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卓卓,郑志伟,豆静静
(天津农学院 水利工程学院,天津 300392)
地面灌溉是目前最普遍采用的灌溉技术之一,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等优点[1-2]。但与喷灌、滴灌等精准节水灌溉技术相比,地面灌溉技术存在灌溉水利用率低、灌水时间长、易形成深层渗漏、造成地面冲刷、破坏土壤结构等问题[3]。因此探索灌溉水利用率高、灌水时间短的地面灌溉技术尤为必要。
畦灌是我国北方地区普遍应用的地面灌溉技术[4-6]。王明辉等[7]设计不同畦灌的畦长、畦宽、单宽流量及田面坡度等参数组合进行灌水试验,得到了灌水质量评价指标较高的灌水参数和畦田规格参数组合;张立志等[8]利用WinSRFR4.1模型模拟不同规格畦田的灌水过程,研究不同灌水技术参数组合对灌水质量的影响,得到了适合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的畦长、畦宽、坡度和单宽流量的灌溉方案;雷国庆等[9]以灌水效率与灌水均匀度之和为目标函数,建立了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的实用优化模型,提高了灌水质量。
灌水技术参数变化对灌水质量的影响较为复杂,并在实际灌水过程中,受地形限制等因素的影响[10-15],有必要进行逆坡灌水。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在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镇西吕村,设置畦首畦尾两泵同时灌水,在缩短一半灌水时长的同时,结合WinSRFR5.1模型[16-17]模拟地面灌水,分析评价灌水质量评价指标[18-19],优化试验区灌水技术参数。
试验区位于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镇西吕村,畦田坡度为0.001 0,由南向北灌水。
WinSRFR5.1模型是以零惯量水流运动模型为基础,结合考斯加可夫入渗模型进行灌水技术参数优化和灌溉分析评价。
1.2.1 零惯量水流运动模型
零惯量水流运动模型是在非守恒型全水动力学模型基础上[20-21],忽略了其模型的惯性项(即加速度项)[10]得出,该模型可以合理确定畦田规格和畦灌技术参数[22],计算时间快,精度高,因此广泛用于研究畦灌水流运动。其基本方程为:
式中,A为地面水流断面面积,m2;q为地面水流的单宽流量,L/(s·m);Z为土壤入渗量,mm;t为时间,min;x为距离,m;y为田面水深,m;S0为田面纵坡度;Sf为阻力坡度。
1.2.2 考斯加可夫入渗模型
考斯加可夫入渗模型[18]公式为:
式中,Z为t时间内累计入渗量,mm;K为入渗系数,第一个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入渗率;t为入渗时间,min;α为入渗指数。
选取本地区常见规格田块作为研究对象,试验田种植冬小麦,畦长160 m,畦宽7.5 m,测定灌前土壤含水率、地面坡度等参数,再利用WinSRFR5.1模型模拟地面灌水试验。田间试验于2018年3月30日进行,在北、南双侧同时开泵进行灌水试验(以下简称顺坡侧灌水和逆坡侧灌水)。以顺坡侧灌水为正方向,水流汇合点在85 m处,观测并记录关口时间、灌水量、单宽流量、灌水时间,并测量灌前灌后土壤含水率。
使用WinSRFR5.1模型的灌溉系统设计功能,将试验田以双侧水流汇合处为界划分为两块畦田进行模拟,对畦田规格和灌水技术参数进行优化,得到以畦长与畦宽为变量的灌溉性能等值线图。将逆坡侧灌水坡度近似设为0.000 1,使得灌溉水流形成均匀流进行模拟。
选用灌水效率(PAE)和灌水均匀度(DU),作为灌水质量评价指标[23-24]。
灌水效率(PAE)是指土壤根系活动层要求的储水量Wz与实际灌水总量Wapp之比,即灌溉水被植物利用的百分数,见公式(4)。
灌水均匀度(DU)是指灌水范围内田间土壤湿润的均匀程度,见公式(5)。
为确保WinSRFR5.1模型模拟的入渗参数更加准确,需对模拟及田间实测水流推进及消退数据进行拟合度检验,并通过反复模拟以减小模拟与实测结果的差异。模拟过程中采用均方根误差Re来评价模型的模拟效果,均方根误差方程见公式(6)。
式中,tTi为水流推进或消退到第i点(共n个点)所用时间的实测值,min;tSi为对应水流推进或消退到第i点所用时间的模拟值,min。
利用水流推进与消退数据推求畦块双侧灌水土壤入渗参数(入渗参数K和入渗指数α)[6]。表1为推求出的畦块双侧灌水土壤入渗参数与田间基本数据。
表1 土壤入渗参数、田面糙率及田间基本数据
由图1可知,畦块双侧灌水水流推进、消退的实测曲线与模拟曲线的吻合程度均很高,顺坡侧灌水水流推进、消退数据实测值与模拟值均方根误差Re分别为0.09和0.07,逆坡侧灌水水流推进、消退数据实测值与模拟值均方根误差Re分别为0.05和0.08。说明该模型适用于畦块双侧灌水[10],用此方法计算得到的入渗参数K和入渗指数α合理。
图1 畦块双侧灌水水流推进与消退的实测曲线与模拟曲线
进一步对基于 WinSRFR5.1模型优化模拟获得的土壤入渗参数值(即模拟值)的准确性进行验证,通过计算相对误差对模拟值及根据公式(3)计算获得的土壤入渗参数值(即计算值)进行检验。由表2可知,入渗系数K和入渗指数α计算值与模拟值相对误差最大值分别为 3.23%和3.64%,由此说明,根据WinSRFR5.1模型所优化的土壤入渗参数值准确可靠。
表2 土壤入渗参数计算值与模拟值相对误差
图2为WinSRFR5.1灌溉系统设计模块输出的顺坡侧灌水畦长、畦宽与PAE和DU等值线图。
图2 顺坡侧灌水灌水效率和灌水均匀度重合等值线图
由图2可知,PAE与DU具有较高的吻合度。当畦长在一定范围内,单宽流量一定时,随着畦宽的增大,PAE和DU先增大后减小;畦宽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畦长的增大,PAE和DU均逐渐减小。当畦长小于24 m时,PAE和DU受畦宽变化的影响不大。当畦长在24~54 m时,随着畦宽的增大,PAE和DU先增大后减小,并在畦宽为2.4~10 m时达到峰值。当畦长大于54 m时,随着畦长增大,满足PAE和DU达到80%以上的畦宽逐渐减小,且最大畦宽为6 m。
图3为WinSRFR5.1灌溉系统设计模块输出的逆坡侧灌水畦长、畦宽与PAE和DU重合等值线图。
由图3可知,单宽流量一定时,畦长不变,随着畦宽的增大,PAE和DU均逐渐减小;畦宽不变,随着畦长的增大,PAE和DU逐渐减小[15]。当畦长小于27 m时,PAE和DU受畦宽变化的影响不大;当畦长大于27 m时,畦宽与畦长呈反比例关系,当PAE和DU达到80%以上时,畦宽随畦长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图3 逆坡侧灌水灌水效率和灌水均匀度重合等值线图
由图2、图3对比可知,选取图2中PAE和DU均达到95%的部分,且畦宽为2.0~11.5 m时,PAE和DU在90%以上的顺坡侧灌水畦长范围为32~100 m,逆坡侧灌水畦长范围为17~65 m。
(1)畦块双侧灌水水流推进、消退过程的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合度较高,顺坡侧灌水水流推进、消退数据实测值和模拟值均方根误差Re分别为0.09、0.07,逆坡侧灌水水流推进、消退数据实测值与模拟值均方根误差Re分别为0.05、0.08。入渗系数K和入渗指数α计算值与模拟值相对误差最大值分别为3.23%和3.64%,即基于WinSRFR5.1模型优化得到的土壤入渗参数值准确性较高。
(2)根据模拟可得,顺坡侧灌水时,当畦长小于24 m时,PAE和DU受畦宽变化的影响不大;当畦长在24~54 m,畦宽为2.4~10.0 m时,PAE和DU达到95%;当畦长大于54 m时,PAE和DU达到80%的最大畦宽为6 m。逆坡侧灌水时,畦长小于27 m时,PAE和DU受畦宽增大的影响不大;当畦长大于27 m时,畦宽与畦长呈反比例关系,满足PAE和DU均大于80%的畦宽随畦长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3)在提高灌水质量的前提下,结合天津市武清区畦田现状,得到适合畦块双侧灌水畦田的畦长、畦宽范围,即:畦宽为2.0~11.5 m,畦长为49~165 m时,PAE和DU均达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