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驱动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防控框架设计

2023-01-15 08:40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舆情公共卫生情景

于 峰 樊 博 邓 青

(1.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030; 2.上海交通大学应急管理学院,上海,200030;3.北京科技大学大安全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

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不够健全。陈国强院士团队指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仍有待提升,同时舆情管理与引导能力也存在不足,对次生衍生事件的预防亟待加强[1]。2020年2月14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需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与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根据应急能力体系[2]与应急准备指南[3],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是指为满足人类基本需求与避免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化的预防控制活动,其核心任务包括规划协调、情景评估、应急救援、现场安保、应急运输、应急沟通、医疗保障等。在国家应急管理部初建与应急管理体系有待完善之际,新冠疫情已让应急管理者充分意识到实现“快速防控”的紧迫性与重要意义。面对具有典型“灰箱”特征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景的不确定性、随机性、模糊性易导致风险研判不当、决策时间窗压缩、防控失效。应急管理者应考虑如何在事件突发时迅速研判风险态势,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提供可参考的防控方案,以及如何保证防控体系的可靠性。因此,亟需提出一个适用的快速防控框架,避免疫情失控、政府失信、社会失序等风险。

实现“快速”可基于三个视角:一是基于多位驱动的防控视角,综合数据、流程、本体的驱动作用,快速全面地认知风险情景;二是基于案例推理的防控视角,充分利用历史案例解决经验短缺困境,快速辅助防控决策;三是基于韧性重构的防控视角,通过提升防控体系能力增强防控可靠性,快速有效应对事件情景。此外,快速防控还应考虑风险的级联演化,重点关注物理空间、信息空间、心理空间的风险分析[4-5],从全局分析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影响,做好前瞻性准备。本文将采用上述三个视角面向风险研判、决策支持、防控改进,探讨快速防控的过程机理与实现途径。

2 文献综述

突发事件风险研判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其复杂性源于风险结构多样与风险动态演化[4,6]。面向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研判需要多领域专家运用已有科学知识对风险信息进行深入调查分析[7]。中国疾控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疾病监测》定期会发布中国大陆需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主要根据事件报告、传染病监测、部门通报,基于专家会商与异地同步研讨的方式,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在常态化防控下,基于首估法与更新法能对疫情发展态势作出及时准确的研判,为早期防控措施制定提供决策支持[8]。通过集成GIS空间分析、层次分析法、综合加权法也能为城市疫情风险等级评估提供服务[9]。从生物学视角,重构历史病毒疫情、分析病毒毒性与传播率有利于评估当前疫情风险,提升应急响应能力[10]。而且,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极易引发信息空间的负面舆情风险,需要采用定量模型对风险进行评级分析[11]。此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决策失误或执行不力可能会导致社会层面的风险,也应展开评估与防控工作[12]。

随着应急决策范式从“预测-应对”型向“情景-应对”型转变[13-14],情景分析就成为了辅助突发事件应对的重要工具。情景来源于对历史案例的规律总结,以“如果……,则会……”的形式描述突发事件应对知识[15]。情景应对可理解为信息需求获取、采集、存储、处理到决策生成、下达、执行的过程[16]。通过对突发事件情报资源的有序组织与动态聚合,可提高情景应对的智能化水平与快速响应能力[17]。知识管理有助于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决策,通过知识表示与推理向目标事件应对推荐可用知识[18-20]。为提升知识管理能力,应急管理领域主要采用案例推理实现方案的检索与重用,即通过寻找相似的历史案例,将先前的方案修正后应用于目标案例中[13,21-22]。例如,面向智能移动城市应急响应,采用本体支持的案例推理模型为突发事件提供决策知识,有助于提升应急能力与决策效率[23]。面向环境突发事件,通过多维情景表达实现相似情景的快速匹配,从而获得合理的应急措施[24]。面向复杂突发事件如级联灾害,案例推理能起到分析灾害演化路径,并提供阶段性应对方案支持的作用[25]。亦有集成案例推理与规则推理提出迭代决策过程模型,在适应突发事件动态演化特征的同时充分利用历史经验[26]。

围绕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快”(及早发现与快速响应)、“准”(精准流调与科学研判)、“稳”(规范操作与有序响应)、“细”(组织下沉与精细服务)是关键能力[27]。特别是,在联防联控机制下加强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对控制疫情的传播与蔓延也尤为重要[28]。考虑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区域范围广,应根据风险级别分区防控(如分为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29]。此外,基于相关历史案例,防控体系韧性不足是导致防控失败的主要原因。例如,马尔代夫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新冠疫情防控,仅能靠封城等强制性措施降低疫情严重性[30];塞拉利昂由于埃博拉疫情风险沟通不当,公众的恐惧与误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疫情防控[31];在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大规模疏散中,公共卫生部门应急沟通能力不足导致医疗救援的效率较低[32]。

综上所述,面向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仍缺少系统性的快速防控框架。具体来说:①在风险研判方面,已有研究主要聚焦在物理空间上的疫情失控风险,缺少对风险的全局把握,应同时考虑次生衍生风险构建跨空间的风险认知体系;②在决策支持方面,传统基于应急预案的方案制定可能存在情景不适问题,鉴于案例推理已在灾害应对领域表现出较好的快速决策支持能力,其亟需应用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领域,提高情景知识的利用率;③在防控改进方面,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仍暴露出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总体来看,主要缺少对防控体系韧性的关注,应通过韧性构建提升情景应对能力,避免防控失效。

3 情景驱动的快速防控核心逻辑

情景是对突发事件的模式归纳,由结构化的应对知识构成[13,15]。通过情景驱动,风险研判可全面统一分析风险态势,决策支持可直接参考历史相似案例,防控改进可有序避免失效风险。“快速”则反映在“全面”(整体分析,认知快)、“直接”(方案借鉴,反应快)、“有序”(能力保障,行动快)三点。图1表示了情景驱动的快速防控框架基本内容,其包含基于多位驱动的“情景-认知”、基于案例推理的“情景-提示”、基于韧性重构的“情景-应对”三个模块。首先,以跨空间的全局视角认知级联风险情景,实现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建模;其次,基于风险研判以案例推理为目标情景提供有价值的防控方案参考,实现情景知识提示;最后,在防控方案执行过程中,防控体系应具备吸收、适应、恢复三方面能力,从而避免防控失效。

图1 情景驱动的快速防控框架基本内容

基于上述核心逻辑,该框架旨在为解决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研判滞后、决策支持不足、防控体系脆弱的问题提供可行途径。在理论层面,基于“物理-信息-心理”空间,为完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级联风险分析与韧性构建奠定基础。在方法层面,在改进案例推理的同时拓展其应用场景,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决策提供辅助手段。特别是,上海与深圳对疫情的科学精准管控,给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防控提供了重要基础与参考模板,本文也将结合“上海经验”[27]与“深圳经验”[29]为所提框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提供实践依据。

4 基于多位驱动的“情景-认知”

4.1 数据驱动的级联风险识别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典型的风险跨空间演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事件在物理空间爆发后伴随病例增多首先会产生疫情失控风险(如疫情扩散风险);随后会以负面舆情的形式蔓延至信息空间,影响公众心理,产生政府失信风险(如决策失误信息传播风险);最后在心理空间诱导不当行为动机,演变为社会失序风险(如群体性事件风险)。因此,风险触发路径通常遵循“疫情失控风险-政府失信风险-社会失序风险”。在识别级联风险时,应关注风险信息的跨空间流转,基于风险数据构建包含触发识别与放大识别的级联风险识别体系。

(1)级联风险触发识别

风险触发识别是实现早发现、早防控的关键,应在风险触发路径上的各空间构建相应的感知网络,用于监测风险前兆,描述风险的初始状态。风险前兆是指风险发生前的信号或表现,预示风险即将出现[33]。

首先,物理空间风险感知网络由卫健委、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口岸办、社区、交通枢纽等部门构成,负责传染病的快速监测。以新冠疫情风险感知网络为例,医院的发热门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热诊室、居民小区与交通枢纽的体温检测点、药店的发热药品购买者追踪系统等为核心“感知站”,卫健委、疾控中心、医疗机构为高风险岗位人员与频繁流动人员定期检测核酸[27],以及社区发放抗原检测试剂并要求居民定期进行检测等为辅助“感知站”,从而快速锁定感染人员。

其次,信息空间风险感知网络由网信办面向各舆情来源设置的工作小组构成,负责网络负面舆情的快速监测。例如,“感知站”包含官方媒体监测组、主流媒体监测组、社交媒体监测组等,主要采用专业舆情分析软件与人工信息检索等方式实现舆情信息的采集、预处理、筛选、分析,从而快速甄别负面舆情。特别是,在舆情监测时可采用K-means等聚类算法实现面向特定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汇集与热点分析[34]。

最后,心理空间风险感知网络由公安部门面向不同类型社会安全事件的工作小组构成,负责衍生事件的快速监测。例如,“感知站”包含群体性事件监测组、暴力犯罪事件监测组、经济犯罪事件监测组等,可通过视频监控分析、基于网络舆情的行为分析、社会力模型等方法识别潜在风险[35],从而快速发现危害行为。

(2)级联风险放大识别

风险放大识别旨在初步判断风险触发后是否会严重化,描述风险的潜在趋势。首先,物理空间风险是否存在放大可能依赖于流调结果,根据感染人员的行程轨迹与人员接触情况判断疫情扩散传播的风险。其次,信息空间风险是否存在放大可能由意见领袖情况决定,如果已形成负面舆情的意见领袖甚至谣言的意见领袖,则认为存在放大可能。最后,心理空间风险是否存在放大可能以公众是否出现非常规行为为依据,如争执、哄抢、斗殴等行为发生预示存在放大可能。

4.2 流程驱动的级联风险评估

在风险识别后,下一步需要对风险展开快速评估。快速评估的目的是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决策提供支持,基于关键信息对风险态势进行判断。这一要求可联想到中医诊断模式,即通过“望闻问切”快速判断病情。因此,借鉴中医“望闻问切”流程[36],本部分提出了一个综合的风险评估框架(见图2),以关键要素反映风险水平,实现以“点”还原“面”。该框架不仅能综合评价风险概率与后果,还能推断级联风险的演化态势。同时,在风险演化的过程中也可实现风险的动态评估。具体来说,在物理空间上进行“望”诊衡量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性,在信息空间上进行“闻”诊衡量负面舆情传播下公众对政府决策及其执行的不信任,在心理空间上进行“问”诊衡量公众心理变化表现出的危害行为倾向,对级联风险进行“切”诊分析风险的触发路径。

(1)风险“望”诊——面向物理空间的疫情失控风险

“望”诊采用“察言观色”,是指通过“观察”传染病态势评估物理空间的疫情失控风险。基于风险系统理论[37],本部分提出疫情失控风险可从致病因子危险性(对公众的危害程度)、公众暴露性(公众与传染源的接触情况)、公众易感性(公众机体的脆弱性)三个维度展开评估。

首先,致病因子危险性由传染强度与感染严重度决定。传染强度以致病机理为依据,刻画致病因子传染暴露人群的能力,以基本传染数R0为指标[38];感染严重度以医学分析为依据,刻画患病的恶劣程度,以病死率与疾病症状为指标。其次,公众暴露性通过密接/次密接人数、时空伴随者人数、暴露范围反映,以流调结果为依据,刻画感染人员与他人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情况,以及影响范围(如跨区、跨市、跨省等)。最后,公众易感性基于传播途径与易感程度评价。传播途径是指人传人的感染方式,如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接触等途径传播[39];易感程度表示暴露的公众感染的可能性,参考年龄阶段、身体素质、免疫力等指标进行评价。

(2)风险“闻”诊——面向信息空间的政府失信风险

“闻”诊采用“细听声息”,是指通过“倾听”负面舆情评估信息空间的政府失信风险。公众会通过网络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特别是物理空间风险表达观点,形成网络舆情。如果公众认为防控存在不当,可能会归咎于政府决策失误或执行不力。参考舆情风险评估指标体系[40],本部分提出政府失信风险可从舆情性质、舆情传播、舆情受众、舆情干预四个维度展开评估。

首先,舆情性质由信息热度、信息敏感度、信息影响力决定。信息热度反映信息是否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信息敏感度表明信息与政府防控能力的关联程度,信息影响力是指信息来源的权威性与可信性赋予信息影响公众的能力。其次,舆情传播通过信息传播量、信息传播密度、信息传播范围反映。信息传播量是指信息评论与转发的绝对数量;信息传播密度表明负面评价政府防控能力的信息占负面信息的比例;信息传播范围是指信息的传播广度,表明各类媒体的覆盖程度。再次,舆情受众基于公众态度评价。公众态度表示公众的情感倾向,通过舆情大数据分析与情感分析计算公众负面情感指数,代表公众态度的负面程度。最后,舆情干预根据政府引导与知识科普判断。政府引导是指官方对负面信息的解释,以及时性、真实性、完备性为指标;知识科普是指专家对专业内容的解释,以准确性、可理解性、简洁性为指标。

(3)风险“问”诊——面向心理空间的社会失序风险

“问”诊采用“提问咨询”,是指通过“调查”行为动机评估心理空间的社会失序风险。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疫情失控风险与政府失信风险会诱发公众心理出现不当动机,进而衍生出危害行为。根据国家社会安全风险评估模型[41],本部分提出社会失序风险可从公众特质、群体影响、行为涌现三个维度展开评估。

首先,公众特质由性格特点、教育水平、文化背景决定,可基于抽样调研访谈与社会人口数据分析刻画公众特质。性格特点是指公众的人格特征,决定在负面舆情下是否会产生消极情绪;教育水平是指公众接受教育的程度,决定是否能理性看待负面舆情;文化背景是指公众的统一观念与行为方式,决定是否会在负面舆情影响下有不当的行为动机。其次,群体影响通过群体压力[42]反映。群体压力表示公众所处群体对其的影响力,即自身行为受群体内他人的影响程度。他人通常指意见领袖,基于信息空间中的舆情数据来分析意见领袖对社交网络中其他人的影响程度。最后,行为涌现根据社会层面的不当行为判断。通过分析争执、哄抢、斗殴等一般社会安全事件的情况评价事件升级的可能性。

(4)风险“切”诊——面向级联风险的触发路径

“切”诊采用“摸清脉象”,是指通过“探究”演化态势评估级联风险的触发路径。在宏观层面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含传染病的突现、负面舆情的出现、危害行为的涌现。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当疫情趋于失控,负面舆情会激增并形成意见团体,进而诱发心理不当动机转变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危害行为,导致规模性的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具体可采用贝叶斯网络[43]进行微观层面的演化态势推断,并评估宏观层面物理空间、信息空间、心理空间风险的触发路径,如特定时空下“疫情扩散-决策失误信息传播-群体性事件”的风险链分析。此外,还应充分结合专家研讨厘清风险触发路径,以综合集成研讨模式[44]使专家形成共识。具体可设计一类场景,由系统导入推断生成的风险触发路径,采用HITS算法[45]计算专家互动时所产生观点的权威度,并根据权威度排序确认风险触发路径的可能性。

图2 基于“望闻问切”的级联风险评估

4.3 本体驱动的级联风险建模

本体能定义风险结构与表达风险要素内容,有利于实现风险的标准化与统一化建模[23,46]。以概念、关系、实例为元语[47],表示跨空间的全局风险触发路径与各空间的局部风险。基于图2所示的风险触发路径,全局风险本体模型可表示为:

(1)

5 基于案例推理的“情景-提示”

5.1 决策支持情景库布局

情景提示需要情景库作为重要支撑,将历史案例加以提炼并分解为若干情景进行分区存储。情景库布局包含横纵两个维度的设计[49],纵向维度涉及对情景的逐层分类,可参考生物分类学中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划分[50]来实现,横向维度则涉及将不同类型的情景通过演化与触发关系相关联,形成情景链结构。具体来说,纵向维度在进行情景分类时考虑情景所属空间、风险环境、风险源、风险载体等要素。基于情景所属空间可分为物理空间情景、信息空间情景、心理空间情景,风险环境参考城市类型以城市规模[51]来划分,风险源按照我国法定传染病目录中规定的甲乙丙三大类及其子类划分,负面舆情按照谣言与非谣言划分,危害行为按照导致的社会安全事件类型(如群体性事件、暴力犯罪事件、经济犯罪事件等)划分,风险载体不做具体划分,在三类空间中分别为公众、政府、社会。此外,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52],还可基于事件严重程度进一步划分为特别重大(I级)情景、重大(II级)情景、较大(III级)情景、一般(IV级)情景,以及采用K-means[34]等算法对各领域情景进行聚类分析。横向维度旨在通过构建情景链实现情景演化与触发模式的重用,随着纵向维度的深入,情景链会越发具体与细化。

5.2 防控方案重用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往往存在决策支持不足的问题,通常受限于经验短缺。而历史案例包含了大量防控知识,重用历史案例中相似情景的防控方案是一个较好的解决途径[18,20]。案例推理[13,21-23]作为辅助决策的类比推理方法,可有效支持决策知识本体的快速重用。遵循案例推理的基本逻辑,防控方案重用包括情景匹配与方案适配两个方面(见图3)。

(1)情景匹配

首先,基于熵权法[53]对风险情形的特征集进行约简,并保证特征之间相互独立;其次,采用混合相似度测量方法[54]分别计算物理空间、信息空间、心理空间的目标情景与历史情景之间的多维相似度;最后,通过相似度阈值控制,从情景库中获得各空间的局部相似情景集。

(2)方案适配

一方面,根据公式(1),从全局视角进行宏观层面重组,即通过遍历各空间局部相似情景获得满足触发条件的“物理-信息-心理”空间情景组合映射图式,明确可连接成全局的各空间相似情景,再综合计算全局情景相似度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方案筛选,生成初始全局防控方案集。另一方面,从局部视角进行微观层面修正,以明确防控任务规划、提升防控主体协同、合理配置防控资源为目标,通过增加、删除、替换任务本体实现转换适配或通过重构任务本体实现演绎适配[22],并采用基于“IF-THEN”产生式规则的规则推理[26]进行调整,以此获得最终全局防控方案集。

图3 防控方案重用流程

5.3 防控方案推荐

防控方案决策应充分考虑决策者偏好,需要从全局防控方案集中挖掘并推荐价值最高的满意方案。前景理论中的价值函数[55]与TOPSIS方法[53]可被引入实现防控方案推荐,一是,分析决策者偏好是否有利于防控方案选择,即评价在内外部因素(如决策目标、政策制度环境、决策者能力等)影响下决策者偏好是否满足防控目标。以新冠疫情在城市大规模传染扩散为例,如果决策者采取封控措施的偏好不足,则不利于防控方案的选择。二是,利用价值函数计算防控方案各属性的价值,属性包含应对条件、应对能力、应对效果等,以此获得候选方案的价值矩阵与正负理想解。三是,计算候选方案与理想解之间的相对价值贴近度,通过阈值控制推荐高价值的防控方案。

6 基于韧性重构的“情景-应对”

6.1 防控体系韧性的能力分解

通过决策制定防控方案后,基于情景的应对应具备保障可持续执行的能力。暴露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防控体系会表现出较高脆弱性,存在失效的风险。一旦防控失效,将可能造成疫情失控、政府失信、社会失序。因此,基于灾害管理领域的韧性理论[56-57],面向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构建防控体系韧性有利于减轻防控失效风险,避免防控体系功能中断或终止,从而保障防控能力。防控体系韧性是指防控体系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冲击下快速有效吸收与适应防控失效影响并从中恢复的能力。据此,防控体系韧性涉及的能力可分为吸收力、适应力、恢复力。首先,吸收力表示防控体系的防御能力,即基于预案强化保证的固有防控能力,在合理应急准备下能实现从准备投入到能力输出的有效转化,保证防控能力的基本供给。其次,适应力表示防控体系的调整能力,即通过多主体协同优化保证的弹性防控能力,不仅需要明确防控主体的职责细则与合作机制,还需要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防控体系的改进提升。最后,恢复力表示防控体系的还原能力,即强调在防控出错后利用冗余保证的备用防控能力,冗余包括资源冗余与流程冗余,保证资源的不间断供应与必要环节的及时替代。

根据韧性管理框架[57],图4展示了防控体系韧性发挥效用的基本逻辑,分防控体系适应力充足与不足两类情景进行探讨。当外界防控需求压力较小,防控失效风险较低时,即使防控体系抗压饱和即充分吸收,其也能通过适应逐渐回到无压状态;当外界防控需求压力较大,防控失效风险较高时,适应仅能暂时缓解防控体系抗压饱和后的压力,需要通过恢复避免失效,进而快速回到无压状态。

图4 两类情景下防控体系韧性的基本作用

6.2 基于预案强化的防控体系吸收力构建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52]明确了政府与卫健委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中的领导指挥职责,且规定了各级政府、卫健委、医疗机构、疾控中心等部门应采取的防控措施。可以说,应急预案保障了防控体系的准备投入。但当面对诸如新冠疫情等非常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急预案灵活性不足的问题可能会造成防控体系缺乏吸收力,应急准备难以有效服务应急响应。在此情形下,应充分结合“联防联控+专业防治”强化应急预案,并辅以“一网统管”平台的数字赋能作用[27,29,58],实现防控体系的吸收力构建。具体来说,面向目标情景,本部分提出强化以下三个方面。

(1)指挥强化

一是,主要领导通过指挥中心应急平台提出指示批示并部署任务,直接下达至一线防控人员,实现扁平化的“点对点”指挥。二是,分管领导在防控办人员配合下现场指挥并细化各工作组任务,做到靠前指挥。特别是,一旦区域核心风险由疫情失控风险转变为社会失序风险时,应及时根据预案的衔接做到现场指挥权切换。三是,不同层级部门实施联合指挥与同步办公,形成整体指挥,如上海形成的市区两级防控联合指挥部。

(2)联动强化

强调隔离转运、现场管控、流调排摸、消杀处置、信息发布等措施的并发执行,多方信息及时回传应急平台,实行实时的动态管理。在新冠疫情防控方面,上海以“四个同步”加以体现,即同步启动流调、管控、核酸筛查、解疑释惑。此外,应注重防控时间窗设定,如上海流调工作实行的“2+4+24”小时模式,要求流调队伍2小时内到达现场、4小时内完成核心调查、24小时内初步查清基本情况,充分发挥专业化力量,最大程度降低风险的级联演化。

(3)流程强化

借鉴深圳经验实施基于风险评估的分区分级管控,针对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标准化防控措施的处置流程,通过应急平台的预案数字化系统向指挥人员与防控人员自动推送指令。指令内容还应参考隔离转运操作规范、高风险岗位人员检测筛查工作方案、舆情应对工作方案、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等政策文件进一步细化。

6.3 基于协同优化的防控体系适应力构建

虽然面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项应急预案描述了核心部门的关键任务以及主要协同关系,但在实际应对时由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具有复杂性,防控主体的协同机制便决定了防控体系能否适应防控重压,保持防控弹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涉及跨领域共治与跨区域合作,参与的部门也涵盖公共部门、私营企业、社会组织[59]。因此,面向目标情景,本部分提出从领域与区域两个维度优化协同网络,构建防控体系适应力。

(1)领域协同优化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涉及医疗健康、公共安全、社会管理、交通、社交网络、市场监管、海关等领域,需要优化联防联控机制中防控主体构成的协同网络,构建可依据情景动态调整的弹性协同网络。情景决定了任务规划及其准备投入,协同网络可参考特定防控任务划分进行分层构建,逐层设定各防控主体的互动关系,明确主导主体、辅助主体、待命主体。而且,特定防控任务均需要决策、通信、运输等通用防控任务提供支持[60],故应急指挥中心、通信部门、交通部门将作为通用主体与各层主导主体相联系。在不同情景下,可通过改变辅助主体对主导主体的支持强度,以及决定待命主体是否升级为辅助主体来调整协同网络。特别是,应重视私营企业与社会组织的辅助角色,考虑事件严重程度,必要时应纳入更多企业与社会力量。

(2)区域协同优化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存在区域协同的可能性,以2022年3月上海新冠疫情大规模反弹为例,当情景满足多点散发、多链并行、隐匿传播等特征时,加之疫情发生在人口稠密城市且无症状感染者与确诊病例之比较大,区域协同就需要发挥相应的作用。在区域一体化合作框架下[61],一是基于应急管理数字化协同,保证适应事件信息缺失与不一致,实现信息共享与互通,提升流调工作的完备性;二是基于应急资源协同,保证适应物资与人力的短缺,在资源预警时,区域间可启动快速调配机制,实现物资支援与补偿,以及人力征调;三是基于医疗救治协同,健全与完善绿色通道机制,保证适应疫情的大规模爆发。

6.4 基于容错规划的防控体系恢复力构建

防控体系吸收力与适应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防控体系的失效风险,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需求较大,可能会存在残余的失效风险。根据应急容错规划理论[62],本部分提出构建防控体系恢复力,保证防控体系在出错时能及时纠错,在失效即将或刚刚发生时快速恢复防控能力。基于应急能力的业务持续性管理[63],探讨成本约束下可行的容错规划方案。首先,基于情景分析判断最差情形下[64]防控体系未满足需求与能力之间的差距,明确容错对象即防控体系的薄弱环节。其次,针对每一项防控任务,按照任务特点与优先级决定容错方式,包括同步冗余、替换冗余、补充冗余,并设定容错触发阈值。当条件满足时,则启动相应的容错措施。

具体来说,同步冗余是设置同时运行的功能相同备份,在原有能力丧失时备用能力可保证任务执行的不间断,同时备用能力也能起到加强原有能力的作用,如核酸检测任务应同时配备抗原检测,一旦核酸检测失效,抗原检测结果能提供相应的参考;替换冗余是设置可随时启动的功能相同备份,在原有能力丧失时备用能力可保证任务执行的快速切换,如隔离转运任务涉及大量密接人员的安置优化问题,一旦原有模型失效,则可直接采用备用模型提供隔离转运方案;补充冗余是设置可调用的功能补充备份,在原有能力不足时备用能力可保证任务执行的可靠性,如流调排摸任务需要广泛来源加以确定,在公安与通信部门采用大数据分析与信息化技术展开病毒感染溯源、活动轨迹描述、密接/次密接核实时,如果原有手段未能完整刻画,则需要通过询问调查与亲属朋友访谈等方式进行补充。最后,综合考虑容错对象、容错方式、容错触发阈值编制目标情景下的容错规划模板,保障防控体系的稳定运行。

7 结论

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背景,本文提出基于情景“认知-提示-应对”的快速防控框架,采用多位驱动、案例推理、韧性重构分别赋能风险研判、决策支持、防控改进。该框架的主要贡献有三点:一是,考虑风险的级联演化特征,面向“物理-信息-心理”空间提出基于“望闻问切”的风险评估流程,并细化了评估指标体系;二是,集成案例推理与规则推理,提出相似风险情形下防控方案的快速重用方法,有利于充分借鉴历史案例辅助决策;三是,提出防控体系韧性的概念,将其分解为吸收力、适应力、恢复力,并分别基于预案强化、协同优化、容错规划进行构建。该框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依具体城市情境进行实例化与扩展,为目标城市提供一套快速防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模板。此外,在统一标准的数据治理体系下,各城市可以此框架形成紧密关联且一致的防控网络,在知识共享基础上实现快速防控的参考借鉴,从而避免个别城市因经验短缺而造成防控不当。此外,本文所提框架并未涉及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预处理难题。一旦海量的多源异构数据甚至是噪声数据涌入,“情景-认知”的准确性将难以保证,故在执行落实阶段仍需以解决这一难题为前提。当然,该框架的实现还需有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制作为支撑,并将结合相关数据应用于具体案例中。

猜你喜欢
舆情公共卫生情景
情景交际
石化企业情景构建的应用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楼梯间 要小心
消费舆情
枣庄探索公共卫生医联体
把美留在心里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