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在减少CT 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中的应用

2023-01-16 04:29:10
医学信息 2022年22期
关键词:外渗造影剂针对性

俞 雯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门诊放射影像科,江苏 南京 211100)

CT 增强扫描是通过患者静脉给予水溶性造影剂,再进行CT 扫描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相比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 增强扫描可增大病变组织与邻近正常组织之间的密度差,使得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差异在CT 图像中更明显,可有效提高疾病的诊断率[1-4]。但CT 增强扫描需注射造影剂,注射造影剂过程中若受造影剂注射方式或患者自身血管因素等影响,往往可导致造影剂渗漏,引发患者一系列不良反应,而辅以有效护理方式可改善这一现状[5,6]。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针对性护理在减少CT 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9 年1 月-2021 年9 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行CT 增强扫描前实施针对性护理的患者52 例设为观察组,抽选行CT 增强扫描前实施常规护理的患者52 例设为对照组。纳入标准:均为行CT 增强扫描患者。排除标准:不适合做CT 扫描者;对造影剂过敏者;有精神、认知或视听障碍者;有消化道或皮肤疾病者。观察组中男28例,女24 例;年龄18~72 岁,平均年龄(48.49±6.70)岁。对照组中男30 例,女22 例;年龄20~75 岁,平均年龄(48.60±6.75)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例行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常规评估患者血管走行后注入80 ml 60%泛影葡胺造影剂,采用一次性注入法,全量大约1.5 min注射完毕,注射完毕后立即行CT 扫描。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①注入造影剂前详细评估患者血管形态,对于脂肪层过厚、血管外现不明显或血管过细的患者,本着个性化原则,积极寻找其他合适静脉通路注入造影剂;②身体基础情况差或老年患者,注入造影剂前先注入10 ml 生理盐水进行试验,观察是否出现血管渗漏等情况,若有应及时选择其他静脉入路,若无再行造影剂注射;③注射造影剂后令患者置于留观区20 min,无感任何不适后行CT 增强扫描;④扫描前充分告知患者行CT 增强扫描的原因、注射造影剂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持续时间,耐心解答患者疑虑,若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安抚患者情绪。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干预后造影剂外渗率;②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恶性、呕吐、红肿、瘙痒;③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HAMA、HAMD)评分[7]:HAMA 评分分为5 个等级,总分0~7 分视为无焦虑;7~14 分视为可能有焦虑;14~21 分视为肯定有焦虑;21~29 分视为肯定有明显焦虑;29 分以上视为严重焦虑,评分越高表明焦虑越严重;HAMD评分大于35 分视为严重抑郁;大于20 分视为轻、中度抑郁;小于8 分视为没有抑郁;④比较两组干预后护理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对两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总分100 分,其中90 分以上为满意,60~90 分为基本满意,60 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度=(基本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后造影剂外渗率比较 观察组造影剂外渗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后造影剂外渗率比较[n(%)]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干预前后HAMA、HAMD 评分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HAMA、HAMD 评分低于同组干预前、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HAMA、HAMD 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干预前后HAMA、HAMD 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CT 增强扫描是继普通CT 后又一先进的影像学诊断技术,通过注射对比剂入血管,使得病变部位发生异常的强化作用,与正常的组织区域区分开来,从而发现CT 平扫无法发现的病灶,主要用于鉴别肿瘤、血管性病变[8-10]。该方法有利于临床及早发现病变,及早地制定治疗策略,可改善患者预后,同时降低患者医疗费用,但造影剂渗漏的病例时有发生,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研究表明[11,12],护理方式的改善有望减少造影剂渗漏几率。

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造影剂外渗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HAMA、HAMD 评分低于同组干预前、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针对性护理可减少CT 增强扫描造影剂的外渗,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分析其原因,注射造影剂过程中为提高造影效果,须用高压注射器快速注入,使造影剂浓度在短时间内迅速达到峰值,短期内血管压力的迅速升高易造成造影剂外渗;此外,体型肥胖患者脂肪层过厚,血管埋藏过深,易导致护士行针穿刺不当,造成造成造影剂外渗;老年或有长期输液史患者血管缺乏弹性,血管壁结构脆弱,也易造成造影剂外渗,给患者造成极大的身心负担[13-15]。针对性护理措施强调在患者注入造影剂前对其血管情况进行充分评估,对于脂肪层过厚、血管外现不明显或血管过细的患者,积极寻找其他静脉通路,个性化地选择适宜的静脉入路注射造影剂;对于身体基础情况差或老年患者先注入生理盐水试行,可有效减少患者因血管形态、走行、质地的个体差异而造成造影剂外渗的几率,极大地避免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16,17]。此外,针对性护理措施还强调须对患者实施注射前健康宣教与心理疏导,可降低患者因不清楚注射造影剂会产生何种不良反应而产生的恐惧、焦虑情绪,同时有利于患者能够更主动地配合护士进行造影剂注射,减少注射操作失误而造成的造影剂渗漏。另外,在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给予情绪安抚,可增强患者心理安全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18-20]。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可减少CT 增强扫描造影剂的外渗,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外渗造影剂针对性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马蹄肾自发性肾盂破裂伴尿外渗1例报告
山东医药(2015年15期)2016-01-12 00:40:03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