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珐华器的世俗性体现及成因探究

2023-01-18 14:34:36贾丽媛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0
收藏与投资 2022年12期
关键词:八仙纹饰信仰

贾丽媛(景德镇陶瓷大学 陶瓷美术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0)

珐华器,又称珐花或法花,是我国民窑中独具风格的陶瓷器。珐华器兴于元,盛于明,最早出现在山西蒲州、阳城一带,由三彩陶瓷衍变而来,在琉璃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传播,景德镇瓷器开始受到山西珐华器的影响,匠人于明代永乐年间仿制珐华器。所不同的是,景德镇珐华器为瓷胎,而山西的珐华器为陶胎,二者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世俗化”是西方宗教社会学提出的理论概念,是非神圣化的,意指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社会种种制度日益理性化。珐华器最初和琉璃一起被用于宗教寺庙的建筑装饰,带有强烈的宗教性。明朝时珐华器主要产地从山西转移到景德镇,胎体从陶质变为瓷质,开始呈现一定的世俗性,这种世俗性特征正是特殊时代背景的产物。

一、明代珐华器世俗性的体现

(一)明代珐华器的造型特征体现了社会风俗特色

明代珐华器品类繁多且用途广泛,有瓶、罐、碗、香炉、钵、缸、秀墩、文房用具等器皿,有观音菩萨、仙人道君、动物神兽、戏曲人物等塑像,有砖、瓦等建筑构件。这一时期的珐华器,保留了部分宗教器物类型,生活器皿和日用陈设变多,尤其是景德镇的珐华器由陶胎至瓷胎的演变,使珐华器更具实用性和观赏性。同时,珐华器的造型也极具地域特色,山西珐华器造型厚重古朴,自带一种庄严肃穆的神秘感;景德镇仿烧瓷则简洁精巧,拥有精致细腻的华美感。

值得一提的是,山西博物馆馆藏的一批珐华塑像,它们共同窖藏于一黑釉瓷罐内。这批珐华塑共有17件,有八仙人物、胡人乐伎、假山人物、寿星、骑鱼人物和麒麟塑像。其中,八仙像(图1),通体高度为16~18厘米,八仙各持渔鼓、笛、阴阳板、宝剑、花笼、葫芦、手鼓、琵琶物件,站立于小平台之上,造型各异,动作逼真。胡人乐舞伎(图2)是四名头戴帽的男性乐人,通高为23.5~27.0厘米,脸型圆润,双眼深邃,鼻梁直挺,留有络腮胡或胡须,脚套长筒靴,三人分别持琵琶、持手鼓、持板子作伴奏状和一人双手上下舞动作舞蹈状均立于圆台之上。戏曲假山人物(图3),通高21.8厘米,须弥座上为镂空假山,山前两女子面面相对似在交谈,假山右后方一男子似在伫立倾听。寿星像(图4),通高24厘米,身着镶边对襟仙衣,双手扶膝端坐于身后卧鹿之上,右手持如意,左侧一只仙鹤偎倚身旁,足穿圆头鞋,下部连仙山台座。

图1 珐华八仙像

图2 珐华胡人伎乐俑

图3 珐华戏曲假山人物

图4 珐华寿星像

这一批珐华塑像,既有道教仙人,又有戏剧人物;既有宗教礼仪,又有风俗故事。珐华器的世俗性在人物造型服饰方面得以体现,其中人物服饰方面,一改唐装的上衣短下裳长,变为上长下短的形式;衣领也由宋时的对领变为以圆领为主,且男女皆可穿圆领宽袖长袍;八仙人物中的鞋履只有曹国舅一人穿靴,张果老、韩湘子、吕洞宾、铁拐李和汉钟离皆穿圆头鞋,这些均是明朝时期人民的普遍审美观念,是社会风俗的集中体现。珐华器的世俗性还体现在民俗故事场景之中,假山人物塑像所体现的是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西厢记》,塑像中以假山为屏障,隔开了莺莺和张生、红娘和张生之间的距离,这是自古“男女授受不亲”世俗观念的体现,是社会风俗的一部分。

(二)明代珐华器的纹饰图像显现了现实的世俗观念

明代珐华器纹饰多样,釉色丰富,体现出浓厚的世俗趣味。纹饰有人物类、动物类、花卉植物类。人物类装饰可谓是珐华器装饰的一大特色,有高士出行、携琴访友、八仙过海、八仙庆寿、三茅四皓、仙人楼阁图等;花卉植物装饰是珐花器中最具代表性的纹饰,有莲花纹、菊花纹、牡丹纹等;动物纹饰有孔雀、鸳鸯、龙、仙鹤、鱼等,多与植物纹饰搭配使用,有孔雀牡丹图、荷莲鸳鸯图、菊蝶纹、狮子舞绣球等,动静结合,生动活泼。

明代珐华器主题纹饰中以莲花居多,多为一束莲花的造型出现在器物中央,或以莲花鱼藻的形式出现于梅瓶足部,或以缠枝莲纹装饰整个腹部。其次是八仙纹饰,多以故事形式装饰于器物腹部,如八仙过海、八仙拜寿等图像。八仙过海是最常见的组合形式。八仙各持宝物大显神通,遨游东海,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景象,如首都博物馆藏的明成化珐华八仙过海图罐,用通景的形式将八仙漂洋过海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出来;八仙庆寿的图像中,多见南极仙翁和西王母,通常头顶光环、身旁伴有仙鹿仙鹤的仙人即为寿星,手拿装满仙桃篮子的仙人即为西王母,八仙则纷纷走向寿星或西王母,为其庆寿,如大英博物馆藏的明嘉靖珐华瓷葫芦瓶,瓶身用画花技法将寿星和八仙为西王母庆寿的情景刻画得栩栩如生。

明代珐华器装饰喜用莲荷纹饰和八仙纹饰的风尚,一方面受到统治者的影响,另一方面与民俗信仰有关,“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因此,莲荷图案和八仙纹饰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基层民众对美好生活愿望的精神寄托,是一种贴近社会生活的方式,具有社会性和世俗性。这一时期的八仙纹饰和莲荷纹饰的衍化和发展是上层统治阶级与平民百姓对宗教信仰与世俗文化的不断提炼与融合,是逐渐走向世俗化的过程,并渐渐成为深受人们喜爱并广为流传的传统题材。

综上所述,所有的造型和纹饰都在不同层次和程度上传递着所承载的信息,传递着时代性所赋予的精神文化,常常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和隐喻性。明朝时期珐华器在造型和装饰纹饰方面逐渐削弱宗教意义,反而更加突出民俗文化中吉祥喜庆的寓意,是民众自我意识觉醒的体现,也是民众普世价值观的载体,是明代所特有的世俗性。

二、明代珐华器世俗性特征的成因

(一)国家宗教政策的影响

朱元璋在即位初声言“天下甫定,联愿与诸儒讲明治道”。在统治者的推行下,出现以儒学作为国家统治思想基础,以佛、道两教为主,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及民间秘密宗教为辅的多元并存局面。至此各宗教派别逐渐向儒家靠拢,相互影响,将出世的宗教哲学与入世的世俗哲学融合。一个有利于宗教发展的政治环境,是宗教可以不断本土化的保障,而本土化必然导致宗教艺术的世俗化。

明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宗教政策是该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强化的政治体现。

明代统治者借鉴历朝历代君主统治的兴衰经验和教训,既提倡和保护宗教,发挥利用宗教维护统治的功能,用“出世”的宗教来为“入世”的统治阶级服务;又对宗教加以整顿和限制,杜绝其不良影响。明代以佛教和道教为主,这一时期虽在教义和教团上没有新的创新和发展,但是逐步出现了适应社会的世俗化趋向——“庶民的佛教”“庶民的道教”;基督教中国化的适应政策——以中国化的形式将外国哲学的巨著及科学知识传授给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使基督教得以在中国本土迅速传播;伊斯兰教同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相结合,成为适应中国社会需求的伊斯兰教哲学体系;藏传佛教的宗教政策,通过上层建筑的稳固及意识形态获取民心,在藏族地区推行治藏方略。明朝统治者遵循祖制,对所有宗教一视同仁,采取宽严相济的政策,以信仰自由主义为基础、保持国家世俗的根本属性来维持社会稳定和巩固国家统治。

(二)商品经济的促进

明朝是中国经济发展历史中一个重要的阶段,专制集权主义维护和巩固了统治,同时社会生产力得以提高,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的交流,促使明代工农业、手工业、商业以不同的“社会形式”加速发展,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化的发展、资本主萌芽的出现,导致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迁。商人由社会最底层的卑微形象,转变为人人羡慕并争相模仿的对象。人们开始崇尚金钱和追求物质利益,整个社会出现纵情享乐的奢靡之风。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陶瓷器行业显示出高超的工艺水平,为生产日趋奢华精巧的器物提供了技术支持。明代珐华器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山西珐华器以陶为胎,釉面极易剥落,因此现存的多数陶质珐华器均不完整;景德镇的匠人在山西珐华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出现瓷胎珐华器,釉面精美华丽。制作工艺的提升,扩大了商品经济的流通范围,迎合了当时市场和人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对于珐华器这一“社会形式”来说,商品经济推动珐华器向世俗化方向发展,同时成为其世俗性的外在推力。

(三)民间信仰的兴盛

明代建国之初,政治清明,政局稳定,各类社会矛盾都比较缓和。但到了中后期,随着统治阶级的腐败堕落,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出现“民事草木”“父子兄弟夫妻相食”的悲惨景象。广大民众无法生活下去,他们渴望摆脱现实中的苦难却又找不到任何出路,同时经济模式的转变促使新的思想潮流出现,对各种神灵的崇信与尊重成为基层民众唯一的精神寄托。这种民众集体主观意识转变带来的社会思潮与本土的传统文化相交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信仰的兴盛。

民间信仰内容十分庞杂,主要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灵信仰以及相关祭祀、庙会等活动。民间信仰具有双重的文化特质,既有神圣的宗教性质,又有迷信的世俗性质。明代民间信仰的宗教观念逐渐削弱,吉祥美好的世俗观念愈加明显。八仙是民间信奉的八位道教仙人形象,以其各自鲜明的形象特征,救苦救难的济世态度深入百姓心中,世俗信仰中的现实观使八仙信仰及八仙形象得以延续,渗入人们婚俗礼仪、节日庆典及日常生活之中,这无不在深化民间信仰的世俗化特征。八仙信仰包含着民众对神仙的敬畏和崇拜,更有着吉祥观念和生命意识的寓意。明代珐华器中的八仙形象,从造型到装饰,发生了由神性隐退到人性彰显的变化,具有“人性化”“平民化”的神仙形象。如藏于首都博物馆的珐华彩八仙过海图罐中的八仙形象,性格鲜明,神态各异,穿着服饰和当时的普通百姓毫无差别,赋予了八仙“真实”的血肉之躯。

三、结语

明代政策的相对宽松、商品经济的萌芽、民间信仰的兴盛,使明代社会意识、社会思潮以及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推动宗教艺术的社会性回归。随着陶瓷艺术的传播与交流,珐华器完成了从庄严肃穆的神秘感到精致细腻的华美感的转变,从“出世”的宗教艺术到“入世”的生活器具的转变,逐渐融入社会生活、走向世俗化,拥有美好吉祥的寓意,这是其时代氛围与时代精神的综合显现。明代珐华器在造型上的多样化、装饰上的多元化对珐华器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八仙纹饰信仰
带状纹饰的类型
“八仙戏”延续模式的选择
民族文汇(2022年17期)2022-05-16 02:56:58
蜡染的纹饰探讨
与信仰同行
黄河之声(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雕漆纹饰的修复
紫禁城(2020年7期)2020-07-25 02:40:18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龛楣纹饰研究
信仰
心声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论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醉酒八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