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洋,王国霞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同位素》编辑部 北京 102413)
近年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等文件陆续出台,“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等,培育了一批高质量期刊,同时也促进了国内一些期刊的高质量发展。但是专业性“小众”学术期刊刊载的文章内容受限于特定专业,受众群体相对有限和固定、市场占有率低,在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困难重重。然而,在专业学科发展的需求上,由于专业性“小众”学术期刊在特定专业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权威性、理论指导性和前沿引领性,“小众”期刊仍有其存在的价值[1]。目前,国内小众期刊相对较多,该类期刊如何高质量发展值得进一步探索,对促进我国期刊全面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位素》是一本服务于同位素领域、专业性极强的学术期刊,受众群体小且相对固定,属于核科学技术领域,为典型的“小众”期刊。在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下,《同位素》编辑部也在积极探索“小众”期刊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说到底就是文章的高质量发展[2]。高质量的文章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应该具有创新性、论证严谨充分、文字表达规范顺畅。《同位素》期刊每年的自由来稿数量较少,期刊发表的多数文章都是通过约稿 获得。
编辑部始终坚持以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作为选稿、用稿标准,围绕重大主题打造重点专栏、组织专题专刊,实时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紧抓行业热点策划选题。2021年由国家原子能机构、科技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了《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编辑部策划了“医用同位素的制备与分离”专辑,抢先报道行业热点。核技术应用产业“十三五”正式纳入国家前瞻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位素》编辑部作为协办单位之一举办“核技术应用学术交流会”,会后对征集的论文进行严格的审稿,筛选出反映核技术应用发展新成果、新突破的优秀论文,以专刊“核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进行集中报道。此外,编辑部还邀请相应的领域专家分别作为执行主编,策划了“放射性药物与标记化合物”“钼锝制备”“稳定同位素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等专辑。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源。进行科学前沿探索,科学基金是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搜集与期刊刊载范围一致的不同类型的基金项目申请情况,在项目申请初期通过联系基金项目负责人,跟踪基金项目的完成情况,对相应的研究成果进行约稿。专利具有新颖、实用的特征,每月固定时间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检索近1个月内公布的专利,选取与期刊刊载范围一致的专利,与申请人取得联系进行约稿。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根据科技发展的要求,每年都会举办“五四”青年学术报告,编辑部根据最终的评审结果向获奖的优秀青年约稿。
论文是否论证严谨充分、是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是衡量文章质量的重要标准。通过外审专家对论文审稿,把握文章的数据是否详实、方案是否完整,从而对文章的整体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对于文章内容具有创新性、论证严谨充分,但是在文字语言表达上稍微欠缺的文章,编辑对作者进行指导,在文字表述方面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供作者参考,直至书面语言表达顺畅,具有较好的可读性。
科技期刊的编委会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专业顾问团,具有一定的智库功能,对期刊发展战略定制、优质稿件组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同位素》目前顾问10人,主编1人,副主编6人,常务编委 10人,编委委员59人,编委都来自不同的研究院所、高校等单位。
增强编委的期刊主人翁意识,强化编委的责任感,注重期刊的发展规划,促使各位编委成员完成审稿、撰写稿件、推荐投稿、期刊宣传等各项事宜,以推动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定期召开编委会。编辑部借助主办单位中国核学会同位素分会每两年一次的理事会议召开编委会会议。会上,编辑部主任对2年的工作及期刊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汇报结束后由各位编委专家对期刊发展规划、下一步重点工作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形成发展共识。二是承当选题负责人。编辑部通过数据分析提出初步选题计划,编委对出版选题进行讨论,确定最终选题,由主编主持确定相应选题的负责人作为当期专刊的执行主编,执行主编根据选题确定相应的投稿人员并负责稿件的邀约工作,编辑负责配合执行主编完成该选题。期刊通过选定编委会委员作为执行主编组稿、约稿策划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专栏、专刊。三是把握期刊方向。随着各学科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期刊的主要刊载范围与栏目不能一成不变,应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适应与调整。通过编委讨论,对期刊的栏目进行了相应调整,并增加了“放射性和辐射测量”新栏目。四是投稿与审稿。编辑部时刻关注编委的研究动向,邀请一些编委将他们团队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期刊上,扩充期刊的稿源。对编委研究方向进行细分,对于来稿主题相似的稿件优先邀请编委审稿。五是进行期刊宣传。编辑部制作了期刊宣传的PPT一张,发给编委专家加入到其学术报告PPT最后一页,专家在一些学术会议上作报告时就能宣传《同位素》期刊。
编辑部每4年对编委成员进行更新,及时调整编委会成员组成,保证编委会的活力,勇当编辑部的“智库”团队。
一要发掘青年编委。青年研究人员的思维处于创新活力阶段,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与把握目前的研究动态,且社会兼职相对较少[4],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至科学研究或者期刊建设中。编辑部主要通过学术会议了解、吸纳青年学者,已有的编委成员推荐合适的青年人员,从投稿的作者中发掘青年研究者。对于上述人员首先邀请其成为期刊的审稿专家,对他们的审稿质量进行评估,以及对期刊的投稿、宣传等贡献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取部分人员作为编委会的候选委员,在编委候选人中选取相应人员成为新的编委。二要进行编委库管理。编委的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贵在坚持。建立一套规范合理的编委专家制度,在编委专家库的管理上分工明确、层级分明,根据编委专家不同的分工开设不同的权限。三要与编委沟通交流。日常通过编委微信群与编委进行沟通与联系,将期刊的最新动态、稿源情况等向编委汇报,还可以利用学术会议的机会与编委进行面对面交流,拉近距离。此外,利用邮件、电话等方式定期与编委进行沟通,让编委及时了解期刊的近况。
兴刊之道,人才为先,高素质的编辑人才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基础[5-6]。成功的期刊离不开一个尽职、活跃的编辑团队。
科技期刊编辑讲政治不是一句空话,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7]。强化编辑的政治意识对于科技期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8]。本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均为中共党员,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党员学习教育活动,强化编辑的政治理论知识。平时工作中通过学习强国APP了解时政要闻,关注与行业发展相关的新闻,根据自身期刊的宗旨紧盯科学前沿和时代敏感问题[9],以便解读、宣传、报道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和科技成果。编辑部还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党史竞赛,通过竞赛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和党性修养。
专业知识是敲门砖。《同位素》作为核科学技术领域的专业性期刊,具备核技术相应专业知识背景是作为编辑必不可少的。但是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人员在编辑出版知识方面存在一定欠缺,因此,对于新入职的编辑,经过编辑部讨论选定与期刊相关的内容进行调研,并通过参加院内的新职工调研报告评比检验调研成果,对刚入职的编辑了解编辑出版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刚入职的编辑对于编校内容的知识储备有一定欠缺,编辑部要求其自行学习相应的编辑手册、校对标准,并参加期刊相关的编辑培训班,一定时间后进行编辑的中级职称考取。经过1~ 2年的学习,通过大数据分析策划行业的热点专题,并鼓励青年编辑申请院长基金、青年基金,进行编辑出版课题研究,进一步培养提升业务工作能力。此外,与其他编辑部开展交流活动,学习其他编辑部的经验与做法。随着新媒体融合出版在出版行业的发展,科技期刊编辑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掌握新媒体的相关技能并应用于期刊的发展中。
为了更进一步办好期刊,实践编辑进入科研一线工作,培养编辑人员的科学探索精神[10],以便更深入了解行业的发展,对发表文章的研究方向、学术质量进行把控。借助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内的6个主体研究所,12个国家级、部委级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编辑部鼓励编辑人员进一步深造,考取在职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深入科研一线开展研究工作。坚持“鱼儿离不开水”的理论,既做编辑又当科学研究人员,借助科研的“副业”来支撑编辑这一“主业”的发展[11]。
在信息堆砌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12],只有将期刊内容精准推送给需求用户、服务好目标人群,才有可能提升影响力。
线上宣传成本小、方便、快捷,编辑部应积极探索线上宣传的各种途径。一是与国内的中国知网、维普期刊网等相应数据库合作,每期及时报送相应的数据给数据库;加入瑞典隆德大学图书馆开发的开放存取期刊目录系统(DOAJ),上传期刊每期的文章数据,供作者开放获取。二是制作每一期带链接、可下载全文的目录,通过期刊网站的E-mail Alert功能,推送给本期每一位作者,及期刊的编委、审稿专家。三是分研究方向制作每一年发表文章的电子样刊合辑,分不同的研究领域人员进行微信公众号和邮件推送。四是每一期的责任编辑负责本期的微信公众号摘要目录制作,在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推送的消息在专业作者群内进行转发,并将推送发送给相应的作者。此外,编辑部还应选取一些行业信息,如会议通知、高被引论文推荐阅读、某一专业方向的论文合辑进行推送等。
线下宣传作为传统方式,编辑部保留了部分原有的宣传途径。一是每次参加学术会议,在会议上发放期刊宣传单页,并制作宣传海报,摆放于会议注册台及大会报告门厅前,让更多的与会研究者了解期刊。同时,携带刊载内容与会议主题相近的期刊在会议期间赠予相关的专家。二是在期刊出刊后,由发行人员对期刊的编委、部分审稿专家及作者邮寄赠送纸质期刊。三是通过邮局订阅,向相应的图书馆展示宣传 期刊。
作者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要提升整个出版流程的作者服务,增强作者对期刊的凝聚力。
快速发表是许多作者发文首要考虑的问题,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早日见刊。为此编辑部加快了文章审稿周期,初审3天,外审15天,审稿后返回作者修改,编辑加工15天、送终审7天,终审通过的稿件以录用定稿的形式在中国知网网络首发。
定期收集研究领域的国内外高被引文章推荐给相应作者。文章设置摘要图片反映主要研究内容,以此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通过开放科学计划(OSID)设置增强出版,增加图片素材,丰富文章的内容,助力文章的传播。
办好“小众”专业期刊没有捷径,只有踏实做好与期刊相关的每一项工作,通过邀约高质量稿件、重视编委会建设、培养高素质编辑、提升期刊传播力、注重作者服务等,突出期刊的特色,期刊才有可能 得以高质量发展,为推动我国期刊繁荣发展贡献 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