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 红,张菁家,詹 帅
(哈尔滨商业大学 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人数激增。即使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 年国内旅游人数仍高达28.79 亿人次。在旅游活动中,一些旅游者贪图即时方便和其他利益,随手乱扔垃圾、在文物上刻字涂抹等不当行为,不但增加了旅游地环境维护成本,而且导致当地旅游环境吸引力下降。十九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旅游业可以通过加强生态保护,为旅游者提供更加优美舒适的旅游环境,以增加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旅游者是环境行为的首要实施者[1],相较于采取强制性的惩罚措施来减少旅游者的不当行为,刺激旅游者产生环境责任行为的意愿,引导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主动实施环保行为,更有利于降低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维护成本并推动旅游地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基于此,“如何刺激旅游者自愿做出有利于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行为”成为管理者和学者关注的重点。
以往研究大多基于计划行为理论[2]等理性模型,认为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主要受旅游者理性因素的驱动[3]。其实,非理性因素对非惯常环境下旅游活动主体的影响更加显著[4]。因此,研究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如何影响旅游者在目的地的环境行为十分必要。地方依恋作为人与目的地环境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情感对旅游者满意度、旅游者忠诚度等具有积极影响[5],增强旅游者对目的地的依恋情感已经成为旅游地经营管理者的管理策略。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地方依恋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6],但已有文献多侧重于探讨旅游者所产生的地方依恋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直接影响,旅游者地方依恋对其环境责任行为的心理作用机制还不明晰。另外,以往关于地方依恋的大部分研究中,学者们对其划分的两个维度(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之间的直接关系存在不同的研究结论,并且也较少研究探索二者关系的内在作用机制。因此,对地方依恋两个维度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并进一步验证地方依恋两个维度的内在关系就十分必要。同时,消费者对目标产品的了解和熟悉会激发其占有心理的产生[7],进而对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组织学和心理学领域,旅游情景下消费者(旅游者)的心理所有权与情感和行为的影响的研究较少,将地方依恋、心理所有权、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结合起来探讨作用机制的研究更为少见。
据此,本文尝试将旅游者心理所有权引入旅游者行为研究,探讨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深层内在关系,以及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特别突出了旅游者心理所有权的中介作用。以期丰富旅游情景中地方依恋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作用机制的研究,明确旅游者对目的地产生的占有感和环境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为旅游地管理者采取措施激发旅游者人地情感、改善旅游地环境、缓解人地矛盾、提高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科学参考和理论依据。
Williams等将地方依恋定义为主体与特定环境互动过程中搭建的人与地之间的积极情感桥梁[8]。地方依恋最初是地理学中的概念[9],后来被引入到旅游研究情境下,研究其维度的划分和测量及对旅游者意愿和行为的影响[10]。首先,对地方依恋维度的划分,学者们持不同观点。目前,在旅游研究领域被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是将其划分为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两个维度[10],它们分别侧重于个体对环境在功能方面和情感方面的依恋,本文也采用这一划分方法。其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发现地方依恋的两个维度并非是相互平行的关系,而是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但对于二者的因果关系,尚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一些研究者认为地方认同相对于地方依赖的产生需要较长的时间,这与Vaske 等的研究结论一致[11]。二是另一些研究者认为人与地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地方认同是塑造个体心中地方依赖形成的重要前提。王坤等以文化旅游区的游客为研究对象,得出游客对旅游区的地方认同越强烈,对旅游区的功能性依恋越强烈的研究结论[12],之后陆相林等以红色旅游景区的游客作为研究样本也验证了这一结论[13]。第三,学者们对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之间的作用机制尚缺少研究,对地方产生依赖情感的旅游者是通过什么心理机制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最后,基于地方理论来研究旅游者的决策过程和行为意愿已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但已有研究多集中于探讨地方依恋对个体意愿和行为的直接影响,而关于引入内在心理中介机制,对地方依恋与旅游者行为之间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则相当贫乏。
心理所有权的概念最初由Pierce 等提出并应用于组织学的研究中,认为员工对其所属组织的一部分感觉是“他们的”的心理状态就是员工产生的心理所有权,它是个体心理上产生的所有权,即“我觉得什么是我的”[14]。这种所有权不被社会所认可,不受法律保护[15]。空间感、认同感与效能感共同构成了心理所有权,并且个体能够通过增加对目标物的控制、熟悉和投入等途径来促进心理所有权的产生和增强[7]。
之后的研究发现人们对有形和无形的产品和环境等产生的心理占有感会对个体的态度和后续行为产生影响,这引起了学界对心理所有权的关注。但已有的成果多集中在组织学和产品营销学领域,验证了员工心理所有权对组织的工作态度和行为的积极影响以及顾客心理所有权对产品的口碑推荐意愿等的积极影响[14,16]。根据已有文献可以推测旅游者的心理所有权对于环境责任行为实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较少研究者将心理所有权应用于旅游者行为研究领域,关于探讨旅游领域个体心理所有权与旅游者心理依附、态度和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更为少见。故本文认为,从旅游者心理所有权角度研究旅游活动主体的心理依附,并解释和预测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以往关于环境责任行为的研究大多针对惯常环境下人们的环境责任行为。但由于旅游情景的非惯常性,已有的研究结论不能直接应用于旅游情景,为此学者们近年来开始将环境责任行为引入到旅游情景研究中,并对旅游者环境行为的概念进行界定,认为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是在非惯常的旅游情景下游客所实施的有益于旅游目的地环境的行为[17]。目前已有成果多集中于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维度构成、驱动因素及影响机制的研究。首先,关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维度划分和测量,学术界目前还未达成共识。蔡礼彬等参考已有的成熟量表将其作为单维度变量来研究[6]。而另一类研究是将其作为多维度变量进行了研究,如Cheng 等在研究中将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划分成了一般行为和特定行为两个维度[18],也有学者将其划分为4 个维度[19]。其次,诸多研究已经表明,理性因素显著影响个体实施对环境有益的行为[3]。之后学者对非惯常环境下旅游活动主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发现非理性因素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解释和预测力高于理性因素[4]。情感作为非理性因素对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近年来得到学者的关注,在关于情感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影响研究中,地方依恋对旅游个体在旅游过程中的环境责任行为实施的显著影响已经得到多次验证。如:刘凡等在景观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影响研究中,验证了地方依恋的两个维度对环境责任行为两个维度均有积极的驱动作用[20]。但关于地方依恋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具体心理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较为少见,有待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通过文献梳理可知,国内外学者关于对地方依恋的维度划分和测量量表的开发方面有丰富的研究成果,旅游领域也有部分学者已经意识到了地方情感对旅游者行为的重要影响。但现有研究依旧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地方依恋的两个维度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还不明晰。其次,以往关于心理所有权与个体心理依附、意愿和行为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于营销学、组织学和心理学领域[16,21],心理所有权会对个体的口碑推荐意愿、认同感、购买意愿、保护欲和责任感产生积极影响[22]。而旅游情景与人们日常所熟悉和生活的环境不同,它是旅游者在出游期间所处的临时性、短暂性的空间[23],旅游者对目的地产生的占有感和环境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还未明确。第三,旅游领域有部分学者已经意识到了地方依恋会通过旅游者的内在心理因素而影响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却少有文献将旅游者心理所有权作为中介变量来研究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
虽然心理所有权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尚不广泛,但学者们已经探讨了在组织、营销和心理领域中影响心理所有权产生的因素,个体对目标物的互动、认可和熟悉能够促进所有权意识的产生[7]。姚凯等研究发现海归对组织的集体心理所有权是通过对工作产生认可,并建立与组织的紧密联系感所形成的[24]。另外,Pierce 等研究发现伴随着个体对目标物的了解和熟悉,个体会生成心理所有权,消费者接触并抚摸目标产品或者心中想象对其触摸都会对心理所有权的产生和增强有显著影响[7,25]。但在旅游情境下关于探讨影响旅游者心理所有权产生的前因变量的研究还很欠缺。地方依赖是人在与地方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地方的功能依赖,指的是环境所能提供的设施等资源能够满足个体需求,个体对地方产生认可。另外,“人—地”互动过程中,在环境中的体验过程和付出的时间会增加个体对地方的熟悉感。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1:地方依赖正向影响旅游者心理所有权。
地方依赖是个体对目的地所提供设施服务的功能依赖[10],并且该地方与其他已知方案相比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一个地方还可能被视为个体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形成对地方强烈的情感依恋,即地方认同。旅游者由于地方所提供的功能与个体需求更匹配而到目的地重游是地方认同形成的重要前提[26],故地方认同的形成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Vaske等研究地方依恋的两个维度对环境行为的影响时,发现地方依赖正向影响地方认同[11],唐文跃等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结论[27];刘凡等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发现,地方依赖可以通过地方认同对游憩者环境责任行为产生影响[20]。但对此也有学者持不同观点,认为旅游者对旅游地的认同驱动地方依赖的产生[12],二者之间的关系仍是值得探讨的方向。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2:地方依赖正向影响地方认同。
旅游领域旅游者心理所有权对地方情感依恋的影响研究截止目前尚不明确,但认同感和心理依附的产生受到个体心理占有感的影响已得到验证。心理所有权是一种认为目标物与自我身份和个性相一致,并能够促使人们对目标物产生心理依恋的心理占有感[14],是个体对目标物所产生的归属感、认同感和效能感的体现[28]。Kamleitner 等研究发现个体对所拥有的目标物会产生心理上的依恋情感[25]。Ball等研究表明消费者的心理所有权可以使消费者对目标产品的价值评估和心理满足得到提高,并在消费者心理依附的产生中起到基础作用[29]。消费者对目标产品所形成的占有感加深了他们对产品的信任,并为心理依附的产生提供了信任基础[30]。而关于人地情感的研究则表明,地方认同是个体对地方产生的心理依附和情感性依恋[10]。另外,也有研究表明心理所有权能够提高个体的满意度[21],而个体的满意度对地方认同有显著的影响[13]。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3:旅游者心理所有权正向影响地方认同。
本系统完成了在线考试系统的诸如学生考试,老师出题、出卷、管理考试等基本功能,并加入了考试分析功能、公告功能等拓展功能,大大方便了教学的应用。
根据占有心理学理论,个体对目标物的占有感能够激发个体正面情感和责任感的产生[31]。个体对目标物产生的责任感,会刺激其做出有利于目标物的保护行为[7]。Morewedge等研究发现,对目标物产生心理占有感,即心理所有权的消费者会对其做出更加积极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反应[32]。另外,拥有心理所有权的个体会产生责任、关系、保护和牺牲个人利益的意愿[7]。在旅游这一非惯常的情境下,旅游者的心理所有权也与其积极行为有重要联系,如Asatryan等发现顾客所产生的心理所有权会对口碑推荐以及酒店房间的爱护行为有积极影响[33]。Li等也验证了旅游者心理所有权作为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前因变量的合理性[34]。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4:旅游者心理所有权正向影响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
地方认同强调的是个体对所处环境产生的依恋感和归属感。当旅游者对所游览的环境产生依恋时,就会产生对环境的认同,从而表现出环境责任行为。蔡礼彬等将地方依恋的两个维度进行整合,发现地方依恋中代表情感与象征意义的“地方认同”中介旅游者环境契合度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6]。另外,也有研究在探讨地方依恋多个维度分别与个体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时,将地方认同作为地方依赖和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中介变量,证实了地方认同与环境责任行为的关系[11]。如Halpenny将地方依恋划分为3 个维度验证了旅游者地方认同对环境责任行为意愿的积极作用[9]。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5:地方认同正向影响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
图1 研究概念模型Figure 1 The concept model of research
本文通过质性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地方依恋、旅游者心里所有权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第一阶段以半结构化访谈收集资料,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第二阶段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数据收集,并借助SPSS 22.0、AMOS 24.0 软件对理论模型和关系假设进行验证。
本文根据研究目的选取能够反映旅游者群体特征的代表性样本,共20 名被访谈者,其中男性、女性分别为9 人、11 人。访谈对象需在半年内有过旅游经历且能够准确地回忆起旅游过程;拥有一定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以保证访谈过程的顺利进行及收集资料的价值;被访谈者涉及不同行业,避免访谈结果的片面性。访谈前让被访谈者提前了解访谈的主要问题,能够使其充分回忆旅游的经历。正式访谈开始时,首先,告知被访谈者研究目的及对个人信息的保密处理,并在得到被访谈者允许的情况下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其次,访谈结束后对录音等资料进行整理,转化为文本访谈记录,作为后续分析的原始数据。
本文根据具体情况与已有的成熟量表相结合,对地方依恋、旅游者心理所有权和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进行测量。地方依恋的测量主要参考Williams等、Yuksel等的研究[10,35];旅游者心理所有权的测量主要参考徐宁宁等[36]的研究;参考Chiu 等[37]的量表测量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首先,问卷的第一部分考虑到环境责任行为是一种社会赞许行为,为了减少调查对象的顾虑,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首先向调查对象说明此为匿名调查。其次,让调查对象回忆最近的一次旅游经历,对“您所游览的旅游地的所在省份”和“您所游览的景点名称”两个问题进行作答后才能进入下一轮调查,来保证调查对象的实际行为与问卷数据保持一致。第三,本文共13 个题项,所有量表均采用李克特7 点量表形式,并在问卷的最后部分设置了针对旅游者人口统计学特征的题项。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线下收集数据难免会给疫情防控工作增加负担。且调查全国各地旅游景区的旅游者行为能够提高研究结论的适用范围,故本文通过线上发放问卷来收集数据。使用设计好的初始问卷进行预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96 份,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将部分题项进行删减和修改形成最终问卷。正式调研在回收的500 份中,剔除回答时间过短等问卷,共475 份有效问卷用于最终分析,问卷的有效率达到95%。
当旅游地所能提供的设施等资源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时,旅游者会更容易投入到环境中,增强对环境的熟悉感、亲密感和控制感,沉浸其中,这可以从原始访谈资料中看到,例如有访谈者提到“……我到当地就体会到整个生活节奏跟之前的地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旅游地的生活节奏慢了下来,就是比较放松的状态,没有之前的那种紧张感和为生活奔波的感觉……”“……在这些地方,它们满足了我的需求之后,我会对这个地方产生一些额外的好感,然后我就会觉得这个旅游地布置得非常好!非常人性化!……”等,以及“……我对这个旅游地的印象非常不错,它比我所预期的要好……像餐厅菜品价格也不算昂贵,都是大家可以接受的范围……”等,说明旅游地的服务等通过给旅游者留下良好的印象,从而拉近了旅游者与旅游地的距离,增加人地之间的亲近感和控制感,验证了地方依赖与旅游者心理所有权的关系,即H1成立。同时,“……那里各式各样的卡片和信封,整个占两面墙壁那么多,然后我就挑得很开心,整个就很融入到那个环境,完全沉浸在挑选的过程……我当时那种感觉真的挺好的,就感觉:‘哇!太特别了!’,完全像趴在自己的书桌上……”等语句,这体现了随着旅游者投入度的不断增加,并融入到所处的环境,他们就会对旅游地产生更深层次的归属感,即验证了H3。
另外,就地方依赖会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影响方面,大部分访谈对象均提到他们与旅游地产生的地方依赖是通过他们对环境所形成的亲密感与控制感,使他们产生对地方更深层次的认同感,进而影响其环境责任行为的。如“……船夫很热情,介绍了很多本地人的生活习惯,我们边聊天边赏景,不知不觉就在湖上转了一圈,我的确被那种朦胧美和当地人喝喝茶,聊聊天,偏古典的生活方式所吸引,所以在这旅游过程中肯定是要保护好这里的环境……”等。因此,其影响路径可以概括为:地方依赖→旅游者心理所有权→地方认同→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不过,部分被访谈者提到在当地环境中的投入程度以及与旅游地建立起的亲密感等心理状态会对后续积极的行为产生影响,如“……选择旅游就是想给原本疲惫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一丝丝安慰,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这些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的话,我会对这个地方产生正向的心理,比如有消费项目什么的,肯定会主动消费……”等,但直接证明旅游者心理所有权与环境责任行为关系的依据并未从访谈资料中找到,故后续仍需继续验证H4。
另外,地方认同中介于地方依赖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大部分受访者均有提到,如“……这里给我的体验很好,它整个地方的特色和生活方式就是直插我的心窝的那种感觉,跟我的完全是契合的。所以能给我这么好感受的一个地方,就算我在某些方面多付出一点,那我也是大赚。在环保方面多付出一点也是举手之劳,对我来说,我也是值得的,我很乐意……”“……它带给我的服务是周到的,需求能及时得到解决,还有在下雨的时候,云后边藏着山,山后边映着水,就像水墨画的景色,带给了我很不一样的一种景观体验……,这些美好的东西都需要我们共同来保护……”等。故其影响路径可以概括为:地方依赖→地方认同→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也即验证了地方认同的中介作用。
样本统计结果如表1 所示,在性别分布上,男、女样本分布相对均衡;受访样本主要以中青年为主,并覆盖各适宜旅游的年龄段;职业覆盖了不同领域,有空闲和法定休假时间的学生、企业员工和政府及事业单位工作群体占比例较高;在受教育程度上,有43.8%的人拥有本科学历,硕士及以上占27.4%,说明被调查对象的整体素质较高,能够更好的理解问卷内容,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
表1 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N =475)Table 1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mples(N =475)
自填式的问卷调查,可能由于问卷的所有题项都是由同一个调查者所完成,因而导致出现共同方法偏差的问题,所以首先使用Harman 单因子检验法,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分析数据显示未旋转的因子载荷矩阵中符合标准的因子数量为4,方差解释率低于50%的判断标准,为46.47%,故本文的共同方法偏差不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38]。
信度和效度检验借助SPSS 22.0 和AMOS24.0软件,结果显示模型拟合效果符合标准。其中:χ2?df =2.904,符合标准(1 <χ2?df <3);RMSEA =0.063,符合标准(<0.08);GFI =0.947;CFI =0.969;IFI =0.969;Tucker-Lewis 指数为0.958,均符合标准(>0.9)。本文所研究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与CR 值(表2)均满足标准(>0.7),问卷的信度符合要求。另外,4 个变量的标准化因子载荷量均符合大于0.6 的标准,AVE 均符合大于0.5 的标准,表明本文所使用的量表收敛效度较高。地方依赖、地方认同、旅游者心理所有权、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这4个变量两两间AVE 的平方根均大于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如表3 所示,表明本文的测量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
表2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Table 2 Results of th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表3 区别效度检验结果Table 3 Results of discriminant validity test
关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研究假设借助Amos24.0 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图2所示。以显著性P 的值小于0.05 的标准可以得出:地方依赖对旅游者心理所有权和地方认同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β1=0.726,p <0.001;β2=0.686,p <0.001),假设H1、H2成立;旅游者心理所有权显著正向影响地方认同(β3=0.271,p <0.001),假设H3成立,但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直接正向影响不显著(β4=0.037,p >0.05),因此假设H4不成立。此外,地方认同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5=0.424,p <0.001),因此假设H5成立。
图2 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结构方程模型Figure 2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tourists′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behavior
表4 假设检验结果Table 4 Results of hypothesis test
本文借助Bootstrapping 法进一步验证中介效应假设。参考Hayes 的研究,旅游者心理所有权与地方认同发挥作用的中介路径是否显著根据0 是否被包含在根据本文所收集数据计算得出的置信区间来判断[39],结果如表5 所示。
从表5 可以看出,地方依赖不仅可以通过旅游者的心理所有权和地方认同的链式中介影响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还可以通过地方认同这一中介变量发挥间接作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地方认同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且其效应值(β=0.2)大于链式中介的效应值(β=0.057)。另外,旅游者的心理所有权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直接效应不显著,需要通过地方认同间接促进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实施。究其原因在于:由于旅游情景的非惯常性特征,旅游者即使对地方产生占有感,也可能因考虑到只是在该旅游地暂做停留,而不愿实施环境责任行为。
表5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Table 5 Results of mediating effect test
本文通过构建“地方依赖→旅游者心理所有权?地方认同→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双中介模型,研究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驱动机理的同时也研究了地方依恋的两个维度之间的作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①旅游者心理所有权和地方认同在地方依赖和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之间发挥链式中介效应,但地方认同的中介作用大于链式中介作用。首先,地方依赖的产生一般与旅游目的地的所提供的基础设施质量、服务是否到位、环境质量等因素有关,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需要在能够满足旅游者基本的功能需求基础上通过激发旅游者的占有感以及心灵契合等更深层次的情感才能对行为产生影响。②旅游者对目的地产生的地方依赖对认同感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并证实了旅游者心理所有权是两个维度之间的中介变量,当旅游地的功能性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时,旅游者更深层次的情感依恋才可能形成。另外,证实了地方依赖在对地方认同产生正向直接影响的同时,还能够通过旅游者心理所有权这一中介变量对地方认同产生正向的间接影响。③旅游情境中,个体的心理所有权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直接效应不显著,需要通过地方认同的传递才能激发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
通过以上结论得出如下启示:①重视旅游者情感,以激发“软情感”为主,实施“硬措施”为辅,激发旅游者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访谈调查中,多名访谈对象提到,若旅游地能够给自己带来较好的心理感受,则不忍心去破坏它,如“……风景这么好,我也不忍心丢垃圾什么的……”。同时,也有旅游者提到“……如果景区到处都能看到垃圾,我也会淡化环保意识……”。因此,从管理者的角度而言,着眼点要在营造良好环境,使旅游者“触景生情”自发的形成环保意识。另外,针对环保意识淡薄、不规范自身行为的旅游者,可采取强制性措施规范他们的行为,但要注意力度得当,以免激起旅游者的逆反心理。②关注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地方依赖,提升目的地旅游服务管理水平满足旅游者需求。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者心理所有权和地方认同在地方依赖和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之间发挥链式中介效应,但地方认同的中介作用大于链式中介作用。这说明旅游地提供能够满足旅游者功能需求的旅游产品和环境对激发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意识,实施环保行为的重要意义。首先,旅游地可以通过不断开发和完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和设施,例如优化景区环境、定期培训景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等。并依托大数据技术对旅游者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及时了解未能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方面,为需求不同的旅游者定制“投其所好”的旅游产品、服务和路线等。其次,鼓励旅游者参与到旅游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过程中来,形成对旅游地的心理占有感。最后,更要重视对旅游者心灵的触动,挖掘旅游地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增加有意义的旅游体验项目,激发旅游者的情感认同,从而成为旅游地的“环保卫士”。③建立目的地与旅游者的双向交流平台,激发旅游者的深层情感。本文实证研究发现,旅游情景下旅游者心理所有权不能直接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产生影响,而要发挥地方认同的中介作用。一方面,管理者可以通过开通线上线下交流平台,能够及时听取旅游者的意见和建议,满足其个性化信息需求,也能够引导其参与到旅游地产品开发中激发占有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管理者可以通过营造别具一格的旅游环境,举办能够直击旅游者心灵的、富有“地方意义”的活动,促进旅游者与目的地进行更深入的互动,从而对旅游环境实施保护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