁可以“疗目赤痛多泪”,且在附方中也有运用铜器的类似记载:“眼热赤肿,人乳半合,古铜钱十文,铜器中磨令变色。”[21]1113《金匮翼·五尸》中的太乙神精丹也运用到了铜器:“上各研细,将雌、雄黄、朱砂醋浸三日,曾青用好酒浸铜器中,纸封曝七日。”[32]现代普遍认为煎药不可用铜器[33],铜的金属活性较强,可能会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学反应。此处铜器的应用值得探讨,用铜器盛放药液,会有微量的铜离子溶解在乳汁中。戎盐主要的化学成分为氯化钠,含有少量的其他元素。曾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硫酸铜,氯化钠与硫酸铜可发生络合反应,氯化钠还可使乳汁中的蛋白质发生盐析,且硫酸铜易与乳汁中的蛋白质反应,使蛋白质变性,产生沉淀[34],研末可使反应更加充分,有效减少硫酸铜对眼睛的损害。在乳汁的调和下将药物盛放在铜器中,其内部发生的化学反应较为复杂,反应后最终产生药液的主要成分,以及是否会产生某种物质可以缓解目痛进而提高疗效,值得做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在用法上,“治目痛方”为药物外敷,后世在治疗目痛上运用较少,多为点眼法和中药内服。
曾青性寒,色青,王焘在《外台秘要·恶肿一切毒疮肿方一十七首》中认为“曾青东方”,[35]对应肝木,所以曾青可以清肝火,明目。戎盐秉至阴之气,性寒,可益肾水清肝火,所以二者共用可起到清肝明目的作用。《审视瑶函·用药寒热论》载:“用药如用兵,补泻寒热之间,安危生死之所系也。可不慎与!虽云目病非热不发,非寒不止,此言夫火之大概耳……然热药乃回阳之法,寒药乃救火之方,皆非可以常用者。”[36]此“治目痛方”所治为肝火上炎,风火上扰等实热所致目痛,其他目痛应谨慎使用。
虽然秦汉时期出土的简帛文献中记载治疗目痛的方法不多,但其治疗的思路和方法对后世医家治疗相关眼病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后世在治疗相关疾病的导引方法、方剂组成、药物炮制上,在各代医家经验心得的基础上发生了改变并加以发展,但核心治疗思路仍未变化。研究秦汉简帛医学文献中与眼科有关的内容,对中医眼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有着补充校正作用,对临床诊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发挥传统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