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石海芹
位于延庆小海陀山的雪车雪橇赛道“雪游龙”,是中国首条、全世界第17 条雪车雪橇赛道,承担了北京2022 冬奥会雪车、钢架雪车、雪橇三个项目的全部比赛。国际雪车联合会主席伊沃·费里亚尼曾说过,“最大的奥运遗产并不是场馆设施,而是参与其中的人。”在原本冰雪力量薄弱的中国组建一支国内技术官员(NTO)团队,成了让他骄傲的一项工作。
雪车技术官员,包括赛事技术代表、竞赛官员、裁判员、计量官员等。北京2022 冬奥会申办成功后很快确定要打造冬奥专业人才,最主要还是要靠我国自主培养。组委会经过5 年培训和多层选拔,确定了286 名国际技术官员和1879 名国内技术官员。钢架雪车裁判季成介绍,在索契和平昌冬奥会几乎见不到中国裁判的身影,而现在我国已经成为雪车雪橇项目上拥有国际裁判最多的国家之一。
雪车是由雪橇发展而来,由于其形如小舟,也被称为“雪地之舟”。这是一项极具刺激性与观赏感的运动,滑行最大时速可达160 千米左右。2 月11 日晚,在北京冬奥男子钢架雪车比赛中,闫文港获得铜牌,也实现中国在该项目的历史性突破。
“冬奥会参赛运动员、技术官员、工作人员来自世界各地,作为技术官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外语基础才能与他们交流、开展工作。”雪车、钢架雪车项目国内裁判贺嘉说,“技术官员还要具备一些大型综合运动会的参赛、办赛经验,并且熟练运用竞赛规则,才能第一时间合理处理比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因此过硬的理论知识必不可少。”
在北京冬奥“相约北京”测试活动中,雪车、钢架雪车项目国际级裁判黄爽负责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测温,包括测量冰面、标准滑刃和空气等多项温度,“尤其是队员的车刃温度和标准滑刃温度,如果二者间偏差过多的话,他可能会被取消比赛资格,所以当我们在测温时,需要非常准确。”黄爽介绍,测温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却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除了需要做到心思缜密,做好测试活动服务保障工作,还需要克服工作和环境压力。“测试活动期间,我早上5点起床,6 点就来到赛场,布置赛场活动,有时候要一直忙活到晚上11 点等所有的比赛都结束之后才能回去,工作强度很大。”
“雪车雪橇比赛均在一定程度上受重力影响,所以运动员的体重也很关键。因此比赛规则中对车及运动员的重量都有要求,如果总重量不足,可以适当为车体配重,但不能超过重量限制。”季成表示。2018 年的时候,雪车雪橇运动在我国就像一张白纸。同样,季成对于这个项目真正的办赛过程了解也只停留在纸面上。为了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季成与其他9 名学员参加了雪车和钢架雪车世界杯分站赛的工作,在德国和拉脱维亚接受国际专家的指导。他们从最基层的扫冰、搬撬体等工作做起,一点一点地积累经验。
冬奥会结束,一切尘埃落定,作为北京2022 年冬奥会留下的宝贵冬奥人才资源,季成、贺嘉、黄爽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正如伊沃所说,“2 月21 号我们离开北京,什么会留下?正是这些NTO 们。我们很快会为下一项比赛再次回到中国,那时他们就要担起重任。奥运会只是开始,并不是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