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奕帆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会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过去十年,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国,但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基础较弱等问题,亟待全面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已制定2035年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中国工程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同样设定了未来15年实现制造强国的发展目标,那么制造企业作为中国制造的中坚力量,将如何面对新时代给予它的挑战呢?制造企业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朝智能制造进军,需要夯实产业基础。另外,从基础研究到最终产品实现,中间需要基础研究作支撑,建立新型研发机构,促进基础研究到产品之间实现中间连接,使基础研究成果不会“胎死腹中”,加强对研发投入的把握,对研发费用内部控制进行改革,持续改进工作方法,最大程度地适应时代智能环境,才能给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机遇,帮助企业找寻更加合适的发展方向。
研发投入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过去数十年的相关数据和实证结果显示,研发支出与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但研发投入作为企业建设的基础投资,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此外研发活动持续时间长,研发效应可能在短期内不会显现。但研发投入较高的企业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其当期的财务表现主要来自以前年度的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是企业经营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不仅仅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了解研发投入的开展过程,在公司发展的早期提前对其有所规划,会更好地帮助企业规避研发失败所导致的大量损失。可见,在先进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之下,完善研发投入的相关处理,可以给企业发展蓝图提供更多的思考。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从区域规划、产业、财税等政策方面对制造业研发投入活动予以大力支持。特别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补贴政策的实行,为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降低风险提供了保障。这导致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研发投入支出规模大幅提高,但与国际水平及其他行业相比,目前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总量尚显不足,急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由图1可知,2011至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2020年R&D经费(13538.5亿元)比2011年(5695.3亿元)总量增加了7843.2亿元,增长率为137.7%,年均增长了10.05%。同时,研发强度(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2011年至2020年也呈现逐年上升态势,由2011年的0.78%上升至2020年的1.54%,总共上升0.76%。
图1 2011-2020年制造业研发投入变化趋势资料来源:摘自《国家统计局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2018-2020年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学技术服务业等六大行业中,除建筑业研发投入水平达到了平均每家企业10亿元以上之外,其他五大行业均维持年均每家投入大约1至2亿元的水平。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全球总投入的80%,而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则无突出表现,甚至略显弱势。由表1所示,2021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榜前100名中,有13家中国大陆地区企业上榜,制造业榜上无名,这进一步说明我国制造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投入水平上的差距。
表1 榜单前100名中的13家中国大陆地区企业研发创新情况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更应作用于制造业领域,以充分应用技术的力量为现代工业社会创造更高质量的物质基础。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苗圩委员指出,在全球制造业四级梯队格局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实现制造强国至少还需30年,要进一步强调制造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虽然随着疫情的全球蔓延,“中国制造”特别是在口罩等医疗物资生产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中国制造业发展并不如所见那么乐观。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成就很大,但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形势并未发生根本扭转,制造企业仍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欠缺的难题,关键共性技术匮乏,企业技术创新仍处于借鉴效仿阶段。制造企业对现状应有清晰的认知,摆对位置,绝不能满足现有的成就,奋发图强,继续合理规划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朝国家制定的制造强国目标看齐。
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是良性互动、相辅相承的关系。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主要是为了得到更好的公司绩效反馈,当前许多相关的国内外研究也为研发投入可以提高公司的生产率、从而提升公司绩效提供了支撑。研发可以使企业形成其他竞争对手所没有的新技能和知识,作为回馈,企业可以利用研发形成的新型竞争力来开发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产品凭其超前性和适宜性能够迅速占领市场,这种优秀的市场表现会促进企业自身的成长,从而形成良好的公司绩效,展现出一个良性循环。
目前关于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中大多认可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Schimke和Brenner(2014)[1]以1000家欧洲制造企业财务数据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后发现企业研发投入对公司绩效的增长起到推动作用。Scandura(2016)[2]认为加大研发投入可以有效地促进短期财务绩效。Aboody和Lev(2017)[3]发现生物科技公司的创新投入与企业价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ouse和Boff(2018)[4]、Erdogan和Yamaltdinova(2019)[5]观察分析发现制造行业的研发投入与其产出效益、财务绩效等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何宜庆等(2017)[6]、苏玉珠和张朋丽(2019)[7]以及张复生等(2019)[8]诸多学者同样得出了研发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具有加强效应的结论。
但研发创新往往是一场长期消耗战,投入阶段一定会产生较多的料工费,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挤占了企业利润,对短期财务绩效产生负面影响。研发活动前期资金的投入,势必会在一定程度影响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现金流的流转,甚至研发活动有时会因各种突发情况而被中断,最终研发成果化为泡影,而这对企业短期公司绩效会造成不良影响。Cho和Lee(2013)[9]发现不合理的研发投入行为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如果企业开展研发活动规模过于庞大,这种出乎理智的行为所导致的高昂研发费用会打断企业现金流正常周转,从而阻碍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更有甚者企业会被迫选择破产清算。Verwaal(2017)[10]以荷兰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发现研发活动负向影响财务绩效。此外也存在其他研究认为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两者之间不直接相关。Ouchida和Goto(2016)[11]研究表明财务绩效水平的提高与是否进行研发行为没有确定的因果关系,即两者之间不存在直接相关性。国内研究学者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陆玉梅和王春梅(2011)[12]、李晓(2015)[13]指出R&D投入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存在显著负向关系。陈建丽等(2016)[14]发现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研发投入与当期营业利润率呈现反向变化趋势,且研发投入强度对以后年度的公司绩效存在食盐效应,即研发投入并非多多益善,有一个弹性的限度,反之则会遏制企业绩效。韩先锋和董明放(2018)[15]、许照成和侯经川(2019)[16]认为研发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倒U形”非线性特征。王君彩和王淑芳(2008)[17]以及程华等(2012)[18]则实证检验发现二者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
研发能力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要求研发行为持续进行,水滴石穿,只有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研发对公司业绩的促进作用才能有所突显。以前瞻性眼光来看,研发投入的累积效应能够给公司绩效带来显著的正向反馈,如果这种创新力量持续最终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则可以为企业赢得不可估计的利润,最终为提高公司绩效起到坚不可摧的推动作用。朱慧明等(2019)[19]认为企业研发支出不利于企业短期内的财务绩效表现,有利于其长期绩效表现。基于以上分析,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本文提出假设H1和假设H2:
H1: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与短期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H2: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与长期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方直接作用于另一方,而是企业研发支出与其他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于企业绩效的结果。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社会价值的体现,对企业创新投入与财务绩效之间的作用机理也备受关注。庞敏(2015)[20]认为社会责任履约义务能促使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力度,提升整体绩效水平。郭安苹和叶春明(2017)[21]发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将对其创新绩效和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回馈作用。
黎敏(2017)[22]实证检验了社会责任对企业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的正向调节作用。由于制造企业从新产品研制到研发成功上市的转变时间跨度较长,在这期间需要持续不断的增加研发费用,这不仅增加了运营成本,也不利于财务绩效的当期表现。社会大形势倡导经济与生态双管齐下,因此企业在开展研发活动的同时,需要结合社会生态环境的现实需求,注重持续性的社会责任履约义务,与创新性产品或服务相结合,更好地满足供应链合作方、政府部门、社会大众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需要。如可以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在产品研发成功上市之后增强顾客对产品的购买意愿,疫情之下,一批良心企业如鸿星尔克、白象等企业以其社会责任担当重新唤起公众关注,有助于新产品市场份额的抢占进而提升创新绩效。一方面,在国家生态环保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企业节能减排降耗增效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投入本身即为其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在降低企业耗费、提升绩效空间的同时,能通过ESG评级机构以及ESG自我评价报告向外传递积极的信号,帮助企业树立绿色、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治理状况良好的形象,提升投资价值。另一方面,虽然研发活动前期的大额资本投入会在短期内挤占企业的利润空间,但其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帮助其更易获得政府财政扶持,投资者、消费者等也更能感受到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程度,从而增强对产品质量的信息,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缓解研发支出所带来的现金流压力。因此,提出假设H3:
H3:制造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研发投入与短期公司绩效中发挥正向的调节作用。
另外,履行社会责任和企业研发活动都具有持续周期长、资金消耗额大的特点,不能带给企业吹糠见米的成效,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制造企业社会责任是否在研发投入与长期公司绩效中存在影响的研究较为复杂,且较难阐释清楚,故在本文中对制造企业社会责任是否在研发投入与长期公司绩效中存在调节作用不予研究。
样本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上交所主板上市的新证监会分类下A股制造行业上市公司。被解释变量净资产收益率(ROE)、托宾Q值(TB-Q)数据收集于锐思(RESSET)数据库股票板块的财务指标与比率;解释变量研发投入强度(RDS)数据收集于锐思(RESSET)数据库股票板块的公司产品研发投入与支出;调节变量社会责任(CSR)数据收集于和讯网社会责任评分;控制变量企业规模(SIZE)、现金实力(CASH)数据收集于锐思(RESSET)数据库股票板块的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LEV)、主营业务增长率(GROW)数据收集于锐思(RESSET)数据库股票板块的财务指标与比率,具备真实有效性。
在进行实证研究之前,为切实保证实证结果的准确、可靠与有效,需要对研究初步选定的数据进行两个步骤的筛选:一是剔除带ST、*ST类样本数据,拥有此数据的公司存在风险问题,处于连续亏损状态,不贴近处于成长中的企业应有的发展趋势,故将其剔除不纳入研究范围;二是剔除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由于数据缺失无法获得,影响研究期间的完整性。经过筛选,最终得到了302家制造业上市公司连续5年样本值,总计1510份。为了确认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抽取所筛选的部分数据与相应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核对,证明数据真实可靠。
一是被解释变量。选取公司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总资产收益率(ROA)和托宾Q值(TB-Q)等替代指标来考量公司绩效。会计计量视角下可以用指标ROE和ROA表示公司现阶段的财务绩效,市场计量视角下主要采用指标TB-Q来量化公司价值,并且公司价值体现的不仅是过去,未来的盈利水平也蕴藏于此(谢赤等,2018)[23]。因此,参考现有成果,选取托宾Q值作为考量长期公司绩效的替代指标,参考于洪彦等(2015)[24]选取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衡量短期公司绩效的替代指标,该指标可以很好呈现公司对股东投入资本的利用效率及由其产生的经济效率水平。
二是解释变量。制造行业的研发投入水平相较于发达国家还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因此不同制造企业的研发水平尚存在巨大悬殊,若以不同企业研发支出的绝对额作为解释变量研发投入的替代指标,会因差额过大而缺少可比性。为有效消除个体差异,以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作为研发投入的替代指标。
三是调节变量。此处选择社会责任作为调节变量,关于对社会责任的研究,国外学者起步较早,在对如何测量社会责任上也形成了许多衡量指标,目前学术界主要对声誉指数法、内容分析法、KLD指数法这三种衡量方法比较认同[25]。而国内尚未有较为一致的方法,大多采用量表法,分2-3个维度来进行衡量。冯丽艳等(2016)[26]提到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是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如纳税、慈善事业、服务保障、就业培训、环境保护、合理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和作者确认社会对其给予回应的可观察到的现象总和。选取和讯网发布的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综合评分作为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度量,从股东责任、员工责任、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权益责任、环境责任和公共责任五个维度进行评分获得,近年来在国内相关研究中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贾兴平和刘益,2014;王清刚和徐欣宇,2016;冯丽艳等,2016;姜欣和季东, 2017)[27-30]。
除了研发投入,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同时也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如企业本身的规模大小和现金流转速度等。为了尽可能消除其他因素对模型中被解释变量公司绩效的影响,参考现有研究成果,从中选取了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现金实力、主营业务增长率四个影响较重大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研究变量如表2所示:
表2 研究变量一览表
根据之前的分析与假设,建立以下四个模型来验证研究假设,具体的方程式为:
ROE=β0+β1RDSi,t+β2SIZEi,t+β3LEVi,t+β4CASHi,t+β5GROWi,t+εi,t
(1)
TB-Q=β0+β1RDSi,t+β2SIZEi,t+β3LEVi,t+β4CASHi,t+β5GROWi,t+εi,t
(2)
ROE=β0+β1RDSi,t+β2CSRi,t+β3RDSi,t*CSRi,t+β4SIZEi,t+β5LEVi,t+β6CASHi,t+β7GROWi,t+εi,t
(3)
在式(1)-(3)式中,ROE与TB-Q是被解释变量,分别表示i企业t年度的短期和长期公司绩效;RDS是解释变量,表示i企业t年度的研发投入强度;CSR为调节变量,表示i企业t年度社会责任履行情况;RDS*CSR为交互项;企业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现金实力(CASH)、主营业务增长率(GROW)均作为控制变量;β0为常数项;β1、β2、β3、β4、β5、β6、β7为相应变量的待估系数;εi,t为随机误差项,用于消除其他因素可能造成的干扰。
表3为主要变量进行前后1%缩尾处理后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均值为351.40%,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是9.00%和1271.00%,表明样本公司研发投入占比普遍较高,且不同企业差距明显。净资产收益率(ROE)的最大值是0.362,最小值是-0.237,均值为0.0904,标准差0.0918,说明我国A股主板上市公司中制造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差异较小,获利能力相差不多。托宾Q值(TB-Q)的最大值18.32,最小值是0.733,均值为3.854,标准差2.945。对于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重视程度也参差不齐,整体表现不佳,百分制下评分,均值仅为23.40。说明我国A股主板上市公司中制造企业的托宾Q值差异较大,因此获利能力有较大差距。可见,我国A股主板上市制造企业财务绩效差距较大,研发投入力度不一,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尚有较大改善空间。
表3 全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为了使研究对象数据更加直观,对302家制造企业上市公司的数据按年份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其中,选取了解释变量和两个被解释变量2016-2020年的平均值进行作图。如图3所示,2016年至2020年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呈现持续性缓慢增长态势,ROE均值则自2017年起呈下降趋势,而托宾Q值则先下降后上升,在2018年后持续增加。这与2015年我国股票市场的股灾有关,经过3年的休养生息,才缓慢恢复。
图2 2016-2020年制造行业研发投入强度与公司绩效均值趋势
表4显示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可以看出,模型中重要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研发投入强度与短期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初步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而研发投入强度与长期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说明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亦得到了初步认证。此外,控制变量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表4 变量相关性分析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运用方差膨胀因子(VIF)对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进行了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可见VIF均小于5,表明变量间均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表5 共线性分析
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从研发投入与公司短期绩效(ROE)关系的表现来看,两者间的回归系数为-0.001,显著水平达到了10%,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研发投入与短期公司绩效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H1获得了支持。究其原因,研发支出作为一项大额长期投入,在短期内难以回收资本,会导致当期利润减少,影响企业的现金流,故对短期绩效产生负面影响。研发投入与公司长期绩效(TB-Q)回归的t值为4.01,在1%的区间内显著,说明长期内企业研发投入对其财务绩效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H2得到验证。企业创新性研发支出能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形成核心竞争力,并转化为企业的经济价值,带来可持续的盈利水平。因而研发投入与长期公司绩效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表6 变量回归结果分析
模型(3)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调节变量CSR,形成交互项(RDS×CSR)。回归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强度(RDS)与短期公司绩效(ROE)在10%的区间内显著负相关,社会责任(CSR)与短期公司绩效(ROE)在1%的区间内显著正相关,交互项(RDS×CSR)与短期公司绩效(ROE)在10%的置信区间内显著正相关,主效应与调节效应呈反向作用,说明社会责任的调节作用的确存在。可见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助于削弱创新支出对企业财务短期绩效的负面影响,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H3得证。究其原因,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对短期公司绩效产生负向影响,但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树立在政府及消费者等公众群体心中的正面形象,从而给公司提供缓冲或发展机会,因而制造企业社会责任在研发投入与短期公司绩效中有正向的调节作用。
参考其他学者的做法,扩展时间窗口进行稳健性检验,在稳健性检验中采用143家上交所上市的A股制造企业2013-2015年的数据进行处理,共429个样本。对模型(1)-(3)进行检验,得到的结果如表7所示。三个模型系数和t值有变化,显著水平的数值有轻微变化但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研究结果具有很好的稳健性。
表7 变量回归结果分析
续表7
以我国2016-2020年A股主板上市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对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进行实验检验。主要选取研发投入强度为解释变量,以净资产收益率和托宾Q值衡量的企业绩效指标为被解释变量,社会责任为调节变量,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现金实力、主营业务增长率为控制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通过上述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不考虑其他变量的影响,制造企业研发投入与短期财务绩效呈负相关关系。企业研发活动投入金额大、周期长、风险大,作为利润的抵减项,对当期绩效具有负向影响。而社会责任在研发投入与短期公司绩效中有正向的调节作用。第二,制造企业研发投入与长期财务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研发投入与企业长期战略规划相关,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
1. 提升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与行为
虽然制造企业研发投入与短期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关系,但是调节变量制造企业社会责任在研发投入与短期公司绩效中有正向的调节作用。因此企业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升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与行为。企业应从环境保护、产品或服务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发力,将社会责任的履行融入技术研发活动中,通过提升产品绿色指标、积极承担减排降费等社会责任,扩大企业社会影响力;并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反向促进企业市场份额的占领,提升财务绩效。
2. 重视研发活动的开展及持续性
研发投入对企业长期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企业管理层要重视研发活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第一,加大企业原创性研发投入力度。相比模仿性研发活动,原创性研发和自主性研发活动的投入更多、周期更长、风险更大,需要企业更具战略眼光和长远筹备规划,将企业技术研发定位于最高端、前瞻性基础研究、颠覆性技术创新领域,合理筹备短中长期现金流需求和融资计划,将技术命脉和行业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保持长久的行业龙头地位。第二,重视技术研发人才的引进。研发活动的关键在于研发人才,各级政府及企业自身都应采取措施吸引科研人才。特别是作为直接服务对象的企业,应通过提高科研人才待遇、提供职业发展空间、加强人文关怀等举措,为企业科研人员创造一个优良的创新环境。第三,强化企业间的协同创新。相关部门应持续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为企业开展研发合作项目提供产权保护。
3. 加大政府短期政策支持力度
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制造企业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虽有所提升,但水平仍旧较低,且公司与公司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对于大多数的制造企业仍需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从实证结果来看,研发投入在短期内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一定的压力,若小规模的企业最终没有度过研发的那段艰难时期,那么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也会受限,甚至一蹶不振。对此,应当进一步完善对制造企业财政支持政策,合理扩大支持力度,激励制造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在国家创新战略驱动下,特别是研发投入加计扣除及高新技术企业系列扶持政策的广泛落实,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以显著提升,可见政策引导对企业创新活动具有显著效果。故政府应继续加大财政补助、税收优惠、产业扶持等政策的倾斜力度,在目前普遍扶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不同研发投入强度、规模和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化支持,引导企业形成结构合理、步步推进、风险受控的研发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