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策略

2023-01-17 03:28杨峻明石艺林李炳蓬
山西建筑 2022年22期
关键词:触媒凤翔街巷

苏 瑞,高 越,杨峻明,石艺林,李炳蓬,杨 磊

(1.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2.昆明文理学院城市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昔日繁华的历史文化街区也因为时代的变迁和复杂的历史问题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衰落。历史文化街区见证了当地的发展历程,现如今却普遍存在功能混乱、公共设施不足、缺乏运用相关保护更新措施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在此背景下通过改善当地的物质环境,控制各项建设活动和延续历史人文脉络等措施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提供思路,并力求活化当地的交通网络及空间结构,实现街区结构完整、人气提升,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提供新思路。

1 城市触媒理论及历史文化街区理论综述

1.1 城市触媒理论

“触媒”是一种化学术语,是“催化剂”的另一种称谓,它能在不被消耗的情况下,改变或加速化学反应的速率[1]。通过引入触媒因子,可以促使周边环境的有机变化,从而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各区域的发展都是由触媒元素激发其自身活力而不断发展的,所以把媒介理论引入到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之中,既可以促进城市理论的更新,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触媒是由城市所塑造的元素,然后反过来塑造城市本身环境,具有反哺性,触媒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城市触媒的目标是促使城市可持续性渐进地发展[2]。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引进具有活力的新元素对其周边的其他因素进行激活,元素和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更多的催化剂,影响周边地区的发展,产生“链式反应”,逐渐形成全覆盖式的触媒因素,带动整个地区的街区有机保护与更新(见图1)。

1.2 触媒运作过程

早期城市更新的方法简单、粗暴、大拆大建,造成了许多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严重损坏,也对城市的文化内涵造成很大的损害。因此在城市更新设计中必须以保护当地的特色文化为主,追求自己的城市设计思想,在大量实际案例研究中,探索总结出一种全新的城市更新理论——城市触媒。

通过该理论对城市或街区进行本土化的保护与更新,一改以往的大拆大建的激进方式,在原有的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等基础上进行活化,引入新的触媒元素,新旧元素之间互相作用,引发连锁效应,在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同时也不会对原有的文脉或地域文化造成破坏(见图2)。

1.3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特点

1.3.1 保护整体完整的历史风貌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释义》中指出,“历史风貌”是指反映城市、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总体风貌,体现出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特征[3]。整体保护并不是要一味地保留原有的建筑物和设施,而是要从街巷、历史、空间尺度、自然景观、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的综合管理和维护。

1.3.2 保护街巷的历史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街区蕴含着代表当地优秀文化的历史价值,这些历史文化除了物质性的文物古迹以外,还包含许多非物质性的传统文化,例如传统手工艺、名人轶事、传统习俗等,这些由古至今的历史文化正是街巷最重要的内在价值。

1.3.3 保护街巷的历史文化遗存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它的性质决定了在改造时,必须将保护放在第一位置,在法律条例以及政策的严格要求上进行控制,在不破坏街巷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再对其进行改造,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

1.3.4 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方式

历史文化街区本身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但经过历史的发展,衰败的现状却不容忽视,需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更新使其满足现代的使用需求。由于历史文化遗存的特殊性,可实施操作的空间有限,选择城市触媒理论作为其更新方式,不仅是对核心区进行有效保护,同时也是激发当地空间活力的重要方式。

1.4 城市触媒理论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适用性分析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地区传统风貌的展示地,包含着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但由于时代的变化,街区的生活条件质量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街区的发展逐步落后,而城市触媒理论的特征主要以引入新元素来带动原有元素,以点、线、面的方式进行合理的、可控的更新发展,历史文化街区既可以保留原有的历史文化元素,也可以适度的更新发展,与周边地区紧密联系。城市触媒的两大要素是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我们在此基础上运用都市媒介要素来进行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必须要对其现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既要了解保护建筑、文物等物质性因素,也需了解当地深层的文化内涵、文化特色等非物质性元素,对这两者元素进行重塑激发活力,形成当地独有的主题定位,在凸显街区特色和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能够与时俱进、提升环境品质,形成现代人所适应的空间环境[4]。

2 “城市触媒”理论下凤翔村实地规划设计研究

建立城市触媒框架,首先要做好先期的触媒准备,通过对本地街区的实际调查,深入了解其自身的历史内涵与缺陷,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决定触媒运作的基本前提;第二部分是根据触媒元素的前期准备,选择具有活力的触媒元素及载体;第三部分,采用相应的设计策略,对触媒元素进行改造与活化,以点为面,带动社区的活力发展;第四个部分是要引导和控制触媒的发展方向,以实现良性的循环(见图3)。

2.1 镇区概况

凤羽镇位于洱源县的西南方向,距离县城18 km,是一片山清水秀、群山环绕的小镇,全乡占地209 km2,海拔2 100 m~3 910 m,由山、园、河、村庄、田地组成自然和谐的布局。洱源县属北亚热带高原气候类型,干湿季节分明,光照充足,“四序恒温”,温暖宜人,境内立体气候和区域性小气候特征明显。多年平均降水732 mm;洱源坝区(温凉层)年平均气温13.9 ℃。凤羽镇下辖9个村委会:凤翔、源胜、上寺、白米、江登、凤河、起凤、庄上、振兴;全村共有43个自然村、121个村组。截止到2018年底,全村共有9 970户,34 786人。长年居住着10个少数民族,其中白族人口达98%,是大理州白族人口最多的一个乡镇。

2.2 触媒载体选取与定位

2.2.1 物质性触媒元素

凤羽古镇历史悠久,有许多留存下来的白族传统民居,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有些古建筑在结构以及装饰上有着极大的民俗特点,例如白族建筑中的照壁、纹样雕刻等,但也有部分古建筑为名人故居,或是发生过历史性变化的事件,这些都为建筑本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意义。建筑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历史记忆,在对此类建筑进行更新改造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它所蕴含的历史价值(见表1)。

表1 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1)普通建筑。住宅功能是村庄最基础的功能类型,以居住功能为主要结构的建筑群是村庄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镇区居民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居住建筑构成凤翔村社会网络的基本单元,这种结构相对简单,功能单一,相对于旧式建筑具有更新的特征,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住户的归属感。

2)宗教建筑。凤羽是白族的聚集地,也是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交汇点上的重要驿站。从古至今留下了许多具有宗教特色的建筑群落,例如:灵鹫寺、积庆寺、鹤林寺、凤羽三教宫、凤羽文庙(后改为凤翔书院)、凤羽武庙、起凤武庙等。其次,凤羽镇中古塔种类繁多,包括镇蝗塔、镇水塔、镇风塔、留佛寺塔等,是以石料砌成,外加粉刷而形成独特的造型,与汉族的多层塔、砖木结构的多层塔相比,更具历史和研究价值。

3)小镇景观。镇区景观主要由节点小品、地文景观、生物景观等所组成,是物质性触媒的代表要素,不仅见证了当地的历史变迁,还具有独特的地域特性。景观大多以植物、建筑小品、水体以及文化特色为主,是游客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物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当地的地域风貌和特点,是具有地域性的物质元素。

4)交通路网。在核心保护区内,吉祥路及大官路作为凤羽古镇的主要道路,中和路、太和路、石冲路等道路是凤羽古镇的次要道路,这些宝贵的物质都是凤翔村极具历史文化的展现。通过改善路网结构,不仅使村落的规划合理,提高小镇居民出行的便捷性,同时也可以连接重要的景观节点,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5)公共空间。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典型的线触媒元素,是更新策略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分割空间的重要方式之一。街区内由于建筑的排布方式不同,距离尺度较小,形成以步行为主的交通空间,不仅承载着居住功能,也分布着一些商业、特色建筑及休憩空间等,以连接的形式将所有空间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沿街的元素进行更新利用,可以更好的展现出街区的文化特色和丰富使用功能,这些多元化的街区功能结合地域特色可以给游客带来良好的空间体验感。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节点空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点,它是一个观察者可以由此进入的点,也是人们旅行的中心。”[5]在传统村落中,由于景观设施不完善,对于节点空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街巷的交汇点空间较大,一般会将广场等节点设置在此。凤翔村的节点空间多分布在两条道路的交汇处,较为突出的公共区域共有五处,小广场、古井、中和照壁都分布在茶马古道或是历史文化建筑的附近,处于村落形象展示的重要节点,在更新过程中也可以更好地突出凤翔村的文化形象、丰富居民日常活动需求。老年活动中心以及太和村村委会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依据居民需求所衍生出来的公共空间,使用频率较高,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居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在选择此类空间作为触媒元素时,应注重表现当地居民情感的内在含义。

2.2.2 非物质性触媒元素

非物质形态的触媒主要包括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街区历史文化等,更多是展示村落的社会风貌、生活方式、精神内涵等方面的内容。非物质性的元素大多依托于物质形态的实体中,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村落独有的历史文化。通过选择村落核心的精神内容,并对其进行形式上的更新,可以更好地展现古镇的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地域文化的延续与传承(见表2)。

1)村落历史沿革。凤羽最早始于南诏时期,以设立凤羽县为代表,历经六个时期至新中国时改设为凤羽乡,并隶属于洱源县[6]。凤羽古镇的历史沿革赋予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凤翔村大多以白族为主,每家每户的照壁上都写有家训来彰显居住者的文化地位,同时也作为家庭精神传承的一种方式。

表2 非物质形态触媒分类

2)民风民俗。由于历史上凤羽的民族来自不同地区,导致各村之间的风俗文化各有千秋。其中凤翔村“春王正月”的风俗相传是由湖北带来的,必须依托村落而存在。春常被称为一岁之首,正月生子寓意犯了春王正月,必须玩一次闹春王正月,大约二百人,分饰不同角色,最后宣读“圣旨”指明正月生子无罪,护送其回家,演出到此结束。凤羽独有的民俗文化还有田家乐、火把节、吹吹腔、霸王鞭等,曲艺民俗都极具白族特色,也是白族人民根深蒂固的民风民俗。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挖掘文化背后的内容,结合大众所能接受的形式将其展现出来,提取相应的图文进行简洁概况的表达,使文化精神依托于物质形式继续传承。

3)传统手工艺。凤羽是一个文化内涵深厚的镇区,传统的手工艺更是独具特色,突出代表以非遗手工“棒王鞭”为主。书画、雕刻、纺织等,都是凤羽古镇普遍的文化现象,照壁上的绘画题字、窗格的雕刻纹理、民族服饰的纺织纹样都已经深入凤羽人民的日常生活。对凤翔村的实地调研和问卷分析可以看出,凤羽古镇是一个极具文化特色的镇区,淳朴的村民将中国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忠孝”作为他们的追求与信仰,同时也保留着中国农耕文化传承下来的手工艺与民风民俗,并奠定了凤翔村整体的文化基调。

2.3 触媒载体塑造与激活

功能的优化与完善如下:

1)建筑空间的修复与完善。凤翔村核心区域的古建筑群落有许多明清、民国时期的具有文化价值的古迹遗存,以及现代改造修缮过的白族民居,不同类型的建筑形式采取不同的改善方法,将建筑依据历史价值或损坏程度进行分类,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进行功能的优化与完善(见表3)。

表3 建筑分类保护措施

在不改变原有街道建筑肌理的基础上,采用小范围、局部的更新方式对不同建筑进行修复完善,保证街区的整体性,提高人居生活质量(见图4)。

2)街道立面改造。道路街巷是镇区构成的重要结构,凤翔村的历史古街巷主要有四条:官路古驿道、中和古道、太和古道、元氏古道。凤翔村的街巷空间主体由一条南北走向的主道路与东西走向的街巷组成街巷骨架,再由曲折的巷道串联而成的整体街巷空间形态,其街巷空间保存着完整的古村落肌理,具有浓厚的原真性。

因此对街巷进行改造时,更多的要注重保存现状存在的独特空间肌理,通过对街巷空间结构、节点、尺度的把握,实现对凤翔村街道肌理的延续。在此基础上,增强其道路的通达性、便于居民的日常生活,提升环境质量。在街巷内部空间可以设立多个小型公共活动区域,提供街道内居民日常休憩交流的场所,对邻里交往有着积极作用。

3)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景观区域。依据对凤翔村的实地调研,镇区的建筑布局十分紧凑,整体缺乏微小型的公共空间,邻里之间缺乏互动性的场所。将公共空间作为触媒元素对其进行重塑设计,以此来带动街区的环境提升,增加邻里互动性和居民归属感,促进人文与空间的融合。镇区内资源分布较为分散,区域之间缺乏积极的文化联系,依据镇区的资源分布特色,打造“一个核心,两个节点”的景观节点空间,加强核心区对于周边地区的影响,形成紧密联系,扩大发展范围(见图5)。

2.4 后续引导与控制

通过前期的触媒准备直到后期触媒因子的重塑与激活,一系列的链式反应激发街区活力,但并不意味着触媒反应的结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性的过程,我们需要对触媒反应进行后续的引导,使其可以有序的进行更新,不断带动街区发展,产生绿色循环。对于触媒效应的引导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4.1 时序引导

依据凤翔村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条件,触媒策略分为两个部分引导进行。第一个阶段是前期的催化剂,主要以改造街区的实体空间、街道规模、建筑质量、增加公共空间等为主,改善社区的整体生活环境,增强街区的活力。第二阶段为对街道文化内涵的传承,第一阶段对街道的更新和文化内涵的植入为第二阶段提供内生动力。文化节点空间的联系性增强使街道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文化展示区,渐进式的向外扩展,最后形成自身特色的发展方式。

2.4.2 政策引导

触媒策略的实施随机因素较多,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对其进行引导与控制。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参与者,政府在实践中应该采取相关的政策,以达到促进街区发展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及时地与居民沟通,了解居民的诉求,鼓励居民参与到街区的发展中,共同带动街区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依据当地现状制定相应的监管制度,保证开发规范,防止采用不合理的更新策略,引导触媒策略良性发展。

2.4.3 事件引导

触媒策略还可以通过事件进行引导,例如:举办具有白族特色的民俗表演,吸引外来游客观赏,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激发街区的活力,促进街区功能的复兴和竞争力的提升;还可以结合网络自媒体的发展,做出针对凤翔村的推广宣传,吸引企业进行投资和人才引进。通过媒体的传播,既可以提升街区的知名度,也可以监督街区的发展,从而扩大街区的市场影响力。

3 结论

文章以大理市洱源县凤翔村的核心区域为例,利用镇区原有触媒因子加以引入新的元素带动镇区活力更新。作为镇区的核心建筑区,通过物质触媒、文化触媒两个层面,整体分为三个阶段激发和引导周边地块的后续开发与建设。由于触媒理论为渐进式更新,其开发难度较弱,能够更好地保护原有地域风貌,在后续建设中,也会自发形成良性循环,提升经济发展及人居环境。

综上所述,通过运用“城市触媒”理论实现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物质空间更新、功能适应性调整、文化传承和活力提升等方面的再创造,并在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提升和城市触媒理论的背景下使之适用于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保护与更新。

猜你喜欢
触媒凤翔街巷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边走边唱
宋金时期陕西凤翔府榷场位置略考
定西市安定区凤翔幼儿园
凤翔探索“提醒制”
村“两委”换届“十严禁”
雨中的街巷
低汞触媒替代高汞触媒运行实践及分析
电石法聚氯乙烯中低汞触媒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