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气象和相关领域科学家长期以来的不懈努力,最终使通过数学物理方法求解大气运动变化的构想获得成功,实现了天气预报从天气图诊断分析到定量计算的转变。数值模式分析和预报方法也成为现代大气科学研究与业务中最有效的工具,并在地球系统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然而,大气运动的复杂性与混沌特征决定了天气预报过程存在其固有的不确定性,难以做到“精准”,要客观看待这一事实。不“精准”不等于无用,正确理解可能存在的偏差将有助于人们客观认识和合理使用天气预报信息,并有效挖掘预报产品提供的信息价值。本期科学观察栏目(P2)回顾了对数值天气预报不确定性问题认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精准”预报的追求及可能存在的误区。
农业气象观测是气象为农服务和相关科研工作的基础,中国气象局在20 世纪50 年代开始构建农业气象观测站网,以获取科学、客观、规范的基础数据,为农业气象研究、农业防灾减灾提供了基础数据保障,在粮食安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农业气象观测综合了卫星、无人机、近地面摄像机、机器学习等多种先进设备和技术手段。本期封面报道(P7)介绍了中国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提出发展“星-空-地”协同观测体系,构建现代农业气象智能化观测网络的基本思路。陆-气通量交换观测是陆面过程研究的基础,而大气冰核是云和降水物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在本期气象发展前沿报告中,分别对陆气通量交换研究现状及其在全球变化和陆面过程研究中的作用(P14),大气冰核的观测方法、冰核理化特性和参数化方案(P22)等内容进行了综述报道。
气象科普是推动气象科学走向公众、传播气象知识、提高气象服务效果、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目前我国气象科普工作存在人才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缺乏领军人才等问题,本期论坛文章(P71)对我国气象科普人才队伍的现状和建设对策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建议。我国于2015年建立了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了国家预警发布系统,如何进一步应用好系统向社会公众有效发布和传播预警,实现“第一声音、权威声音”作用,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期论坛文章(P74)专门针对我国国家预警发布系统与美国综合警报系统进行了多维度对比分析,以查找问题,研究对策。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2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