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强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广东 深圳 518055)
新时期,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互动点播电视开始出现,电视摄影技术手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画面切换是电视摄影技术的一种,在电视节目画面制作中处于主导地位。通过恰当地切换电视摄影画面,可以确保电视摄影主题内容的顺畅表达。因此,探究电视摄影画面的切换技巧,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了解电视摄影画面组成,是电视摄影中画面切换的前提。电视摄影画面即电视屏幕中展现的连续清晰图像。电视屏幕中展现的连续清晰图像由摄影场频、人眼视觉器官特性、电视扫描同步几个部分组成。其中,摄影场频为每秒25 帧的画面,人眼视觉器官特性特指人眼的分辨能力,包括反差对比度、物像在视网膜上位置、物像色彩鲜明度、视觉惰性、视觉疲劳、闪烁感觉以及物像运动速度等;电视扫描同步则是将景物各像素光学信号转变为顺序传送电信号,进而将电信号顺序转换为光学图像的分解-复合过程[1]。扫描同步本质上是发射端、接收端的扫描点、扫描时刻相同,一般一幅完整电视屏幕图像所需的扫描时间为0.04 s。
电视摄影中的画面最小语言单位为镜头。镜头与镜头之间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以中央电视台栏目《开讲啦》中的镜头为例,特写画面包括质地、颜色、薄厚、大小均存在差异的多种物体,但无法展现场合、地点,镜头处于中断状态;全景画面包括若干个个体,但仅限于现场概貌、氛围,无法帮助观看者获得完整视觉印象;中景画面包括现场电视采访报道,可以展示地区等因素。因电视摄影镜头处于运动状态,画面结构也是在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常见的运动与画面结合手法为推镜头、拉镜头、摇镜头,其中推镜头是将摄影机器镜头推向被拍摄物体,促使画面对象由远景变为全景再变为中景、近景,表现为画面主体由远处转变为近处,或者由整体转变为局部,可以展现被拍摄物体细节特征;拉镜头则是利用摄像机器“TW”键将镜头远离被拍摄物体,促使画面对象由近景变为中景再变为全景、远景,表现为画面主体由近处转变为远处,或者由局部转变为整体,可以展现被拍摄物体的全貌;摇镜头特指在电视摄影时根据画面表现需求,从左侧向右侧、从上侧向下侧均匀规则或不规则摇动镜头,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电视摄影画面的流畅切换,可以直接表达画面主题内容,满足电视摄影内容呈现的真实性、形象化、准确性、具体化要求,给观看者良好的观看感受。在吸引观看者注意力的基础上,促使电视摄影质量达到较高的水平。
合理应用电视摄影画面切换技巧,可以促使画面展现与观众视觉节奏相一致,缓解观众的视觉疲劳感,满足观众观看电视节目的需求,切实将电视摄像场景与观众需求有机结合,提高电视节目的受众基数。
切换电视摄影画面时,需要遵循连续性原则。若为单一画面,可以按次序连接若干镜头,获得兼具表现力与观看价值的新闻;若为复合画面,则需要利用特写拉全景、中景推近景、近景拉全景手法,完整、连续地展现画面内容。
切换电视摄影画面时,需要遵循呼应性原则。例如在切换领导视察工厂、双方会谈、报告会议等画面时,应在拍摄播报者姿态、神态、动作的基础上,连接对应的播报对象,并在视线方面进行错位,以使画面首尾呼应[2]。
电视摄影画面的切换需要遵循对位性原则,即轴线对位。特别是在切换合影画面时,应避免正面拍摄,而应沿着对角轴线侧方位拍摄,有效发掘电视摄影机的推拉功能,获得清晰度较高的画面。
聚焦观众需求,是电视摄影画面切换技巧应用的主导思想,需要导播以满足观众电视观看需求为出发点,深度挖掘观众对于电视内容画面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画面切换分析。了解观众需求后,导播可以精准安排画面切换方案,执行画面切换策略,使电视画面切换效果与观众需求一致[3]。在安排电视摄影画面切换方案时,导播应根据电视内容区别进行场景的差异化布置,减少电视画面呈现不协调问题。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以下简称“姐姐”)的电视摄影画面切换为例,导播可以从年龄、性别、所在地区、职业、学历等方面进行受众画像。基于观众需求,导播在电视摄影画面切换时需要同时呈现选秀养成过程、“姐姐”个人风险以及粉丝、“姐姐”之间的关系,把控节奏,调动受众参与积极性,促使节目可观性提升。因选秀类节目的舞台表现元素多样,人数众多,导播应借助多机位摄影方式,引导受众从多视角关注节目。在多机位摄影模式下,不同镜头语言对节目所呈现意义的影响较大,需要从节目开场、节目表现过程、节目结束三个板块着手,进行镜头语言的合理应用。一般在节目开场时可以运用远景展现整个舞台,或者利用近景展现主持人姿态,配合左右、上下移动镜头手法,营造良好的动态观点;在节目表现过程中,将远景或近景切换为聚焦镜头,展现选手画面以及下方观众表现;在节目结束时,借助推镜头手法,将近景推到全景,展现主持人、选手姿态。
电视摄影艺术是由若干镜头组合而成,增强画面对比感是电视摄影画面切换的重中之重,强调借助鲜明的画面对比呈现差异化电视内容,丰富电视摄影画面视觉观感,改良画面切换效果。画面切换与建筑学中的蒙太奇手法类似,即通过合理组接镜头传递情感、表达意念[4]。常见的蒙太奇式画面切换技巧为前进式、后退式、循环式。前进式特指先远景切换为全景,再前景切换为中景,最后中景切换为近景、特写;后退式则是由近景切换为中景,再由中景切换为全景,最后由全景切换为远景;循环式画面切换主要是利用跳跃式镜头组合,先由特写切换为全景,再由全景切换为特写,两种切换方法反复交替出现,激活观者视觉感官。画面对比增强技巧常用于艺术性、渲染性画面,目的是实现若干电视摄影画面的自然过渡、无缝衔接,最终在若干镜头画面对比过程中增强电视内容表现感[5]。
在画面对比增强技巧实际应用过程中,多以呈现系列存在差异或完全背离的电视摄影画面为重点,营造强对比感环境,促使观众更加深刻地了解电视摄影画面蕴含的精神。如在体育赛事转播画面切换时,导播需要根据比赛场馆的实际布局设置若干个摄像机机位(主机位、全景镜头机位、双方运动员拍摄机位、两侧端线与中线正中央位置机位等),结合比赛精彩场面的持续变化进行画面切换,同时反映赛事中团体配合默契度、单兵攻防精彩程度。从画面布局来看,比赛进程应设置在次重要位置,避免占据空间过大,而整个比赛过程、精彩细节则处于重要位置,应以细小清晰字体组成字幕形式设置在画面一端。
健全后期制作体系,是最终改善电视摄影画面切换效果的手段,需要在对比制作内容画面的基础上,结合电视内容主题展示目标,综合应用剪辑、编辑、排版、组合手法,构建完整的电视摄影体系。电视后期制作从某种程度上可视为节目的二次创作,特别是对于电视文艺节目,电视摄影工作者需要在呈现精彩现场表演的同时,展现动人的节目主题以及正能量的节目精神、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增强每一名受众对节目的期待感。
在后期制作体系的完善、构建过程中,因电视摄影画面格式相对固定,导播应以大屏幕制作与表演主题内容有机统一为前提,结合文艺表演主题,收集足量AVI 格式、FLV 格式的素材。素材收集后,同时启动单机、非线编,一对一将素材上传至非线编辑机上,并将视频文件转换为MPG 正常播出格式[6]。转换视频文件格式后,按照电视屏幕四边将屏幕划分为不等的上、中、下三段。中段为视觉中心位置,可用于寻找每一个文艺表演的聚焦点。进而利用抽象或直观动态画面进行视频的生动表达,发挥主题烘托作用。在这个基础上,根据观众对文艺节目收视注意特点,综合考虑画面色彩、构图、景别以及上下镜头匹配、声音与画面统一、表演者口型与动作连贯需求,进行富有节奏感画面的营造。如在剪辑《朗读者》第三季“人生三十年”时,对于跳动画面,导播需要将跳帧剪除,切换为热情观众镜头,镜头切换前后借助淡入淡出技巧衔接,打造干净利落的画面[7]。淡入淡出技巧主要借助视频后期软件EDIUS7_LOADER,导入同一个场景内的2 段视频素材,其中一个素材为空场景,另外一个为带物体场景。将带有物体的视频设置在上层视频轨道,打开视频布局,之后从右侧参数栏寻找源素材裁剪参数,裁剪需消失的视频元素。视频元素裁剪完毕后,开启上层视频素材透明度关键帧与轨道左侧倒三角标识,鼠标点击需添加的若干关键帧,完成关键点位置调整下拉,进行透明度的调整。根据关键点间隔距离的变化,透明度变化的持续时间也有一些区别,最终实现电视摄影场景内局部画面的淡入淡出。
此外,为达到抒情与画面唯美兼具的艺术要求,导播可以借助贴镜头的编辑方法,淡入一个物体促使其逐渐逼近观众,画面主人公的面部特写从相应物体后淡出。同时借助三维特技,使静态图片编辑转变为动态视频,为电视摄影画面融入鲜活生命力,深化主题,升华意义。三维特技特指三维虚拟技术,强调将虚拟设计与观者主视觉进行有机结合,增强直播空间感,促使观者产生身临其境的质感,在烘托电视摄像画面可观性的同时,满足观众参与需求。
合理应用电视摄影技术中的画面切换技巧,不仅可以直观表现主题内容,而且可以改善电视画面,满足受众观看需求。因此,导播应遵循连续性、呼应性、对位性原则,聚焦观众需求,增强画面对比感,并健全后期制作体系,确保整个电视摄影画面形成完整的体系,为观众提供良好的观看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