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2023-01-17 10:54王雅姝
关键词:意愿态度效能

王雅姝,丁 锋

(1.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上海 200241;2.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一、问题提出

高校大学生有序就业是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保障,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毕业生数量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导下,自主创业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形式,全国高校开始增开各类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在各类因素的积极引导下,我国大学生创业人数日渐增加。据统计,2020年我国大学生创业人数增至82.3万人,同比增长11.07%。2021届毕业生人数高达909万人,预计2021年大学生创业人数或达90万人[1]。然而,这还不足以缓解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成为当下各级各类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

Bird认为创业意愿是将个体注意力向实现创业目标进行转化的精神状态[2]。李永强认为创业意愿是潜在创业个体对是否从事创业活动的主观态度[3]。由此,本研究认为创业意愿是决定潜在创业者是否进行创业行为的重要因素。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究了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从个人角度来看,Brockhaus和Krueger认为年龄、性别、教育水平、个性特征、创业知识和能力、成就欲望、冒险精神和价值取向是创业意愿的关键因素[4-5];从创业环境角度来看,Gartner等认为家庭教育、市场可及性、政府的创业导向以及相关的激励政策和培训服务、区域创业氛围是影响创业意愿的基本因素[6-7]。然而,当前对个体创业意愿前因的研究大多将个体与环境割裂开来,将创业者个人内部与外部创业环境结合起来探究二者对个体创业意愿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拟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探讨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以创业态度作为中介变量,探究创业教育与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创业教育是指高校开设的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教育课程与活动,如创业知识讲座、创业课程、对大学生创业自我学习的引导等,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前提条件[8]。创业自我效能感是指创业者对创业前景的自信程度,在创业意愿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调节作用[9]。创业态度是指个体可变化但可预测的创业思想和情感,是创业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10]。可以看出,作为外部创业环境的创业教育与作为个体内部特征的创业自我效能感都会对个体的创业思考和行为产生影响。Ajzen提出计划行为理论在解释创业意愿的创业心理模型中影响最大,认为个体创业意愿受到主观规范、行为态度以及行为控制三个因素的影响[11]。陶金国等人认为创业教育、创业个人特质和创业经验能够积极地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且创业教育与个人特质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12]。由此,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拟探讨创业教育和创业自我效能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13],以期进一步拓展关于创业意愿的相关研究,并为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提出解决方案。

二、研究设计及理论模型

基于以往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本研究以创业态度为中介,探究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构建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理论模型

(一)创业教育

社会心理学认为,态度是个人认知的表征,包括对自我、他人、事件、活动等的主观评价,而强烈的创业意愿被认为是创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创业教育被认为能够激发个体的创业精神,进而影响他们对创业的感知和热情,提升个体面对创业的积极态度[14]。Lundstrom和Stevenson也认为创业教育和培训可以影响人们对创业的态度和行为意向,提高人们的管理能力[15]41-56。国内学者张秀娥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通过对8个省份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表明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3个认知因素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创业意愿具有积极的影响[16]。Chen使用前测、后测的试验方法也同样认为学生在进行了创业课程学习之后其创业意愿得到了显著增强[17]。因此,本研究认为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深化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激发其创业热情,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所需的相关知识和经验,进一步激发其创业思想和行为,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其创业态度和创业意愿具有促进作用。

(二)创业自我效能

1986年,Bandura将自我效能定义为对个体是否具有通过一系列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目标的能力的自我判断,之后该理论就在创业领域被广泛研究[18]23-28。Ajzen提出当个体认为执行某一行为可以获得积极结果时,他们会对该行为表现出更强的偏好,并进而产生执行该行为的意愿[11]。因此,对于企业家而言,他们的自我效能与感知到的自我能力和创业行为有着很强的联系[19]。Laviolette认为,个体创业自我效能感是预测其创业意愿强度并且是决定其最终是否进行创业行动的一个重要变量[20]。国内学者李晓青以海峡两岸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大陆还是台湾地区大学生,其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愿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21]。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是预测其创业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其创业态度与创业意愿有促进作用。

(三)创业态度

对于创业态度,Bester等人将其定义为可变化但可预测的创业思想和情感[10]。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个体的行为态度是其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因此个体的态度将会影响其最终行为意愿[22]。Davidson认为创业态度是个人背景和创业精神之间的中介,考察他们如何影响创业意愿和个人背景,包括个人的教育状况和相关的创业经历[23]。而个人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一个人的教育背景,也就是说,创业教育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创业背景。由此,本研究认为创业态度是创业意愿的强指标,在创业教育和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愿的影响过程中起到介导作用。

三、变量、方法及数据处理

(一)问卷设计与样本

本研究数据来源主要为问卷调查,本问卷共分为5部分,第一部分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主要有性别、年龄、年级和专业;第二部分为接受创业教育情况,包括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和自我学习;第三部分为创业自我效能部分,主要包括管理效能和计划组织效能,如“我能为自己的企业挑选最合适的员工”等;第四部分为创业态度部分,主要包括创业信念和创新意识等,如“追求创新是我一贯的做事风格”等;第五部分为创业意愿部分,主要调查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倾向性。以上变量的量表均采用了以往研究中学者们提出的成熟量表,并根据本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部分修订。表1为主要调查变量的调查内容及量表来源。

表1 问卷调查内容

采用网上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面向高校本科及以上的大学生(主要是医药类高校)。本次共发放588份问卷,去除其中10份试填写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78份,有效率为98.30%。回收有效问卷中男女比例分别为44.83%和55.17%,平均年龄22.11岁。采用Likert五点计分表量化影响因子(1表示很不赞同,2表示不赞同,3表示赞同,4表示比较赞同,5表示非常赞同),并将结果进行编码转化:1表示男性,0表示女性;调查对象的年级通过8分制转换,1分代表大一学生,8分代表博士生。

(二)信度和效度分析

采用SPSS22.0检验调查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发现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态度以及创业意愿的Cronbach's alpha值均大于0.70,提示其内在一致性非常好。在此基础上,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对问卷的结构效度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创业意愿的KMO值大于0.66,创业教育、创业态度、创业自我效能感的KMO值均大于0.70。同时,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态度以及创业意愿的Bartlett球度检验对应P值均小于0.05,说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此外,这4个因子共17个题目因子载荷均在0.69以上,说明问卷构建具有较高的效度。

(三)相关性分析及分层回归分析

经统计检验,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态度和创业意愿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各个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了Pearson相关系数法,表2为各个变量均值和标准差分布情况以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表明,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态度和创业意愿之间的相关系数在不同的统计水平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由于Brockhaus认为性别、年龄和受教育水平会影响个体的创业意愿,因此本研究将性别、年龄、年级3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4]。利用分层回归分析创业教育和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并由此判断创业态度是否在其中具有中介作用。

表2 描述性统计数据及相关性分析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表2为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创业态度和创业意愿4个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3为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模型1分析了性别、年龄和年级3个控制变量对创业态度的影响,模型2分析了控制变量、创业教育和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态度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创业态度的显著影响因素,而创业教育对创业态度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个结果与研究提出的假设不相符。这或许是因为大学生仍需要一种心理转换机制,将学到的创业知识、技能和经验转换为创业态度[13]。同时由于创业态度很大程度上是个体对创业的认知和喜好决定的,因此创业教育对创业态度的影响或许需要通过创业者自我效能感来体现[23],模型2中结果表明具有较高创业自我效能的大学生的创业态度更高,该结果不仅证明了这个推测,也支持了Ajzen的观点。这是因为当大学生对自己的创业资源和能力完全有信心时,他们对自己的创业态度就会更加坚决[11]。

模型3评估了控制变量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模型4评估了控制变量、创业自我效能和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更多的创业教育会给大学生带来更强的创业意愿,这符合本研究的设定,也与现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例如,殷清等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创业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显著影响因素[29]。因此,大力推广高校的创业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模型4的结果同时显示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越强,则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越强,这个结果验证了研究提出的观点。同时张雷等通过实证研究也认为,创业自我效能感正向作用于创业意愿[30]。这充分说明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可以增强大学生对创业的信心,从而激发强烈的创业信念和意愿。

根据Baron等提出的方法以检验创业态度是否在创业教育和创业自我效能与创业意愿间起到中介作用[31]。基于前面的分析得知,基于控制变量,创业教育对创业态度不存在显著影响,不满足中介效应的前提,不支持研究提出的观点。同时,创业态度与创业自我效能感以及创业意愿之间呈正相关,在模型4的基础上引入创业态度检验其中介作用,得到模型5结果。与模型4相比,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创业意愿虽仍存在显著性影响,但标准回归系数值减小,因此认为创业态度在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愿之间具有中介效应,由此验证了前文提出的观点。这说明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不仅对创业意愿有直接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通过创业态度对创业意愿产生间接的促进作用。

表3 创业教育与创业自我效能影响创业态度和创业意愿的分层回归分析

五、政策建议

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感以及创业态度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模型,通过统计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创业自我效能感显著正向作用于创业态度,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态度均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态度在创业自我效能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其结果从创业教育和自我效能的角度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检验和补充,对促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一)充分调动各项资源,丰富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和形式

要开展好高校的创业教育,首先,高校要扩大对学生的创业支持。应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该校学生的学科特点、性格特点、教育背景和心理素质等开展形式多样化、内容广泛化的创业教育。一方面可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内创业指导课程,建立由高校教师、企业家共同组成的创业导师团,采取创业一对一或一对多形式的专项指导,带领学生全程参与市场调研、技术研发与保护、成果推广的过程,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知识与能力。其次,积极举办创业大赛,同时做好如“创青春”“互联网+”等创业大赛前后期工作,前期进行充分的宣传,开展广泛的动员,吸引更多人将创意转变为商业计划书;后期重点挖掘有潜力的学生和项目进行跟踪落地转化培训,促使学生能得到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再次,高校还可通过模拟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引入慕课和企业大学资源、搭建项目化平台等方式促进学校的创业教育。

(二)营造氛围,助力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的提升

创业自我效能是个体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下转变并扮演多个创业角色,完成多种创业工作的信念强度,是一种自我的主观判断,因此高校应营造能够带给大学生创业信念的环境。目前在国家层面已经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高校层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媒介传播创业政策,树立创业典型代表,提升表率作用;同时学校在评优奖助、综测保研等方面加大对创业学生的支持力度,以鼓励学生坚定开始创业的信念。此外,学校应转变在学生创业过程中的角色,从一个旁观者或支持者变成引导者、帮扶者,这就需要高校不仅要开展良好的创业教育,更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在注册资本、经营场地、平台资源等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项目支持,从而为学生创造最适宜的创业环境。

(三)突出重点,定向培养

开展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可扩大学校的创新创业社团或其他组织并重点关注及发展之。虽然创业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对于创业的认识,提升其创业技能,但按照本研究的结果,创业教育并不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态度。高校可通过创业大赛、创业基本课程等途径筛选一批具有较强创业态度的学生,并进行重点定向培养,根据大学生所选择的创业领域邀请对口的企业家进行导师负责制地培养和指导,集中资源开展各项培训活动,提供资源帮助,或可有效加强学生的创业意愿。

猜你喜欢
意愿态度效能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态度决定一切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