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工报》上海记者站站长 陈鸿应
50年,弹指一挥间;《上海化工》且行且听,处处是激动人心的美妙音符。知命之年,风云兼程;将收获丰盈的终点与希望满怀的起点汇流,激起新时代的长风,继续破浪前行。
欣闻今年是《上海化工》创刊50周年,在这个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时刻,受编辑部邀请,写下这篇文章,追溯与《上海化工》的渊源以及感悟,还有那些难忘的故事。对此,我心中有诸多感触和感慨,更多的是感谢和感恩。总之,衷心祝愿杂志越办越好,秉承化工人优良美德和艰苦奋斗的传统,接续努力,让《上海化工》成为企业信息交流的平台,科研成果展示的窗口,化工人的良师益友,携手一起向未来。
《上海化工》至今已走过50个年头,实属不易。众所周知,上海是中国化学工业的发祥地,开创了中国化工的先河。在我国石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引领作用,为我国化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50年来,上海化学工业发生了历史巨变,以石油化工和煤基多联产化工为龙头,以化工园区、工业园区为集聚地,形成了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多种所有制形式,以精细化工、新能源和新材料为特色,创新突破,已经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化工行业的成功样本和范例标杆。
根植上海,历史上曾创下行业众多第一的上海华谊(集团)公司(简称“华谊集团”),进入新世纪后受到上海国际化大都市资源稀缺、环境制约等因素的影响,面临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服务大局,把握大势,壮士断腕,果断转型,在上海先后关停80多套装置,转岗安置1.8万余人,综合能耗减少近130万吨标煤,“三废”排放大幅削减,并因地制宜完成多个老旧厂区改造,为上海城市更新、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作出了贡献。这些年来,华谊集团企业转型和“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提速,“一个华谊、全国业务、海外发展”的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实现了从“上海企业”到“全国性企业”的转变,从产品竞争优势向产业链竞争优势的转变,从非上市集团公司向上市集团公司的转变,公司盈利能力跨越式增长,“再造一个华谊”的梦想正变成现实。
除了华谊集团的发展这一成功案例,还有央企上海石化、中化国际;有世界一流、国内化工标杆典范和排头兵的上海化工区、有“腾笼换鸟”转型升级的碳谷绿湾产业园(原上海金山二工区);还有一批深耕中国的驻沪跨国化企,如科思创、巴斯夫、赢创、朗盛、阿科玛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发展迅猛的民营企业,如上海佳化、金发科技、惠生工程、久宙化工等一大批知名化工企业。这些年来,杂志坚持贴近实际、面向一线,为化工行业的改革发展凝聚共识、鼓劲助威,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紧扣化工行业发展主题,全面报道他们最新动态和丰硕成果,以及发展历程、先进管理经验和改革创新、勇立潮头的举措。这一切,都在杂志中得到体现和展现,让广大读者从中汲取精华,合作共赢,携手共进。
回首50年的历程和印迹,《上海化工》已经褪去创刊之初的稚嫩,正以科学、求真、务实的精神,开拓创新和稳步提高的姿态展现在大家面前。同时,充分发挥主阵地、主力军、主渠道作用,以昂扬的精神、务实的作风担责奋进,以舆论宣传高质量为实现化工行业跨越发展凝聚力量。
多年来,在编辑部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期刊质量稳步提升,影响力逐步扩大,读者群大幅拓宽。目前已经成为美国《CHEMICALABSTRACTS》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获得第八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二等奖殊荣。与此同时,杂志理事会成员也在不断壮大。
在我国众多优秀科技期刊中,《上海化工》虽然只是大海中的一叶小舟,但是在起航的50年里,始终如一地向着理想的目标奋进,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自创刊之日起,《上海化工》就力求紧密伴随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需求;力求推进我国化工安全、绿色、可持续等核心技术的发展及理念的进一步普及;力求将本领域研发的共性核心技术及个性化工艺技术快速、精准推向社会。
在此期间,倾注了编委、科研人员的努力,也凝结着全体编辑人员的汗水,更承载了他们对产业和行业发展前景的憧憬。50年的历史是期刊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更是努力实现更高目标、更高质量和更好服务的起点。
难忘的事,值得记录与收藏;难忘的情,值得回味与深思。
我与《上海化工》的相识是在2001年,那年我刚从湖北作为人才引进到了上海,在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宣传部从事企业报编辑工作,办公室里只要收到《上海化工》杂志,我会第一时间拆开,认真阅读,且每期都看,杂志成为我了解上海化工行业最新动态,增长学习化工业务知识素材的主要途径,我和同事从杂志中汲取养分和底气,杂志成为陪伴我们左右的良师益友,成为我们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再后来,我到上海三爱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由于一直从事党务和宣传工作,与杂志联系更多了。有业务部门的同事问我,是否与《上海化工》杂志熟悉?原来他们要评职称,必须要在刊物上发表论文。有好几位同事通过我与编辑取得联系,他们投稿的论文,经过编辑的反复修改,精心打磨,终于得以发表,由此他们也成功地评上了高级职称。为此,作为推荐人我特别有荣耀感。
随着工作年限递增,我也经常向杂志投稿,主要是企业的最新动态和信息,也认识了负责编辑杂志的涂闽老师等。特别是2019年5月,我接任《中国化工报》上海记者站负责人后,与他们的联系更加密切,一方面是他们主动找我约稿,另一方面,我也不断为他们提供稿源。近年来,几乎每期都有我的作品刊发,有上海市层面与化工行业相关的政策解读,跨国化企高层的专访,有基层企业典型做法,尤其是2020年以及今年抗击疫情大上海保卫战,我们与上海市化工行业协会杨盛平老师等相互配合,资源共享,编发了一批高质量的上海化工企业抗击疫情的动态信息和稿件,并在《中国化工报》头版上刊用,展现了上海化工企业众志成城,同心抗疫,捐赠物资等社会责任担当和逆行而上,复工复产的精神风貌,受到一致好评。
借此机会,作为从事媒体工作的同仁,同样面临着融媒体时代的严峻挑战,有几点想法与大家共勉,希望《上海化工》杂志能够更上新台阶:一是要创新和放大杂志的品牌效应。利用视频号、微信公众号等展示杂志、营销杂志。二是在杂志质量提升上,还有一定空间。比如对热点事件进行跟踪和深度报道、系列报道等。三是在服务化工行业发展,展示创新成果方面可以多多发力。
50载岁月如歌。《上海化工》把时代印记镌刻于纸上,亲眼见证了上海化工行业的沧桑巨变,热情讴歌了化工人拼搏奋斗的无悔足迹。在新征程上,《上海化工》将砥砺奋进,再次扬帆远航,踏过激情燃烧的光辉岁月,续写璀璨壮丽的华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