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君
有人说,想了解古今文人墨客的影迹,要到京城这条街上走一走……一条不大的北京胡同,是北京最负盛名的文化老街;不到一公里街巷,汇聚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老字号文化店铺,留下了古今中外无数名人的足印。
有人叫它“书店街”,从清代康熙年间起,延续了数百年都市古旧书摊市场的发展,见证近代北京书业文化历史的变迁;有人叫它“古玩街”,数百年的古玩地摊市场演绎,留下了古今京城民间古玩文化发展的印迹;有人叫它“书画街”,数百年的“戴月轩、松竹斋、古艺斋、萃文阁、一得阁”等文房四宝名店,成为古今中国书画文化发展的缩影。它是一条文化的街巷,燃起古今文人墨客求知的希望;它是一片文化的沃土,哺育了古今无数学子走向追梦的彼岸……它是闻名华夏、极富盛名的琉璃厂文化街。
琉璃厂文化街位于今天北京和平门外,东起延寿街,西至东椿树胡同,全长约800 米,一条南新华街又把这条近千年历史的老街分成了东街和西街。整条街道数百家店铺鳞次栉比,古色古香,文化氛围浓厚。自古以来,成为京都雅游之所,人文荟萃之街。
提起琉璃厂,笔者与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缘分。初次结缘琉璃厂,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那里举办北京古旧书市时,有幸参与了淘书人潮;再次认识它,因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曾在当时位于永安路光明日报工作时,每天上下班要经过那里,常会借机去老店领略风采;更加熟悉它,因为2004 年后的四五年间在位于虎坊桥的工会博览杂志社工作与它毗邻,闲暇时总喜欢去那里转一圈,寻找它的历史足迹……
琉璃厂得名始于建元大都时。据史料记载,远在辽代时这里是乡村,名叫“海王村”,在金代又改叫“海王庄”。元定都北京后,在元中统四年(公元1263 年)为建元大都,宫殿需大量琉璃瓦等琉璃制品,便将山西榆次县小赵村赵氏琉璃开始迁京,落脚于海王村,在这里开设官窑烧制琉璃制品,从此便有了“琉璃厂”之名,由此也揭开了京城琉璃生产的历史。
到清朝初年,清政府实行满汉分居政策,满族人多定居内城,而汉族人基本都居外城。汉族官吏也开始在离内城较近的琉璃厂附近建官邸,而各地会馆也开始落地于此。于是,千里迢迢进京赶考的举人也纷聚这里……明朝时红火的前门、王府井、隆福寺、东安门、城隍庙的书市、灯市、庙会、古玩店等也纷至沓来,转到琉璃厂附近。繁华的市井,文人的聚集,墨客的泼墨,这里成了京都雅游之地;人文的荟萃,书画的璀璨,古玩的琳琅,这里开始形成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据记载,从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 年)起开馆修“四库全书”,那些编修者也常到琉璃厂阅读书籍,各地书贾也纷纷在这里设摊售书。“新开厂甸值新春,玩好图书百货陈。裘马翩翩贵公子,往来都是读书人。”这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诗人杨静亭在其《都门杂咏》 对当时胜景的唱咏。
20 世纪80 年代琉璃厂旧书市
20 世纪80 年代琉璃厂旧书市
清末民国时,琉璃厂址修建了师范学堂、五城学堂,又修建了海王村公园。1927 年民国政府开辟了和平门,修建了南新华街,从此把琉璃厂分成了如今的东、西琉璃厂。据说,琉璃厂一带当时还曾有一“厂桥”地名之说。据清代学者李慈铭的《桃花圣解日记》 记载,同治十一年正月十四日,“下午复游厂市,至窑甸中,旁有吕祖祠,妇女烧香者尤众。前者有小石桥,已陷土中,俗名厂桥,盖明嘉靖以前,外城未筑时,此地有水,西流为清厂潭,又西南为章家桥,又南为虎坊桥,又南为潘家河,而自厂桥南为梁家园,可引凉水河,处处经脉流通。今皆久成平陆,并凉水河亦久迷其处。”这段文字里,曾将厂甸称为“窑甸”,也说明琉璃厂一带曾有“厂桥”之地名。据说,民国初年为改明沟为暗沟,把那里的石桥拆除了,“厂桥”也随之消失,但“厂甸”之名却因灯市延续而流传下来。
清末民国时,很多文物都由琉璃厂流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 年,人民政府颁布了保护文物法令后,才杜绝了文物的流失。1980 年东、西琉璃厂进行了大规模翻修,增加了一些新建筑。在东西琉璃厂两街之间的马路上,凌空架起一座汉白玉仿古石桥,为古老的文化街增添了新景。
今天人们提起琉璃厂,总认为这条街巷因荣宝斋等著名文化老店的文房四宝的延续和传承而享有盛名,但对于像笔者一样出生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多数人来说,认识熟悉它应结缘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京首届古旧书市在这里开幕……那是让笔者至今记忆犹新的一届地摊儿书市。书市以当时中国书店为主轴,汇集了大量木刻线装书和铅印旧书,各个书摊儿随意摆放,堆成小山,有线装普通本、残本,也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出版的一些铅印旧书。
提起北京的书市文化,不得不先说说它的发展历史。有文献可考的当以明代大明门前的书市为最早,位于当时正阳门内,大明门前偏右。明代学者、诗人胡应麟在《少室山房集》 中记载了当时的景况,“凡燕中书肆,多在大明门之右及礼部门之外,及拱宸门之西。每会试举子,则书肆列于场(考场)前;每花朝后三日,则移于灯市;每朔望并下(下浣,阴历每月二十一至三十日)五日,则徙于城隍庙中。灯市极东,城隍庙极西,皆日中贸易所在也。灯市岁三日,城隍庙月三日,至期百货萃焉,书其一也。”可见,每届科举会试,总会有书市并文房四宝、日用百货等摊点列于考场前。康熙后期,随着灯市由内城改在琉璃厂的厂甸,琉璃厂渐热闹起来。到乾隆年间,随着北琉璃厂周边会馆文化的兴起,大批士子云集,他们以文会友,交往酬酢,带来了琉璃厂书市文化的发展,逐渐成为闻名京城的书市街巷。到清朝后期,较大的书店在收售古旧书的同时还刻版印书,琉璃厂出现了“老二酉堂、三槐堂、聚珍堂、文有堂、文禄堂、修绠堂、富文堂、善成堂、正文斋、来董阁、邃雅斋、通学斋”等著名坊刻。清末时的京城官员和文人墨客,常不约而同地到琉璃厂寻书搜宝,竟日方归。甚至还有人寻得好书,却一时囊中羞涩,竟就典当随身衣物买书的。鸦片战争后,琉璃厂古旧书业开始萧条;甲午战争后,伴随废科举、兴学校、谈新学之风日盛,琉璃厂的旧书业衰落。1905 年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后,一些传统国学典籍销量锐减。近代史学家缪荃孙在《琉璃厂书肆后记》 中记述了同治六年至辛亥革命期间的图书市场情况,一些书斋里的古代珍本却大量被欧美及日本商人所购,来此购书文人学子主要关注各大书店从上海贩运来的西学新书,许多购书者手持梁启超所列《西学书目表》 按图索骥。据文献记载,辛亥革命后,琉璃厂书市也与时俱进,一些卖旧书和碑帖的“仍承袭乾嘉以来讲风雅与讲朴学之风气”,与顾客交流、切磋着古籍的版本、校读、刻印等技艺,增添了书店文化的厚重。与此同时,京城西方式高等教育的兴起,一些书店转售教材及外国文学、科技、历史等领域的译本。据说,当时北方数省学校用书,大都出自琉璃厂书店。而此刻,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新式书店开始取代老字号书局。一条历史的文化胡同,见证了北京书业市场的兴衰浮沉。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拨专款扶持琉璃厂古旧书业的恢复。1956 年以经营古旧书的国营中国书店从国子监街迁至琉璃厂在海王村公园旧址,其营业面积相当于过去20 家古旧书铺。改革开放后,随着琉璃厂仿清建筑风格文化街的重建,这里的古旧书店、新书店日益繁荣兴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北京首届古旧书市在在这里开幕后,几乎每年在琉璃厂的中国书店都会有古旧书籍展销或拍卖活动,这里的古旧书籍市场迎来了新的春天。
有人说,“不到过琉璃厂,就算不上一个真正的文人。”此话不无道理。自古至今,琉璃厂街为学者们读书治学提供了更多元的线索、更丰富的机会。琉璃厂的书市发展历史,记载着数以万计文人学子为中华崛起而博览群书的足迹。
中国近现代几乎所有闻名京城知识分子都与琉璃厂结缘。曾让钱玄同、刘半农等文人赞不绝口,称琉璃厂书摊为“安身立命”之所。而林则徐、康有为、谭嗣同、沈钧儒、朱自清、周作人、胡适、郑振铎、郭沫若、罗振玉、齐白石、张大千、于右任、陈师曾、林琴南、老舍、邓拓、吴晗、廖沫沙等,数不清的社会名流也曾穿梭在琉璃厂幽深的胡同寻书淘宝。清代纪晓岚为编纂《四库全书》 多次来此淘书;清代目录学家黄丕烈曾在此斩获最让他高兴的一本影抄金刻本的《蔡松年词》;鲁迅先生居京14 年间曾去琉璃厂480 多次淘书,从发黄破损的典籍寻觅知识的精华;书画家张大千在琉璃厂发现了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传世巨作;吴晓铃、郑振铎、刘半农、刘景超等学者常到松筠阁淘换旧期刊旧报纸;收集全《晨报副刊》 是唐弢多年的愿望,靠着琉璃厂终于影印配全,唐弢曾说,“没有琉璃厂,便没有我鲁迅研究的成果”……
琉璃厂这条京城小小的街巷,见证了中国的文化发展和历史变故和沧桑。在这里有文化典故,在这里有文人墨客高谈阔论,在这里你可饱尝知识的营养,在这里可畅游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琉璃厂这条京城历史悠久的文化街巷,当年这里是一条坎坷不平的土路,街两旁也都是一家挨一家的低矮店铺,而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它已经旧貌换新颜。在传统文化产业区主要以琉璃厂东西街为轴心的两侧区域,书法字画、文房四宝和古玩艺术品交易业均分布在东、西街两侧,规划以琉璃厂东、西街为轴心,实施“纵深和加厚发展”。民间工艺产业区位于琉璃厂西区,围绕该区域内的琉璃巷、南柳巷、铁鸟胡同、前孙公园胡同等街道及其周边街区,建设中国民间工艺的制作、交易和展示基地,围绕安徽会馆,建设“徽州文化艺术产业园”,注入音乐文化,将前孙公园胡同建设成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音乐风情街。业态包括中国民间工艺大师工作坊(院区)、国际手工艺精品店区、中国民间工艺交易中心、厂甸民俗艺术风情街。现代设计产业区主要为樱桃斜街和铁树斜街北侧区域,引入海内外现代设计机构入驻,打造琉璃厂具有国际设计艺术风格与品牌影响力的区域,包括世界设计机构院区、设计大师院、国际艺术家公寓、现代设计展示中心、时尚品牌发布中心等。2017 年北京市出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 中又明确把“琉璃厂——大栅栏——前门东”划定为13 片文化精华区之一,涵盖“环天安门广场——前门大栅栏文化探访路”,系统串接了散布于核心区各处的历史文化资源。西城区在老城保护与更新实施项目中也规定,琉璃厂东街以传统文化艺术创意区为主,在现状同质化古玩字画零售的基础上,调整并升级更多与文化创新、艺术设计、创意体验等相关的业态。如今的琉璃厂,进一步进行了油漆彩画、粉饰整修,修旧如旧,为古老的文化街描绘新彩。
几经修复后的这条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街巷,以新的姿态迎接着国内外游客。今天,走入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文化宝库,可以欣赏到大江南北丰富多彩的文化,感受到独具特色的北京传统文化。一街两旁是一座座古朴、典雅、清新、秀美的古建筑;无数家商店的门口书法家们题写的各种不同风格的匾额像一个书法展览,建筑物上一套套彩画把人们引进了神化世界。沿着用方砖铺就的街道漫游,那古色古香的店堂里陈列着颇具北京文化特色的传统工艺品、书画作品,也有来自各地的文房四宝、工艺品、玉雕木刻、各种版本的书籍……
闻着浓浓的墨香进入荣宝斋,可感受到古老中国书画瑰宝的艺术魅力。荣宝斋原名“松竹斋”,后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更名为“荣宝斋”,清末文人墨客常聚集于此,于友任、张大千、齐白石等都是这的常客。荣宝斋最著名的是木板水印和复制品,其木板水印技术融刻板、印刷、折裁等技术为一体,使水印品更加完善。新中国成立以后,荣宝斋的传统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复制的《清明上河图》 《文苑图》 等都曾引起无数名家惊叹,甚至齐白石先生在世时都分辨不出真假。步入“大千画廊”书画古玩店,会使人想起清末民初各大商店在琉璃厂争悬名家书画于窗前的情景。
走进中国书店正门,映入眼帘的是南北木柱上的“陈述社会人文风云于眼,展示民族收藏鉴赏于身”“中外典籍册页书画凭人涉猎,新旧相容买卖并举赏家把玩”“经史子集文字图影引名士细品,邃古博广雅趣厚存供贤者探微”“开列中华典籍文化于斋,汇聚人类悠久历史于堂”四副对联,将中国书店所经营的业务、服务理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中国书店专门收集中国历代古籍、碑帖、拓片、各类旧书、报纸杂志,发售新印古籍和研究有关的各种图书及画册,兼营文房四宝,现在还开办了京味书楼和北京民俗馆等各类书展以及名家书画展览拍卖活动。
新时代新风采。琉璃厂这快风水宝地经过这近千年的历史沉淀,从村落到官窑厂,从琉璃瓦制作厂到今天的文化街,整条街老店众多,每个名店都在散发着新时代的文化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