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郏江杰
在新一轮发展进程中,创新型城市中心城区因土地资源受限、产业结构不优等问题,创新发展速度逐步减缓甚至停滞。北京市海淀区、上海市杨浦区、深圳市南山区等先进城区积极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推动全域创新发展的新理念也逐渐兴起。经调研考察,本文提出在南京市鼓楼区(以下简称“鼓楼区”)推进以城创融合为鲜明特征的全域创新模式,探索拓展全要素创新空间、提高全产业创新价值、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实现路径。
全域创新广义上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全过程、全链条、全社会的系统创新,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导向和新的发展路径,是一种全社会协同创新的高质量发展质态。全域创新狭义上是指通过创新资源和要素在一定区域内的高效聚集和整合,加速新知识孕育和运用、新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区域发展模式根本转变、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能力显著提升,使创新能力维持在较高水平。
本文聚焦鼓楼区全域创新建设应依托省会功能核心区优势,深挖科研创新资源富矿,加快创新资源的全域整合、产业创新的全域融通、创新设施的全域配套、创新结构的全域优化和创新发展的全域参与,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全域创新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城市创新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打造全域创新全国样板。
海淀区是北京市的新兴创新区域,经济总量和增长贡献均居全市首位。海淀区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为目标,通过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探索出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重点发展未来产业。通过在超算、集成电路、精准医学、新材料等领域部署一批具有前瞻性的先导技术项目,培育出一批在人工智能、石墨烯等领域的科技领军企业,并支持其加大研发力度,形成未来产业集聚发展的集群效应。二是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为解决科研成果落地问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4家高校院所概念验证中心酝酿布局,有效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门槛和风险。同时,海淀区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区级政产学研用高水平互动,促进高端创新要素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三是打造一流创业孵化园区。以海淀创业园为例,园区已拥有“项目孵化—企业孵化—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全方位提供企业科技服务、辅导培训服务、人才服务等,通过自主创新产品首购首用、设立“金种子”基金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了企业早期资金短缺和产品市场推广的问题。四是以数字技术领航企业服务。吸引集聚一批为大中小企业提供云服务的平台型企业,如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等企业管控服务能力,为制造业企业从信息化到数字化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杨浦区作为上海市的中心城区,是国家创新型城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拥有各类商务楼宇90幢,形成了以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现代设计、科技金融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在汇聚创新要素、集约利用资源、提升创新内涵等方面形成示范。一是打造高端楼宇和总部经济集聚区。以寰图(中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面向城市中央商务区(CBD)高端楼宇更新的发展需求,打造出一批星级酒店标准的高端写字楼,打通了项目开发管理、招商运营、规划设计、金融服务等多个产业链条,给业主及客户带来多功能集成的创新办公空间产品。杨浦区内有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近年又引进了福特中国设计中心、德雷威汽车等优质内、外资企业,中交集团上海总部基地等项目陆续奠基。二是加快建设“双创”平台。杨浦区全力打造世界级创谷品牌,推进“大创智功能区”市级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建成开放百度(上海)创新中心、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发与转化平台、AI-Link展厅等一批功能型平台,并与腾讯云达成战略合作,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生态环境基本形成。三是探索都市工业发展模式。以时新(上海)产品设计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都市工业企业,探索在城区楼宇中发展都市工业的新路径,通过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为创新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实现了近百个项目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与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合作,聚焦设计研发、检验检测等高附加值环节,将产品生产流通等低附加值环节外置,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四是营造益于创新的年轻化氛围。重视特色商业发展,集聚一批品牌首店、潮店等创新元素,合生汇和大学路分别成为上海十大全球新品集聚地之一和首批上海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不断推动城市更新和老旧楼宇改造,五角场主要商业载体完成新一轮升级;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业发展,实现139栋文物建筑、优秀历史建筑“扫码听故事”。
南山区作为深圳市的科研教育中心,以1/10左右的人口和土地聚集了深圳市超70%的高端科技创新资源,通过推进国际科技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核心区和全球创新之都核心区建设,综合实力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百强区第一,营商环境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百佳示范县(市)榜首。一是做大做强科技型企业集群。作为“中国最具硅谷气质城区”,南山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4000家,上市企业181家,超过50家龙头企业将研发中心设在了南山,形成了以中兴、腾讯、大疆、优必选、迈瑞医疗、大族激光等重点科技领军企业为代表的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二是全域提升创新创业水平。南山区通过加快“双创”载体建设,深挖科技创新资源,据统计,南山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和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数分别占全市科技企业孵化数和众创空间数的47%和60%,总体孵化面积达164万平方米,各类创新要素融合互动频繁。三是加快集聚海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南山区借助亚洲数据集团(IDG ASIA)等世界级综合平台,全方位提供风险投资、媒体出版、市场调研、会议展览及产业育成中心等服务,为本土科技企业和国际组织在华以及海外地区发展提供了便利。同时,南山区依托亚洲数据集团加快海内外科技项目、技术、人才导入,依托亚洲数据集团开展深圳市核心区域公共空间活化升级和运营工作。四是数字技术赋能科技金融。以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为例,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帮助银行、保险、券商、基金等大型金融机构,实现效率提升、体验提升、成本降低、风险降低,实现规范、透明、专业的信息披露,帮助中小微企业更高效快捷地获得融资支持,同时提升了中小金融机构服务经营客户和风险防范的能力。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和南京市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重大机遇,推动产业招引汇聚新动能、校地融合打开新局面、城市更新呈现新风貌、环境治理开启新模式,构建鼓楼区辖内中央创智区(老城区)、鼓楼高新区、下关滨江商务区、幕府创新区等重点片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格局,推动全域创新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相融相促,打造创新驱动的发展核、增长极和策源地。
从空间来看,各版块之间实现特色化差异化的创新空间立体交互,城市创新资源有序聚集和发展,形成城市创新密度、创新布局和创新形态等均衡合理的全域创新空间结构。从产业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加快,培育形成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与产业链加快融合,集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创新价值链初步形成。从功能来看,创新策源、知识创造、要素集散等功能不断强化,城市功能更新和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深入,硅巷建设向综合创新社区前进,功能明显优化、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效能明显改善。从模式来看,全模式创新加速实现,线上与线下、企业与科研院所等多种模式的创新活动充分融合兴起,全员参与创新创业的活力充分激发,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新生态基本形成。
产业招引汇聚新动能。坚持“三主四特”产业发展方向,积极招引符合全市八大产业链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入驻鼓楼,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校地融合打开新局面。积极融入全市校地融合战略顶层设计,推进校友创新社区建设,集聚高校校友会创新资源,培育壮大创新型校友经济,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
城市更新呈现新风貌。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城市更新,有序实施老旧楼宇、低效用地更新改造,推进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利用,综合提升和利用高校院所周边街巷空间,补齐配套设施短板。
环境治理开启新模式。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完善大气、水体、土壤等治理机制,强化建筑工地、道路交通等环境整治,积极融入南京低碳先锋城市建设。
对标北京海淀、上海杨浦、深圳南山等先进城区,立足各版块特色凝练全域创新具体工作举措,携手高校院所、重点企业、创投机构、各类人才,开启全域转型、创新之路。
3.4.1 深化中央创智区硅巷建设
以创新和创意为重点,盘活老城区存量载体空间,打造校地融合、产城一体、创新创业活跃度高的城市硅巷。一是全域创新布局硅巷空间。按照“1+3”推进机制,重点推进环南京工业大学、环南京大学、环南京财经大学等片区硅巷建设,阶段性推进环南京中医药大学、环南京艺术学院等片区硅巷建设,加快形成“一圈双轴多点”总体格局,构建校地融合、产城一体、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迸发的城市硅巷。二是加快集聚创新要素。推动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在硅巷集聚,依托南京科技广场、鼓楼区“创聚汇”创新创业服务联盟等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发展高端研发、创业孵化和工业设计等高端科技服务业,推进鼓楼-山西路金融服务带提档升级,构建覆盖企业全周期的创新服务矩阵。支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江苏总站建设超高清视频8K实验室,支持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创建物质微结构国家研究中心,加快落地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三是深化校地融合。打造校企合作品牌,组织“校企双向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主题服务月”等产学研对接活动。完善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弹性制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科研人员走入企业,推动区域产学研联动发展。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挥南京大学生物医药校友会创业创新中心等校友组织作用,吸引驻区高校校友在鼓楼区创新创业。
3.4.2 打造鼓楼高新区创新发展排头兵
站在省级高新区建设新起点上,高起点谋划,发挥高新区创新旗手作用,打造产业赋能的创新高地。构建“112”产业体系,紧抓区块链产业发展机遇,做深一条软件信息服务主导产业链,培育一条医疗大健康未来产业链,构建科技金融及科技服务两大服务支撑极,推动产业化招商、集群化培育和平台化建设,支撑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推进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加大力度引进具有前瞻性、颠覆性、引领性和跨领域融合创新能力的一流创新团队和资源,加快项目研发与产业化,定期策划举办新型研发机构新技术新产品推介会,鼓励新型研发机构聘用职业经理人。强化金融赋能。加快成立区块链、5G、多频道网络(MCN)、医疗健康类园区产业引导基金,推动天使投资及风险投资主体和市级科技创新基金交流合作,实现“园区+基金+项目”高效运作。加快开放合作,充分发挥奥地利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的桥梁作用,加快链接海外创新资源。
3.4.3 推动幕府创新区数字化转型与城市更新
肩负新时期创新突破和城市更新的使命,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一是规划布局数字经济产业。坚持以产业升级引领城市更新,构建以新型都市工业、高端商务商贸业为支撑,以数字经济为战略引领的“2+1”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片区传统商贸业、落后制造产能转型升级,推动智慧城市服务、数字化企业服务等场景应用,引进直播电商、智慧物流等产业,完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二是激发多层次创新主体活力。充分发挥央企带动作用,着力培育一批瞪羚企业、上市企业,着力打造幕府创新区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央企、上市企业“雁阵梯队”。三是高质量建设科创载体。加快幕府创新小镇二期、华能滨江总部等载体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招商引资;加快整合红山产业园、华洋产业园等低效用地,建设一批优质新型载体,培育新型都市工业生态;提升幕府创新小镇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打造“双创”升级版。四是推动城市容貌更新。加快全面更新改造,加速征收拆迁,重点加大对涉军涉铁等单位的协调力度,以人才公寓、保障房、产业等地块棚户区改造为工作重点,加快片区基础设施及环境提升进度。
3.4.4 打造滨江商务区开放创新高地
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壮大海港枢纽经济,规划推动航运产业数字化发展,全力打造以航运产业为特色的总部经济集聚区。一是大力发展互联网航运。深化与长江汇等航运互联网企业合作,更大格局引进高端企业、集聚高端业态,打造长江内河“互联网+航运”生态优势。加快南京港总部大楼等载体建设,打造海港枢纽经济新地标。二是推动长江沿线科技协同创新。发挥南京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面向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地区和南京都市圈广泛开展创新合作,举办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活动和航运专题活动,扩大航运中心影响力,打造航运信息化服务中心、航运科创中心等平台,发展航运商务配套、航运研发创意等高端航运物流服务业。三是着力提升滨江带景观吸引力。围绕长江经济带项目和一江两岸“城市客厅”规划建设,完成大桥公园二期环境综合提升、上元门绿道建设,贯通滨江岸线,加速集聚人气,提升外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