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妮娜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安徽 蚌埠 233000
吞咽障碍在脑卒中患者中较为常见,属于并发症之一[1]。当患者出现吞咽障碍后,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进食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在病情较轻的情况下,患者主要呈现营养不良、低蛋白症等症状,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将会出现吸入性肺炎,并伴随发音困难等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严重[2]。当前临床主要借助吞咽训练方式,能够有效改善中枢神经系统修复能力,有利于促进患者吞咽肌力恢复[3]。本文以74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功能训练干预实际效果进行观察。
随机选取74例脑卒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每组37例,观察组男25例,女12例,年龄(65.95±2.14)岁。对照组男26例,女11例,年龄(65.96±2.1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知情同意后开展。
纳入标准:①患者与《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4]脑卒中诊断标准相符,经CT、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为脑卒中;②患者认知正常,自愿接受本文治疗。
排除标准:①食管疾病导致出现吞咽功能障碍患者;②精神系统疾病患者。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为患者讲解吞咽障碍发生原因以及康复护理知识,指导患者按照医嘱进行吞咽功能训练,通过加强肌肉群训练,有效优化肌群平衡性,进而帮助患者优化生理功能。
观察组行功能训练。保持和蔼的态度对患者进行吞咽训练指导,其中面颊肌训练:可指导患者将口张到最大,并将下颌不断移到左右两侧,闭嘴鼓塞后,借助空气在面颊活动,完成训练。呼吸肌训练:指导患者鼻咽深吸气,并进一步进行闭气,保持缓慢呼气状态,深吸气后,指导患者维持闭气状态,并通过用力咳嗽,完成训练。具体训练项目如下:①左、上、右、下运动:指导患者正确开展舌部肌肉运动,并合理展开协调以及力量训练。告知患者将舌头伸出,保持舌尖向上,并通过发力,使舌头逐渐按照左、上、右、下的顺序,完成旋转运动,保证舌体能够得到有效伸展以及收缩,每个训练动作需要保持8s,经反复训练10次后,确保患者舌部肌肉能够得到有效训练。②刺激:护理人员可借助舌肌康复器,快速牵拉患者舌肌,实现对患者舌肌的刺激,该操作可反复进行。③阻力对抗:在保证患者舌肌得到一定的运动训练后,可指导患者开展抗阻力伸舌练习,将压舌板放在舌头的左侧,指导患者向外伸舌,并逐步向内、下以及右进行推舌,强化患者舌部肌肉力量。
(1)护理效果[5]:干预后,经日本洼田饮水测验,评估患者干预效果。治愈:经测试后,患者达到Ⅰ级,吞咽障碍症状完全消失,无不适感。显效:经测试后,患者达到Ⅰ级~Ⅱ级,吞咽障碍症状基本消失,无不适感。有效:经测试后,患者达到Ⅰ级~Ⅱ级,吞咽障碍症状有所改善,存在轻微不适感。无效:经测试后,测试显示≥Ⅲ级,患者吞咽障碍症状严重,存在不适感。
(2)SSA评分与SF-36评分:应用吞咽功能评估表[6](SSA)完成患者吞咽功能评估工作,评分与吞咽功能障碍成正比;SF-36评分:应用SF-36量表[7]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评估满分为100分,评估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3)心理状态以及自我效能:心理状态应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完成评估工作,SAS即患者焦虑情况,分界值为50分,评分越高,焦虑越严重,SDS即患者抑郁情况,分界值53分,评分越高,抑郁越严重。自我效能应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患者自我管理效能进行评估,量表共包括10个条目,每个条目包括4个选项,单个选项评分范围为1~4分,满分共计40分,评分与自我效能成正比。
本文涉及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1.0软件,计数资料(干预效果)χ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SSA评分、SF-36评分、心理状态、自我效能)t检验,(均数±标准差)表示。当计算结果为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干预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护理效果比较[n(%)]
干预前两组SSA评分、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SA评分低于干预前,SF-36评分高于干预前,观察组干预后SSA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SSA 评分与SF-36 评分()
表2 对比两组SSA 评分与SF-36 评分()
注:a 表示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P<0.05。
两组护理前各项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心理状态低于护理前,GSES评分高于护理前,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低于对照组,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心理状态以及自我效能()
表3 对比两组心理状态以及自我效能()
注:b 表示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P<0.05。
脑卒中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在临床较为常见,高发于中老年人群[8]。该疾病主要因为患者颅内血管血液循环障碍而形成局部脑组织缺氧、缺血等病理损害。相关调查[9]显示,近年来,该疾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发病后,对患者身体健康影响严重。有研究[10]表明,当患者患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概率可超过45%,主要因为迷走神经、舌下神经核、舌咽神经损害,导致真性延髓性麻痹,进而引发舌运动障碍、吞咽困难等并发症。由于患者吞咽困难,并伴随喝水呛咳情况,长此以往,患者营养不良情况较为严重,不仅具有较高的低蛋白症风险,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患者还会出现吸入性肺炎,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严重。
吞咽动作属于复杂躯体反射活动,与多种感觉、运动神经支配密切相关。经中枢神经系统调控以及协同运动,可有效完成吞咽处理。正常而言,人类吞咽主要包括食物入咽、食块经咽部、食块经食道等三个阶段,而当患者患有脑卒中吞咽障碍后,患者多呈现舌头随意性运动能力不足的情况,运动开始时间也出现延缓状态,吞咽相关肌肉不具有协调运动能力,并伴随舌周肌肉无力。因此,强调临床应切实加强有效护理工作,切实提高患者吞咽能力,保障患者营养摄入充足,以免患者因为吞咽障碍引发营养不良,对患者身心健康损害严重,导致患者不良情绪加重,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影响临床脑卒中治疗效果。
相关调查显示,功能训练在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通过强化对患者功能训练,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吞咽能力,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在本文研究中,观察组干预效果94.59%高于对照组81.08%。观察组干预后SSA评分为(19.63±1.02)分低于对照组(25.36±1.62)分,SF-36评分为(79.64±4.15)分高于对照组(60.38±3.78)分,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23.68±1.05)分、(22.18±1.69)分低于对照组(36.41±2.34)分、(37.62±3.15)分,GSES评分为(29.31±4.15)分高于对照组(20.32±3.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当前临床主要借助功能训练改善患者吞咽障碍症状,在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保持高度耐心,详细为患者讲解训练步骤,有效促进患者面颊肌、呼吸肌等肌肉训练,并进一步缓解患者吞咽功能[11]。另外,通过强化患者舌肌训练,加强患者舌运动能力、控制力,不断将患者舌头进行伸出和缩回,可有效优化舌肌功能重建,有利于改善患者口腔运动能力。经大脑皮质,能够促进脑干束调控功能恢复,进而实现神经反射弧、上下运动神经元功能恢复,在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方面优势显著,可有效优化患者生活质量。由此可见,通过加强患者功能训练,有利于提升患者舌部力量,能够在提高患者吞咽功能的同时,改善患者因为吞咽功能出现的营养不良以及不良心理情况,提升患者自我效能,使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升[12]。
综上所述,在为脑卒中患者提供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情况,进而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有利于帮助患者缓解负面情绪的同时,强化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