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蓝胜峰,赵辉婷,程王生,吴 民,曹 杰,杨 帆
(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科,江西 景德镇 333000)
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其致死率也在逐年升高[1]。研究显示[2],心血管疾病病因复杂,除生活方式外,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的长时间作用也会造成不良结局的出现。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心肌梗死、心肌病、炎症反应或者其他原因所导致的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3,4]。心力衰竭患者由于病情迁延不愈,多存在焦虑、抑郁情绪,不良情绪的长期存在会影响临床治疗效果[5]。双心护理模式以人为本,结合患者疾病本身病理性症状和疾病所产生的各项心理障碍进行干预,可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对患者临床疗效、效果均具有重要的意义[6]。但目前关于双心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还存在争议[7]。为此,本研究结合2020 年5 月-2021 年6 月我院诊治的74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观察双心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5 月-2021 年6 月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在我院诊治的74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17 例;年龄54~76 岁,平均年龄(63.24±3.10)岁。观察组男19例,女18 例;年龄56~78 岁,平均年龄(64.01±2.98)岁。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诊断标准[8];②均可进行正常交流、沟通。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心脑血管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依从性较差,不能配合护理干预者;④随访资料不完善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①遵医嘱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9];②按时监督患者服药,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报告医生;③对于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患者,做好安抚和开导。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双心护理干预:①心理干预:由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双心护理相关知识,然后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评估,然后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在评估过程中,必须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并及时、主动和患者沟通,使患者认识慢性心力衰竭的疾病变化与情绪反应之间的关联,并给予针对性的疏导,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每天定时进行30 min 的心理干预,主要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患者的担忧、顾虑,在给予积极疏导的同时,加强患者对良好心态对疾病影响的认识,从而可以主动调整情绪,克服抑郁障碍,促进疾病的治疗;②放松训练:在安静、舒适、整洁的病房环境中,辅助患者进行放松训练,1 次/d,30 min/次。具体方法:患者以舒适的体位躺在床上,医护人员播放舒缓的音乐,指导其进行呼吸训练和身体各部位肌肉放松训练;③行为护理:护理人员加强患者对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知识的认识,尤其是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药物使用方法、自我护理技巧等,针对患者的生活习惯,纠正不良行为。依据病情和患者饮食喜好,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同时针对患者睡眠质量给予指导,为其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同时鼓励家属积极参与,加强患者的家庭支持,通过家属的陪伴、鼓励,使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关心,增加其康复的自信心。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生活质量(SF-36)水平及护理满意度。
1.4.1 焦虑、抑郁评分[10,11]焦虑:采用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GAD-7)评定,总分80 分,评分越高焦虑越严重;抑郁:采用抑郁度自评量表评定,抑郁度自评量≥53 分为筛查阳性,评分越高抑郁越严重。
1.4.2 生活质量[12]SF-36 量表包括情感职能、生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等内容,总分100 分,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1.4.3 护理满意度[13]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定,90 分为以上满意,60~90 分为基本满意,60 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 21.0 版本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2.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LVEDd、LVEF 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2.3 两组生活质量水平比较 两组SF-36 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水平比较(±s,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水平比较(±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显示[14,15],慢性心力衰竭症状的患多伴有焦虑、抑郁症状。虽然出现焦虑和抑郁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可能与患者的心理压力有关,且不良心理状态也是造成疾病不良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16]。不良情绪的存在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随着不良情绪的加剧,患者应激反应加重,进一步影响治疗效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17]。因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同时,应重视对焦虑、抑郁早期症状的干预,一方面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一方面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干预,改善其不良情绪,纠正各种不良行为,减轻或消除心理不良应激[18]。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双心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改善负性情绪,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双心护理强调心理护理的同时,给予行为和方式训练,使患者身心得到放松,纠正其不良健康行为,从而有效满足身体与情感的需求,进一步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20]。本研究显示,两组LVEDd、LVEF 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心功能,促进心功能恢复,减轻患者的痛苦,确保治疗过程中良好的耐受性,进而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本研究显示,两组SF-36 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双心护理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为患者的恢复提供有利条件。此外,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双心护理的开展可促进护患信任关系的建立,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分析认为,双心护理可有效满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并给予患者多方面指导和干预,取得患者的信任,与患者积极沟通,最大化疏导其不良心理情绪,进而提升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双心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抑郁的改善具有积极的影响,可有效减轻其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其心功能指标,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