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文
(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 南昌 330052)
陶瓷不仅是一种物质形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蕴藏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而元代陶瓷青花也可谓是印证着中国彩绘陶瓷的辉煌时刻,谱写着中国古代陶瓷青花装饰的灿烂与兴盛。有着实用和审美的统一,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属性。
因此,探究元代陶瓷青花装饰设计的审美内涵,对研究现代陶瓷青花装饰的设计发展和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陶瓷青花是一种以氧化钴料为着色剂,并运用毛笔等工具蘸取颜料后绘制于素坯上,然后施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器皿的绘制处有着蓝中泛青、青中泛蓝的视觉效果和永不褪色的物理特征,就像陶瓷青花的光辉一样永久存在于陶瓷的生命中。陶瓷青花整体的艺术视觉效果上有着淳朴中又不失清雅、古拙中又不失情趣的艺术特点。
陶瓷青花起源是唐代还是宋代,众说纷纭。但是由于唐代的扬州青花的出土,陶瓷青花的起源断定在唐代。在宋朝时期,由于“程朱理学”的思想影响着陶瓷装饰风格都是以单色釉面仿玉类银的装饰为主,而陶瓷青花彩绘也随之沉寂在陶瓷装饰设计的发展中。随之发展到元代,陶瓷青花装饰才拉开了瓷上彩绘的兴盛之貌。
元代是蒙古游牧民族创建的朝代,它结束了自五代以来中国政权长期分裂的局面,使中国统一在一个政权的统治之下。这样的统一不仅使中国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而且也促进了陶瓷业的兴盛发展,因为需求量过大致使制瓷技术比前代更胜一筹,尤其是青白瓷的制釉技术越发精湛,皆有饶玉之称,这也为元代陶瓷青花装饰的兴盛奠定了基础,而元代陶瓷青花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创了彩绘之先河,从此元代陶瓷青花成为彩绘陶瓷之首。蒙古游牧民族有着豪迈奔放的性格特征,为符合统治贵族的审美需要以及制瓷工艺的成熟,元代陶瓷的器型特征多以浑厚体重为造型特点。
元代陶瓷是开创彩绘之先河,创器形之浑厚的典型,幽雅的青蓝之色和饱满浑厚的器形都散发着元代制瓷工匠独特的才情与智慧。面对着元代的陶瓷青花设计品,就像在与历史对话一般,其装饰设计语言更是让人值得深入探析。
元代由于统治阶级的喜好和元代制瓷工艺上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给元代胎体厚重的陶瓷造型特征提供了物质前提,也使得元代陶瓷造型一改宋代的清雅秀丽的造型特点。例如元代陶瓷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器型短颈、丰肩、圆腹、素底。除有胎体厚重的造型特点外,元代陶瓷青花造型也不失巧妙之处,例如元青花八棱形梅瓶,浑厚饱满的器形之外,其八面形体的制瓷工艺中诠释了元代工匠的制瓷技术之高超,最之让人叹惊之处应当是盖内有一个较长子口能与梅瓶的口部牢牢套住,也因为有了瓶口的中空和瓶盖中的类似于瓶塞的口子,才让将器物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梅瓶的巧妙设计无不体现着道家的有无虚实的造物观。
元代的陶瓷青花造型除有胎体厚重的艺术特点外,器皿的造型也可谓是丰富多彩,例如罐有荷叶盖罐、瓶有双耳瓶、杯有高足杯,盘有花形盘。影响着器形的多变原因,除了国内统治阶级的影响因素外,在元代我国的外交有着频繁兴盛的景象,也就是有着这种频繁的贸易往来,不仅使我国元代陶瓷青花大量生产作为贸易用瓷的主流,而且在造型设计上有着异域风情。例如:元青花大盘上采用同心圆环进行多层次装饰,这也就是最典型伊斯兰式的风格。大盘多为菱花形,盘口较大是器形的特点,这也是为符合西域人习惯用手抓饭的生活习惯。体现着元代陶瓷青花的实用功能更具有世俗化的设计特点。
元代陶瓷青花装饰开创了瓷上彩绘的先河,也是陶瓷彩绘中青花装饰的兴盛时期。并且将彩绘和前代的刻、划、模印、贴雕技法相结合,是元代陶瓷青花装饰工艺的典型手法。例如元青花凤纹扁执壶(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的装饰工艺就是将青花彩绘和贴雕集于整个器形之中,尤其是器形上的青花凤凰装饰设计不仅有着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艺术效果,并且在壶腹绘制的展翅飞翔的双翼衔接凸出的凤首,具有虚实相生的设计意境。平面与立体装饰的结合,使得整个器形虽有厚重质感的朴拙,也有让人称赞的巧妙之处,使得器物有着拙中见巧、巧中见妙。
元代陶瓷青花纹饰凝聚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从儒、释、道哲学中产生的陶瓷青花纹饰,是将大自然与万物之灵相融合一的符号。古老的中国哲学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元代陶瓷青花纹饰通过莲花、山石、海水纹、鱼藻纹以及变形的莲瓣纹饰等等,还有龙凤、麒麟纹以及人物纹等等绘制于陶瓷器形之上,表现出物我合一之意。无论是梅瓶、执壶还是青花大罐,器形上的纹饰都是程式化的构图,主宾协调、画意突出。例如:元青青花麒麟与凤纹缠枝牡丹纹双耳大罐(大英博物馆藏),纹饰分为6层其中以牡丹为主要纹饰绘制于器物的腹部,而海水纹、凤穿牡丹纹、金钱纹、卷线缠枝纹和变形莲瓣纹为辅助纹饰。井然有序的层次中突出节奏感,节奏中彰显统一的韵律之美。
元代由于蒙古游牧民族统一中原后,汉族文人的地位不如宋代一样备受重视,造成许多文人为了谋生转入民间的瓷绘作坊。这为元代陶瓷青花装饰富有中国水墨画兼工带写的审美情趣做了铺垫。例如:元青花鸳鸯戏水玉壶春瓶(北京旧鼓楼大街窑藏出土)将鸳鸯绘制于瓶体的腹部并作为主要纹饰,再以中国传统书法入和笔兼工带写的绘画方式绘制装饰纹饰,折射出文人的雅致内涵,运用缠枝莲花作为辅助纹饰,言简意赅地描绘出鸳鸯嬉戏于水中的景象,表达出鸳鸯有爱的幸福美满之寓意,画面纹饰的吉祥寓意深刻的描绘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之根本,是雅与俗的融合之妙。
元代由于外交频繁,而元代陶瓷青花作为馈赠和销售的主要产品,并且有历史记载在元朝时期伊朗和中国都是蒙古人统治的地区,这就造就了许多元代的陶瓷青花装饰设计上有着浓厚的中西结合的异域风情。例如:元代青花绘凤穿花八棱葫芦瓶(托普卡帕宫藏),装饰纹饰布满瓶身,纹饰层次多达8层,主体纹饰运用中国传统的开光方式呈现于瓷瓶的腹部,主体纹饰内容为花草、鸟虫、凤鹤、果蔬的中国传统纹饰题材,但是瓷瓶较为特别之处在于瓷瓶底部有墨术“未抽”两字,字体有着稚朴的韵味,也许是当时瓷匠的名字也许又是划分等级的符号,给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由于蒙古游牧民族和中亚以及西亚等地区,人们在饮食上习惯于用手抓饭和围盘用餐习惯,以至于元代的瓷盘多为大口,为了进一步美化瓷盘,瓷盘大多以菱花形和葵花形的器形出现。瓷盘的纹饰也是富有浓厚的中西结合的艺术特点,例如土耳其收藏的元青花大盘中,除有莲池水禽纹和鱼藻纹、凤凰、唐草纹饰等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瓷盘上的阿拉伯文和有着阿拉伯和波斯等地的几何纹饰,都是中外交流下的产物。整个瓷盘纹饰满而不乱、主宾协调,蓝白对比分明,浑然一体。
频繁的外交也使得元代陶瓷青花的青花料多用进口的青花钴料,即苏麻尼青。绘制出的陶瓷青花的色泽有着蓝如宝石、青如扎染的视觉效果。无论是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元代陶瓷青花装饰还是具有异域风情的元代陶瓷青花装饰,都是对中国元代以前以瓷器仿玉类银为主的装饰上的一种视觉冲击。元代陶瓷青花整体的艺术效果有着唐代陶瓷的饱满,却相对唐代的华丽多了一份沉稳,有着宋代的精湛的制瓷技术,却相对宋代的内敛儒雅多了一份洒脱奔放。
中国古代造物思想奠定了现代设计思想的基础,而现代设计应该从传统优秀的设计艺术品中汲取经验。静观元代陶瓷青花装饰设计的美,犹如在与元代陶瓷工匠进行精神的交流,与其说在欣赏元代制瓷工匠的装饰技法,倒不如说是元代陶瓷工匠在像世人展示当时各类文化的融合之美。元代陶瓷青花装饰是将植物纹饰与动物纹饰和人物纹饰集于一个画面之上,这也正体现着元代制瓷工匠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文化,装饰纹饰中的内容又恰恰是人们的生活写照和情感寄托,将世俗文化推向了一个高峰。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精湛的制作工艺,丰富的绘画题材,都为后世的陶瓷青花装饰做了学习的楷模。元代陶瓷工匠们正是在前代已有的制瓷经验中学习制瓷工艺,才有这流传千古陶瓷青花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