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斌
(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吴先球
(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科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广东 广州 510006)
初中物理教师是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启蒙老师,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动机,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建立学好物理的信心.然而一些教师习惯了填鸭式教学,导致物理课堂枯燥乏味,使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激发学习动机.将ARCS动机模型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相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信心,体验学习物理的成就感[1].
ARCS动机模型由美国弗罗里达州州立大学的J.M.Keller教授提出,该模型包括4个部分:注意(attention)、相关(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和满足(satisfaction),简称为ARCS动机模型,该模型能帮助教师解决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2].
根据ARCS动机模型理论,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引入环节,在导入部分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求知欲,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步.其次,传授的新知识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经验相关联,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有用性.当新旧知识和生活实际有关联点后,学生对物理知识框架的建构便会更加的顺畅.此外,通过各种方法增加学生成功的体验,比如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目标,为学生提供获得价值感、展示自我的机会,不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最后,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得到教师的积极评价,学生就会对自己的表现产生满足感[3].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上好一节物理课的关键,在课堂教学的开始环节,教师可以借助明显直观的实验现象、能引发认知冲突的小魔术等为学生创造出学习新知识的情境,这样使抽象枯燥的内容形象化、趣味化,让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意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为学生创设适合学习的情境,丰富感性认识,因为利用这些多媒体资源呈现单调的知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4].
教学片断1:吸引注意,引人新课
演示:教师表演魔术,一个普通的气球,给气球口夹上夹子,不需要充气,也能慢慢的鼓起来(事先在气球中放了适量干冰).
现象:气球慢慢变大,如图1所示.
图1 气球变大的魔术
在该片断中,教师通过“气球不用吹也能变大”的趣味魔术引入课堂,有效激起了学生内心深处的好奇心.学生观察到气球不用吹也能变大的现象后,定会积极思考是什么让气球鼓起来了.问题是学习的强大驱动力,当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的认知相冲突,与获得的前概念相矛盾时,就会在心底产生巨大的问号,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学习积极性高涨,在这种情境下,学习动机的激发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则是水到渠成的了.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每个学生在已往的学习与生活中已经获得了一些经验知识,教师不能无视这些经验,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组织开展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和教学,一步步生长出新的知识,最终帮助学生摘到桃子.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复习相关的知识内容,可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并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诉求[5].
教学片断2:回忆已学过的物态变化
师:春天,冰雪消融,说明冰雪变成了水,固态的冰雪变成液态的水,这是什么物态变化?
生:熔化.
师:夏天,河水干涸,说明液态的水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这又是什么物态变化?
生:汽化.
师:物质可以由固态变成液态,也可以由液态变成气态,那物质能不能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呢?
学生一边回忆,教师一边记录,形成相关知识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回顾旧知识提出新问题
在教学片断2中,通过有效提问和画物态变化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回顾固态和液态,以及液态和气态之间转化的知识,既能巩固已有知识,强化知识体系,又自然过渡到本堂课的主题,固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在新旧知识间建立了联系.
教学片断3:判断真冰和假冰(干冰),引出升华的概念
师:老师有两种冰,一种是真的冰,一种不是真的冰,请同学们帮忙分辨真假,老师将这两种物质分别放在两张纸上,请同学们观察,一段时间后,两张纸上有什么变化.
生:两张纸上的物质体积都变小了.
师:区别是什么?
生:一张纸上出现了液态物质,另一张纸上没有液态物质出现.
师:所以哪个是真的冰?
生:变化过程中出现液体的物质是冰,冰融化了.
师:另一种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是一种新的物态变化,叫升华.
在教学片断3中让学生观察冰和干冰在常温下有什么变化,并进行对比,学生观察到两种物质体积都变小了,但区别是一个在变化过程中出现了液体,另一个则没有出现液体,如图3所示.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可分析得到变化过程中出现液体的物质是冰,物态变化是熔化,而另一种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没有液体生成,是干冰.在教学片断2和教学片段3中,教师都十分重视新旧知识间的关联,帮助学生从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思维水平出发,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分析对比,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与需要.
图3 观察真冰和假冰的变化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能够实现的目标,目标要有一定挑战性,同时又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长远目标可以分割为容易实现的小目标,再逐一达成.对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也要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教师可以降低教学难度,多鼓励表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归因,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自信心[6].
教学片断4:怎样让碘锤中的碘升华与凝华
师:除了干冰外,碘也容易升华,请同学们思考,如何让碘锤中的碘升华?
生:用酒精灯加热.
师:碘的熔点是113.7 ℃,而酒精灯外焰温度大约是500 ℃,所以能不能用酒精灯火焰加热?
生:不能,用酒精灯加热会使碘熔化,而实验目的是让碘升华.
师:那用什么加热比较好?
生:用热水,这样就能在碘的熔点以下加热了.
师:放在热水中,固态的碘直接变成气态的碘蒸气.再思考一个问题,怎样能让碘蒸气直接变回固态的碘颗粒呢?
生:放在热水中,碘由固态变气态,要让碘由气态变固态,可以试下将其放入冷水中.
在教学片断4中,当提问怎样使碘升华时,大部分学生会想到用酒精灯加热,此时教师通过提示引导,告诉学生碘的熔点,学生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加热温度不能超过碘的熔点,进而提出用热水给碘锤加热,如图4所示.学生知道了如何使碘升华,当问到怎样使碘蒸气凝华时,都能迅速想到将有碘蒸气的碘锤放在冷水中凝华,如图5所示.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让碘升华和凝华,而是分解教学目标,降低教学难点,通过提问、引导,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最后得到升华不能用酒精灯,而要放在热水中,凝华则放在冷水中.帮助学生在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图4 碘在热水中升华
图5 碘蒸气在冷水中凝华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维持较高的学习热情,获得满足感.另外,学习的满足感也可通过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而得到.教师要多给予学生称赞,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评价不能只局限于知识掌握,还应关注学生的努力程度、创新精神等方面.这样随着积极评价的增加,学生的满足感和自我效能感会越来越强,学生会更加喜欢物理课堂,深深体会到学习物理带来的价值和快乐[7].
教学片断5: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师:家中用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有什么变化?
生:樟脑丸会逐渐变小,并且能闻到樟脑丸的气味.
师: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吗?
生:樟脑丸在变化过程中没有出现液体,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物态变化是升华.
师:白炽灯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灯泡内壁会发黑,原因又是什么?
生:钨丝变细是因为温度升高,发生了升华,而升华产生的高温钨蒸汽遇到冷的玻璃壁,就发生凝华,形成固态的钨附着在玻璃壁上,所以内壁会发黑.
师:非常棒,回到家你们也可以用这些知识考考自己的父母.
在教学片断5中,利用所学的升华和凝华知识来解释生活中樟脑丸变小,灯丝变细、灯泡内壁发黑的现象,如图6所示.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物理知识,这不但巩固了课堂内容,还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教师的积极评价,产生满足感,学习物理的热情得以维持.
图6 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ARCS动机模型与初中物理教学有效结合,可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基于ARCS动机模型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设法吸引学生注意,在新旧知识与实际生活间建立联系,提供机会增加学生成功的体验和自信心,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获得满足感.当初中物理课堂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中心,充满活力的课堂,当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全面激发,学生就能在首次接触物理的初中阶段真正喜欢上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