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探讨
——评《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

2023-01-14 04:23王晓辰王肖南
灌溉排水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化

王晓辰,王肖南

(1.邯郸市委党校,河北 邯郸 056000;2.河北金融学院,河北 保定 071066)

水是孕育文化的母体,滋养着一方人民,有效促进了民族的繁衍发展。纵观我国社会发展历史,水贯穿于我国文化产生与演变的始终,深刻影响着我国的国家形态与社会历史。新时期背景下,挖掘水与我国文化的内在联系,探索水文化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已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由菲利普·鲍尔编著、张慧哲翻译、重庆出版社出版的《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一书,围绕水与我国文化的内在关联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哲学、经济、历史、艺术等视角,全面阐述了水对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深入分析了水作用于我国社会历史的内在机理,并指出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撑。本书共分为9 个章节。

第一章主要分析黄河、长江两大河流在我国社会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二章结合我国古代神话,阐述历史中水的起源故事。第三章从道家与儒家思想中挖掘水的象征意义。第四章主要阐述水对我国政治发展的影响。第五—第八章分别从地理、水利、军事以及艺术角度,深入论述了水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九章立足于未来视角,分析水与我国未来发展的紧密联系。

参阅本书可知,自古以来,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不仅具有丰富的治河史,也使得关于水的神话故事得以创作,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整体来看,可从以下4 个方面把握水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1)地理视角。纵观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国文化、经济以及社会形态的产生都与水有着密切联系。其中,黄河、长江作为中华水系的两大代表水系,为中华文化的繁衍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长期的水害治理中,中华民族涌现出许多治水英雄,将自身的智慧应用其中,取得了良好的治水功绩,为后世留存下经典的治水思想与科学理念。同时,劳动人民坚持不懈、努力抗争的治水精神也深深刻入中华民族的基因中,演变为如今特色鲜明的中华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儿女奋勇向前。正是由于地理环境的滋养,水与中国文化相互交织,从单一的自然资源衍生出丰富的社会属性,有效推动了华夏文明的繁荣延续。

2)艺术文学视角。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水是最为常见的元素。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犬吠水声中”,将犬吠与水声2 个元素相关联,生动描绘了旅行者沉浸于优美自然风光中的情境。除自然意象之外,水还被视为永恒流动的时间,如“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用长江这一物象形容时间的久远。此外,古代诗人以水来比喻离别之情,寄托心中的遗憾与不舍。如“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用长江喻示与友人分别的惆怅思绪。总之,水在我国文学中具有丰富的象征含义,寄托着诗人崇高的理想志向与个人情怀,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赋予了我国文学艺术独特的美学内涵。

3)政治视角。作者在书中指出,水塑造了我国的政治视角。我国古代水患灾害泛滥,百姓流离失所,使得社会秩序受到影响。在古代社会,水灾泛滥还会带来政权颠覆、政治动荡的风险。这就使得统治者高度重视治水工作,并间接推动了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的形成。例如,秦朝在制定大统一计划时,将水利工程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并随着郑国渠等运河的建成,秦国获得良好的灌溉条件,实现了粮食丰收,国力日渐强盛。隋朝时期,隋炀帝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大运河。虽然隋朝因大运河这一水利工程而失去天命,但却给唐朝创设出良好的发展环境,便利了粮食运输,使得沿岸经济水平得以显著提升。

4)军事视角。在古代,水道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承担着运输物资、对外中转等功能,始终受到统治者的关注。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正是凭借着强大的水利实力,集结长江、汉江、岷江等河流的力量,才能够支撑自身的军备实力,不断深入蜀地并彻底征服汉中地区。除此之外,河流在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上还发挥着另一个重要作用,即抵御外敌入侵。水系是天然的防御屏障,能够发挥良好的军事防御作用,保卫国家领土完整。南宋时期,统治者之所以将长江视为“长城”,正是由于充分认识到长江的战略防御作用,以此为屏障来阻挡蒙古族入侵。

因此,河流水系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只有征服河流,掌握河流的主动权,才能够在军事战争中占据优势地位。通观中国古代战役可以发现,许多关键性战争都与水系有着密切关系,而战争产生的根源也往往源自对水系主权的争夺。从赤壁之战到淝水之战、再到鄱阳湖大战,都体现出这一特点。在长期以水为主的军事战争中,古人积累出丰富的水上作战经验,并将其转化为科学化的理论著作,为促进中国军事文化的繁衍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也是孕育人类文明与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泉。纵观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发现,水是始终无法避开的课题。例如,上古时期大禹治水的传说,不仅为中华儿女留下了丰富的治河经验,而且将其中的反抗精神、顺势而为等理念熔铸到传统精神理念中,转化为深厚的民族情感与心理品质。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水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中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渗透性强。水是万物产生、发展的源泉,不仅作为自然景观滋养着人们的生活与心灵,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而且通过与人类生产、生活的交融,引发人们的思考总结,逐步推动了文化形态的产生。因此,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本身无法自主产生文化,而是在人们开发利用、治理保护水资源的过程中将自身的思想感悟表达出来,赋予水这一物象以更多的文化内涵、情感意蕴,使得水文化得到丰富、完善。

在中华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水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演化为以水为轴心的不同文化形态。例如,黄河不仅是中国重要的河流,已经被人们视为母亲河,将其作为中华文化的起源加以治理开发,这充分体现了水与中国文化的紧密关系。黄河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农耕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指导人们尊重自然地理规律,适度开发自然资源。这一顺应天时的思想已成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2)塑造文化经典。中华文化涉及艺术、历史、地理、天文、文学等各领域,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经典与理论著作。这些经典作品凝聚着古人的智慧结晶,是经过实践验证与深入思考而形成的成果,在岁月与历史的沉淀中逐渐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其中,水文化穿插渗透在中华文化艺术作品中,成为造就文化经典的重要因素,对于中华经典的绵延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例如,《徐霞客游记》是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旅行期间观察地理环境、水文特点而写作的经典作品。通过细致地观察研究,深刻认识到人与水之间的密切关系,充分反映了人水和谐、上善若水等理念的内在含义,从而凝练出水文化的精华。

3)关键代表性。虽然中华文化具有繁杂的内容体系,但其中的关键要素却将这些文化内容串联起来,勾勒出中华文化的全貌。认识中华文化应当首先把握几个关键要素,其中水就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关键词。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治水历史中,中华文化中衍生出许多与水相关的精神理念与思想品德,为我国民族精神的形成构建了基础框架。例如,勇敢、拼搏、中庸、纯净等理念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也清晰刻画出水的特性。通过科学把握水的品格特点,中国人逐步了解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内在机理,建立起更加清晰的认知,能够更加有效地把握文明的本质性特征。

因此,水是中华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元素。水能够去除污垢、净化心灵,古人由此创造出沐浴这一礼俗,在成年、婚嫁等重大人生时刻,人们通过沐浴更衣的方式来寄托向往身心纯洁的美好祝愿。此外,水也是财富的象征。“肥水不流外人田”充分阐释了水的财富文化特征。受到这一理念影响,中国传统建筑形成了滴水檐、房子半边盖等独特的建筑形态。

综上所述,水与中国文化已形成相互交织、互通融合的紧密关系。水塑造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也赋予了水更多的含义与内涵,使其更加丰富完善。《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一书从多元视角出发,全面解读了水这一地理要素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充分展现出了水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谁远谁近?
让文物漂洋过海去说话——记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陈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