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欣蕾
(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资源与环境系,安徽 合肥 230031)
国家储备林是指在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的工业原料林、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优质高效的多功能森林[1]。我国是木材消费量与进口量世界第一的国家,国内木材数量与质量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木材需求。出于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近年来,世界主要木材出口国针对原木出口纷纷采取了限制性手段,国际木材市场供应量急剧下降。为降低国内对进口木材的依赖,确保国家木材安全,2013年、2015年、2017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分别对“加强木材战略储备建设”“建立国家用材林储备制度”“加强储备林基地建设”等做出了安排部署,将发展国家储备林作为实施木材安全战略的优先选项及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点[2]。
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中国知网(CNKI)发表的国家储备林研究的相关文献题录信息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探索了该主题研究学者的合作关系,归纳研究热点,梳理研究脉络,以期为未来的国家储备林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并锚定研究方向。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采用主题词“储备林”检索,选取中文期刊文献与博硕论文,检索时间为2022年3月10日,得到索引文献471篇,剔除会议、通知、新闻等条目,得到符合条件的文献244篇,通过CiteSpace软件内置的转换功能进行数据格式转化,获取了样本文献信息。
CiteSpace是主流的信息可视化分析工具之一,可通过提取样本文献的标题、作者、关键词等信息,寻径研究领域演化路径,预测研究热点。将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5.8.R3软件,时间跨度(Time slicing)设置为2014年1月至2022年3月,时间切片(Year per slice)设为1年,修剪方法选择寻径路径(Pathfinder)与修剪切片网络(Pruning sliced networks)。发文作者、关键词分析分别使用软件内置的Authors、Keywords功能处理,结合Excel软件,完成图表绘制。
学者合作网络图谱(图1)展示了文献作者的团队合作关系,图中的圆点表示作经分析,国家储备林的研究学者共计219人,相对较大的研究团队有2个:以秦涛、刘佳儒、程军国为代表的北京林业大学的9人研究团队,该团队主要研究国家储备林建设中的金融支持模式,以及管理和运行机制[2,3];以徐子然、徐庆华为代表的4人研究团队,成员来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团队从缓解国内木材供需矛盾的角度,阐明了建设国家储备林的必要性,探讨了储备林项目的建设与管理措施[4,5]。另有2个3人研究团队,4个2人合作团队,以及202名无合作的独立学者,独立学者比例为总学者的92.24%。
图1 国家储备林研究学者合作网络图谱
表1 国家储备林核心学者发文量统计
综合上述结果可知,目前国家储备林的研究学者人数有限,合作网络结构松散,尚未形成大型合作研究团队,独立学者占多数。
关键词是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的重点关注对象,高频关键词可以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提取,获得了出现频次前10位的高频关键词(表2)。经过整合意义重叠的关键词标签,可以看出,目前针对国家储备林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储备林建设与木材安全相关性的探讨,储备林的金融政策研究,省(区、市)国有林场储备林建设实践的分析评价等方面。
表2 国家储备林研究主要关键词词频统计
2.2.1 储备林建设与木材安全 木材是生态型传统材料,我国是木材消费与木材进口的第一大国。一方面,我国目前的森林以中幼龄林为主,产出木材多为中小径材与一般用材,成过熟用材林只占资源总量的5%,大径材与珍稀用材的国内供应显著不足;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带来了木材消费量的跃升[6]。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大,世界木材供应形势严峻,目前已有86个国家限制原木出口,《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严格限制交易的树种达到220多个[7],这使我国的木材供给缺口巨大,供需矛盾愈发突出。
国家储备林的储存形式是活立木,与以往的储存在贮木场和仓库中的木材储备不同,储备林的生态效益在储备的全过程中仍能得到发挥[8]。推动以营造珍稀大径材用材林、速生丰产林为主的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9],是我国保护与发展木材资源的重要措施,也是关乎国家木材和生态安全的国策。
2.2.2 储备林金融政策研究 国家储备林项目自建立之初就面临着贷款难、融资模式单一等融资困境[10],为走出资金短缺的困境,招募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储备林建设。2015年国家林业局与财政部联合发布通知,指出要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北京林业大学秦涛团队在储备林金融政策研究方面走在前列,以广西[2]、江西[10]、天津[12]、福建[13]等省市的国家储备林项目融资模式创新实践为例,提出了完善储备林项目融资机制的政策建议,总结了确保国家储备林实施的关键因素是合理的回报机制、可操作的融资安排与充足的地方财政能力,为其他地区的储备林建设提供了思路。赵树本等[10]提出了PPP模式的适用条件、制约因素及推广策略。李硕[14]分析了开发性金融支持天然橡胶储备林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樊文裕15、李春昶等[16]探讨了BT模式、TOT模式、标准BOT模式、PFI模式和部分私有化等资本进入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模式,为储备林建设PPP模式提供了可操作性建议,并分析了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的管理机制及收益分配等方面的问题。
2.2.3 国有林场储备林建设经验 2014年发布的《国家储备林划定办法(试行)》[17]确立了国有林场的主要承储主体地位。将样本文献中的地区信息录入Excel,得到发文量前10的地区统计表(表3),表中高发文量的省(区、市)是储备林建设启动较早的区域,积累了丰富的以国有林场为承储主体的国家储备林建设经验。
表3 国家储备林研究发文地区统计表
广西国有林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储备林建设项目,探索实践建设管理模式[18],作为第一个将国开行贷款引入建设实践的省份,为国家储备林助力产业扶贫[19]、创新国家储备林融资模式[20]提供了借鉴。在2014年国家林业局启动的百万公顷国家储备林划定工作中,安徽省划定任务为6.67万hm2,安徽国有林场储备林研究以储备林的林分结构特征[21]、建设技术[22]、技术模型的构建[23]为主要内容。其他省份也以国有林场为依托,开展了国家储备林的建设试点。
除以上提到的国家储备林研究热点,也有以储备林的划定[24]、树种选择[25,26]、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27]、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核算[28]、林分生长模型[29]等为切入点进行的探讨研究。
文献的年度分布(图2)代表了一段时期内该研究主题的受关注程度,表征了研究的发展趋势。国家储备林研究始于2014年,此后热度一路攀升,于2020年到达小高峰(60篇),2021年略有下降(45篇),因文献检索时间限制,2022年的检索数据无法涵盖全年,尚欠代表性。
图2 国家储备林研究文献年度分布
2013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加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的要求,使木材储备基地建设跃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3-2020年)》[9]中将25个省(区、市),698个县和国有林场(局)作为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范围,划定了六大区域18个基地,成为之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同年,国家木材储备战略联盟成立。根据CiteSpace关键词时区图(图3),2014年发表文献的主要关键词有“木材安全”“国有林场”“战略储备”等,是对2013年出台的相关政策性文件的响应。
图3 国家储备林研究关键词时区图
2014年,国家林业局发布《国家储备林树种目录(2014年版)》[30],公布了34科63属97种国家储备林树种材质特征和适生区域。《国家储备林划定办法(试行)》[17]确定了国家储备林的划定应以国有林场为主体,将珍稀树种和大径材培育经验丰富、承担国际贷款项目及纳入财政预算的林场作为优选项,并明确了划定条件与标准,启动了百万公顷储备林划定工作。随着国家储备林概念被越来越多地在国家政策层面被提及,“储备林”成为2015年的最高频关键词(图3)。
2015年国家林业局印发了《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31],确立了创新融资机制、探索PPP模式等储备林建设主要任务[32]。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国家林业局发布了行业标准《国家储备林改培技术规程》[33]。同年9月,福建省南平市启动的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项目落地实施,这是我国首个林业PPP项目。“PPP”“改培技术”“风险管理”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高频关键词,与国家相关政策、方针、规划等的出台具有一致性。
在2018年印发的《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34]中,按照自然条件、培育树种和培育方式相似的原则,划分了七大区域,提出了重点建设的20个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形成财政资金与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合力,创新推广国家储备林投融资模式,进一步完善国家储备林金融服务市场,扩大项目收益来源,形成多元化的融资结构。2019年发布的《国家储备林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1]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国家储备林的概念。2020年发布的《国家储备林树种目录(2019版)》[35]在原有版本的基础上做了增补修订,将树种范围扩大到90科288属819种,并划分了A、B、C三个优先级。这一时期出现了“融资模式”“回报机制”“森林资源”“生态建设”“人工林”等高频关键词。此外,“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马尾松(Pinusmassoniana)”“山桐子(Idesiapolycarpa)”“元宝枫(Acertruncatum)”等被《国家储备林树木目录(2019版)》[35]收录的树种也在文献中被多次提及。
截至2022年3月,2022年由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中出现了“碳汇项目”“减排量”等词汇(图3),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国家储备林的研究趋势。我国在2020年气候雄心峰会上做出“3060”碳达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结合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启动,学界之于碳达峰、碳中和、碳交易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国家储备林建设在林业碳汇方面的重大作用也获得了更多关注。张昭等[36]认为,未来10~15年,国家储备林建设将成为林业碳中和建设的重要工程。李建明等[37]将国家储备林项目与碳排放交易结合,提出以碳排放交易充实储备林项目还款来源的观点。随着“双碳”时代的到来,未来国家储备林的研究也将与碳达峰碳中和实践深度融合。
3.1 国家储备林的研究学者人数有限,目前形成了相对较大的2个研究团队,秦涛、陈刚、刘佳儒、徐子然、王硕、徐庆华、李景是较高产的学者。总体看,该领域的研究尚未形成跨区域、跨学科的大型研究团队,研究尚属初级阶段,后续发展空间大。
3.2 国家储备林研究热点集中在对国家储备林建设与木材安全的关系探讨、国家储备林的金融支持模式的研究及国有林场的建设经验分析等方面。
3.3 国家储备林研究始于2014年,于2020年达到65篇的发文量小高峰。高频关键词的出现与相关政策方针、办法、规划的出台密切相关,未来的研究将与碳达峰碳中和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