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
连续第二年在南方过冬,潮湿的空气与印象中冬日的凛冽形成反差。赶上近来频频雨天,我一遍遍打开音乐播放器,《下雨的夜晚》总在靠前的位置。
跟音乐一起陪伴我的,是剧本。纸张那么柔软,沾上雨夜的雾气,在寂静的空间里,发出好听的被翻阅的声音。这让我想起了在重庆读书时,也常有这样的触感。每逢下雨天,书包里掏出的课本就像丢了骨架的风筝耷拉着,用钢笔在本上写字,笔尖的墨也会绽得更开一些。
那时觉得,课本就像湿度表,用独有的方式传递着空气里的信息。同时,课本还是估算学习进度的工具,厚厚的语文书,通常是我翻得最勤快的。一些课文没法一堂课学完,只能反复翻阅和记录,久而久之,学习过的纸页和未曾学过的纸页形成了一条明显交界,每次看既有成就感,也有期待感。
如今,生活中与纸相遇的机会越来越少。手机的日历每天更新,碎片化的信息潮水般涌来。我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充满好奇,也在过载的信息中怀念独属纸张的柔软和古典。
幸运的是,在与《环球人物》共同建造记忆空间的第六年,我们依旧用最有仪式感的纸张,为过去每个时间划上专属刻度。在电子信息技术空前发达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纸质书呢?几年前无意间看过一个关于书籍的纪录片,提到“书也是希望被看到的”,我被这个形容深深打动。当我们在阅读纸张时,是在阅读纸张里的故事,也在阅读将故事呈现给我们的人,更是与他们一起,再创造一段故事。
我无法估量一页铜版纸和一张好几兆的图片孰轻孰重,不过可以确信,未来的我如果翻起这些从前的书页,也定能精准定位到当时的心情和思考。
文字,从刻在甲骨到书于简牍,从记在帛布到写在纸上,历史得以留存,故事得以书写,我们在这些“实体记忆”里窥见了中华民族灿烂而辉煌的文明。小时候的日记和考卷,长大后的信件和笔记,如今每月收到的杂志,也都是人生旅途里的“实体记忆”——它不只信息,还有情感和温度。
感谢你仍愿意打开纸、阅读纸。新的篇章又将开始,愿我们都在这一页纸上,创造新的故事,收获闪亮的回忆。
(所有稿費均捐给源公益专项基金,以支持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