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 青
古罗马谚语说:“穿过逆境,抵达繁星。”我很喜欢这句话。当然,如果我在年少的时候遇到它,未必会在意它,因为没有经历一定的生活或思想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对它的理解往往都是浅层次的,与它的本质意思相距甚远。它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克服一些困难,才能拥有自己梦寐以求的美好,才能抵达自己朝思暮想的彼岸。
谈到困难与梦想这个话题时,我常对学生讲我自己的例子。我从十三四岁时就痴迷读书和写作,中间经过了近二十年的练笔,遭遇过上百次的退稿,终于在我三十多岁时,我的文字才变成铅字,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哲学上讲,量变引起质变。当然,那个量必须达到一定程度,前方的质变才能与你握手相见。我之所以经过了那么漫长的一个过程,是因为我写作的量需要继续增加。如果当初因为一时看不到希望就放弃,那么我写作的量就不能像一把钥匙一样打开那扇质变的大门。还好,我没有放弃,一直在努力积累写作的量,所以最后我打开了那扇门,看到一颗颗繁星闪烁在天际——它们给我带来了无限光明与希望。
也许,这就是拥有种种美好的代价——你不付出足够的劳动,美好就不会轻易地跟你拥抱。而且,人有一种劣根性,随随便便得到的东西,哪怕美好,往往得不到人们十足的珍惜。这些情况,仿佛都被前方的美好考虑到了,所以它们就采取了这样的做法:我们付出不够或忍耐不够,它们就坚决不露面。因此,面对种种逆境,付出就成了我们的必经之路。而事实早已告诉我们:逆境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些“省略”它的人,也“省略”了他们该有的美好。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跟我们的能力差不多,可是,他们却过着困难的生活,狼狈度日,而造成如此情形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不想去克服遇到的困难,成为困难的俘虏,最后沦落到逆境的泥潭里,目标离他们十万八千里。他们在现实的逆境中将生命涂上绝望的泥巴。
这样的人,遇到的困难看似是来自外界的,其实不然,他们的困难往往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成了自己的障碍。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人:别人一句无意的话,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他们会想,我哪里得罪他们了,他们才这样讽刺、挖苦我?因此把自己搞得闷闷不乐。这样的情绪,就像一颗颗炸弹一样,炸碎了他自己美好的心境,而一个人失去了美好的心境,灰色的情绪将成为他生命的主色调。美国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曾提出一个理论叫“情绪劳动”,它告诉我们,那些坏的情绪就像劳动一样耗费我们的精力、体力乃至智力。而这样的情绪就构成了我们的逆境,进而跌落其中,不能自拔。我们常常这样作茧自缚。
在我的世界里,我坚信用自己的品格去交换想要的美好,即使换不来,也会离美好越来越近。而那些品格就成为一个个展台,来展现我的那些像一幅幅画一样的美好:坚强、勇敢、耐心、坚忍等。我常想,如果没有这样的展台,我的美好可能无处寄托。因此,感谢过去和未来的逆境,没有它们,我的生命不会这样富有内涵;没有它们,我哪能看到满天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