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柳花
课堂的一端连接着学生,一端連接着民族的未来,课堂模式的革新要基于育人目标,也决定着育人的成效。《奉贤区新成长教育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明确提出要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全域、全程关注课程与教学,积极构建新成长课程评价体系,探索“高效学习型、互动生成型、活力成长型”新成长课堂教学范式。在《纲要》的指导下,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奉贤实验小学围绕“三型课堂”展开校本化探索,不断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力度,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切实提升育人质量。
以共同愿景为基,生发课程领导力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学校不是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而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自主推动学校课程发展的领导者。因此,学校应确立一个共同的发展愿景,带领全体师生朝着一个方向奋力奔跑。
以价值为核心,重构课程。学校的育人目标决定了学校课程的走向。基于核心素养,学校以“发现每一个美好”为核心理念,确定了学生培养的三个关键价值取向,即中国心、世界眼、未来力,着力培养阳光的小公民、智慧的学习者、好奇的探索家。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下,学校围绕三个关键价值取向,重构课程体系,以核心价值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校本化及学生个体性课程,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以理念为引领,审视教学模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提出凸显“三性三化”(主体性、体验性、实践性、情境化、生活化、问题化)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主张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其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知识积累、技能发展的和谐统一,强化其课程学习效果。
以规范为依据,明确课程目标。学校围绕“三性三化”,从目标确定、过程执行、环节融合、结果优化等层面不断提升育人效能,并通过制定《教学行动手册》,明确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进一步帮助教师明晰教什么、怎么教、教学评价如何做等问题。
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课程结构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随之改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以“一单、一册、一链、一实践”转变课堂中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核心素养。
一单。学校以目标前置、评价先行为切入点,聚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业成果”三维评价指标,形成各年段学生评价单,并辅以“校币”积分评价系统。例如,在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中,评价内容包括“用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等项目,借此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册。根据《教学行动手册》中的作业设计与实施流程,各学科研发供学生使用的《慧学手册》,制定单元导学单、课堂慧学单、延学成果集,打通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通道,使师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怎么练等问题。以语文学科为例,《慧学手册》要求学生在单元导学环节中,自主完成“读导语,明主题”“读课文,明大意”“勤思考,多质疑”等学习任务,通过手绘思维导图、自填梳理表格等方式独立建构单元知识,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堂慧学单则以问题链的形式为师生提供知识信息,设计小组共学活动,引导师生共生共长;延学成果集鼓励学生把课堂延展到课外,在自主学习中融会贯通,实现个性化的成长。
一链。学校积极营造“基于问题学习”的课堂氛围。备课环节中,教师首先开展资料收集、学生问题预判等工作,建立有效问题链,组成学习任务群;课堂上,则以问题链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例如,针对二年级数学“统计”这一概念,教师预判学生可能提出“统计是什么”“统计是不是就是计算”“我们怎么统计”“我们可以统计什么”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教师可以直接解答,有的需要教师联系生活情境进行讲解,有的则可以作为重点研究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一实践。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要靠学生的积极参与与亲身实践。学校强调知识情境化和学习实践化,以大问题、大任务为路径,引导学生通过获取、理解与运用知识,在实践中建构、巩固、创新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例如,“超级变变变,名画我来变”是学校美术学科的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欣赏古今中外的世界名画,还可以通过模仿画中人,体会作品的文化内涵,在趣味活动中形成自己对名画的理解与感受。
以“无界”思维为径,促进课程生长
随着课程的实施,“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逐渐成为我们的共识。学校作为上海市创课程实验校,通过探索“路口前行”校本化项目的实施路径,把跨界整合的内容、团队合作的形式、动手实践的经验、创新探索的精神等融入学校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路口前行”项目从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出发,以主题为背景,以项目为单位,以问题、任务、活动为课程框架,尝试通过五个关键步骤(确定主题、发现引思、搭建支架、探索实践、成效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培养高阶思维。其中,主题主要源于三个维度,即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科课程的内容、学生正在经历的生活;发现引思是指用问题驱动引领学生思维发展,综合运用其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搭建支架指教师以任务群的形式,逐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索实践提倡五种学习路径,即研究一个规律、设计一个方案、制作一个产品、体验一种规则、思辨一个问题;成效评价关注目标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助推学生思维进阶。
学科内容看似独立,实则有很多共通点,如何进行“无界”整合,开展综合学习,是学校重点考虑的内容。
内容无界。“道路奇兵”是“路口前行”的第一个试点项目。学校位于一个丁字路口,人流车流量较大、路口标志识不清等问题,给学生安全出行带来了不便。为改变这种现状,学校自然、数学、劳技、美术学科教师共同开发“道路奇兵”项目,引导学生利用自然课上习得的本领观察周边环境,运用数学知识统计路口人流量、车流量,以制作路口模型锻炼劳动技能,通过设计个性路牌提升美术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科内容相互融合,项目化学习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地点无界。当我们淡化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边界,会发现学习地点无处不在。还是以“道路奇兵”项目为例,学生们在解决了学校周边路口的问题后,来到东方美谷社区,自主规划游览路线,自行设计东方美谷版飞行棋,在标记交通标志、道路名称和代表性场馆的过程中,实现了艺术、科技、历史和城市设计等内容的融合学习。
方式无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不仅发生在线下,也来到线上。学校以微视频指导、线上作品展、交流互动群等线上活动,突破课堂时空限制,融通学科创意制作。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四年级学生制作的交通规则冷知识视频,获得了交警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体验。
组织无界。学校采用多师互联的方式,建立各类课程领导共同体。其中,同伴共同体以项目为引领,由教研组结合各学科开发课程;家校共同体着重提升家长参与学校课程的广泛性和有效性;场馆共同体是指学校通过借用社会教育资源,研发定制课程,丰富学生学习经历。
为让学生实现全面而个性的发展,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奉贤实验小学将不断探索“三型课堂”校本化的实施路径,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责任编辑:董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