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旭斌,张明月
“联合+”毕业协同创新的室内设计特色教育研究
谢旭斌,张明月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室内设计是注重设计观念与空间应用的设计学科。本科毕业设计作为检验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合格人才能否走上社会的最后一个重要培养环节,可采用校内外各专业间、多方联动的“双循环”联合创新毕业教育模式。针对传统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研究基于中南大学参加的“室内设计6+”毕业协同创新的实践,探索联合毕业设计人才特色教育的方法与思路。加强高校校内的“内循环”与校企间的“外循环”协同的教育创新、互助共振、实践共享的创新方式是提升毕业设计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特色教育模式。
“联合+”毕业设计;室内设计;教育创新;“双循环”机制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九大主要任务和措施,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和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传统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毕业设计面临着设计主题针对性不强、设计观念与方法不新、评价机制单一、人才培养缺乏协同创新等问题,从而在面向行业、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技能型、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缺乏的情况。因此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创新特色教育确有必要。目前,虽然政府、社会、高校联合办学的校企联合模式较多,但基于艺术设计类毕业设计、校内循环联动、校内外协同进行创新特色教育的却较少。
自2020年开始,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在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的指导下,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美术学院、南昌大学等高校的相关学科专业合作①,并联合校外企业,以同一室内设计主题、同一个设计场地,进行“和而不同”的教育创新与设计实践。现已形成毕业设计教学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了一种“双循环”的毕业设计创新改革新模式。
设计学是一门科技与艺术审美形式高度融合的交叉学科,是一个注重思维训练与艺术创造的造物活动。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运用知识点、注重设计观念、指向功能形式、强调技术手段、重视艺术审美与设计思维的系统工程。有别于其他专业,设计是一个贴近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功能、解决问题的实践应用过程。现有单一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存在“泛概念性”设计倾向,以及问题意识不强、评价单一化等弊端,制约了学生能力的提高与就业技能的提升。
本科毕业设计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专业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评价内容,是考查本科生对大学四年知识全面梳理、转化应用、创新实践的一个关键环节,有利于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从学习阶段走向社会生产实践打下坚实基础。它离不开资源配置优化、前沿问题引入、设计观念更新、新型技术应用、科研成果转化等环节。
目前,国内外高校在理论研究、模式建构、实践环节等方面对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模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尝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传统毕业设计模式中存在的资源不匹配、认识片面化、设计手段单一、技术方法不系统、创新竞争力欠缺等不足。艺术设计是一个以功能、审美、经济为导向特征的富有创新想象的创造过程,其基于设计者前瞻性的构思与本身的文化底蕴,通过外形、色彩、材质等元素的组合,构建出表达设计者精神内核的艺术形态和具有功能指向的物质载体。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环境空间需求多样化的当下,师生在设计理念、审美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却趋于同一化、碎片化,使得各高校在毕业设计选题的方向、内容上呈一定的随意性、泛概念性,导致设计出现针对性差、交叉性弱的倾向。主要体现在毕业设计选题、前期构建思路、方案制定时,易脱离用户、场地及社会需求等限定要素,易出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及专业特色的针对性不强、面向行业能力与服务国家需求的实践性弱的现象。同时受教学条件、思维认识、艺术素材的限制,导致设计选题陈旧、设计问题缺乏、设计观念滞后、设计手段单一等“真题假做”“假题假做”等倾向问题。加之教师间、师生间、校企间也缺乏有效沟通,缺乏协同、竞争,导致了毕业设计资源不循环、成果转化能力差、设计创新能力弱、联合解决重要设计问题的能力不突出、服务社会能力不足的系列问题。基于校企联合进行的毕业设计,其选题来源于企业或高校的工程实践或主题性的命题项目,克服了选题没有针对性、实践性不强、“泛概念性”的设计倾向等问题,促进了毕业生在艺术性、观念性、实践性方面的能力提升。
联合毕业设计作为一个观念创新、思维碰撞、经验共享、技术手段相融合的过程,学生不仅要融合本科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基于场地现状、人文历史、设计要求开展“问题域”的探究,而且要结合专业前沿内容及科技成就提出创新设计方法。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对设计“问题域”进行提问、探索,以及针对学生在设计方案生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差、方案落地性弱等情况进行解答,以便开展系统性、针对性的设计指导。高校导师的学科方向、研究领域及从事实践项目的背景,有别于重视实践生产、重视技术规范等技能操作的社会企业及行业机构的从业人员,在工艺流程及实际操作层面相对欠缺实践经验与管理方法,导致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及实践环节中的“问题域”设计指向不强、设计的落地性差。因此,“室内设计6+”华中组的六所高等学校,依托设计企业和相关行业的教育资源与实践优势,可以推动实现教育共振、协同育人、资源循环,避免设计“问题域”指向性不强的问题,可促进设计观念与精神价值的有效传播,助力高校培养卓越优秀设计人才,响应毕业设计创新人才的需求,推动协同育人的设计教育创新。
设计类专业覆盖面较广、交叉性强,包含了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等多个专业,其中环境设计还包含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方向。由于联合模式下的完成主体从单个学生转变为合作小组,联合毕业设计也由同学科专业学生或不同学科学生共同完成某一选题,传统单一的评价机制及方式更凸显出评价的不适应性。随着“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引入,学生工作量及任务分工不同,促使各高校对联合毕业设计成绩的评价机制作出相关调整,完善了过去单一、不合理的评价机制[1]。联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以本校导师为主,外校教师、企业教师为辅,学生在开题、中期检查、终期答辩等各个环节中,可以不断优化设计技术方案及提升设计水平,有效促进了评价的合理性、科学性,避免了过去评价答辩不深入、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的问题。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实用艺术学科,其研究内容与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专业,它涉及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诸多因素,有着较强的实践与应用的综合能力。高校引入联合创新教学方法、结合社会热点与需求、加强问题靶向,通过构建艺术设计类“联合+”毕业设计模式,能够发挥各行业优势,提高毕业学生的设计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创新型优秀设计人才的目标。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项目为导向和基础的教学方法[2]。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单向灌输”,PBL教学法基于现实世界,从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基于问题开展搜集信息、合作交流讨论,让学生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将PBL教学法引入联合毕业设计环节中,可以进一步明确艺术设计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专业特性,有利于“联合+”室内设计加强以项目实施、功能创新为基础的针对性。“联合+”毕业设计模式通过高校教师、行业专家组成的联合导师组对学生进行引导,不仅加深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拓展了学生针对设计主题及问题域进行创新思维、创新路径的广度,而且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创新思维的提升,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知识体系,实现高校培育高素质复合型设计人才的目标,从而提升学生服务社会、实现就业的能力。
设计是为满足人的需求而产生的行为过程。在时代不断发展、科技不断创新、设计作用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艺术设计类学科也应积极回应社会的关切和需求,主动对接国家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时代转型,引发人们对经济全球化、后疫情时代、信息高速化、民族共同体、资源环境生态、社会发展问题等内容的思考。因此“联合+”毕业设计选题应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结合乡村振兴、民族伟大复兴、社会创新发展等国家战略及方针政策,以人民对生态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传承、美好生活向往需求作为选题方向,将其与联合企业所提供的实际项目相结合,把区域发展中产生的实际问题及需求作为“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焦点。此项目化的选题不仅贴合国家发展方向、回应市场需求,还能让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切身感受实践项目的系统设计流程,学习企业解决问题的方式,规避以往毕业设计中“真题假做”、不切实际、忽视时代性、缺乏设计创新等不良情况,引导学生结合国家需求,发挥出个人驱动力与责任担当。
为全面提升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联合+”毕业设计模式通过校内外各专业间、校企业的协同,将学校、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与规划,为学生提供多方位较为完善的教学指导。高校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需要构建具有“活力”的高校教育小环境,与具有“合力”的国内外交流大环境相结合,以形成高校各专业内、多专业间交流的“内循环”,同时也要与其他高校、企业间构建“外循环”,实行多方联动的联合毕业教学“双循环”机制[3]。“内循环”主要指高校内部学科专业的交叉与联动。如就某个设计主题、设计任务进行讨论、交流、攻关的毕业设计,让校内同一专业或不同专业学生采用“联合+”模式进行毕业设计,既可让学生自主地发挥其本科阶段所学习的内容,也可让学生协同创新、跨界联动,链接不同学科知识点、探索设计新思维,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与设计能力。“外循环”以其他政府、高校、行业协会的介入,让学生感受不同高校及企业的培养模式,接触更多行业领域要求,了解企业工作流程,从根本上实现产教研一体化,促进高校教学实践成果转化,为校企合作协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联合+”模式基于区域联动,突出地方教育及高校办学特色,通过资源共享、交流合作推动高校优化教学育人模式,促进区域内行业发展,见图1。
图1 “协同·循环”机制模式图
“联合+”毕业设计模式主要由某一高校主办,其它相关院校、企业参与进行协同指导。主办院校制定“联合+”毕业设计整体章程与管理过程,确定命题单位、支持单位。其中规范过程管理包括前期选题、设计开题、中期检查、终期答辩等环节,以及展览的设计流程、阶段任务、评价细则及相关注意事项。这不仅有利于联合毕业设计各环节的推进,同时也避免了方案不确定、任务不明确、阶段性成果评价不客观等问题的出现。在设计学“联合+”毕业设计过程中(见图2),确定参与的联合高校、毕业学生人数、导师管理制度等;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共享性、前沿性、联合性;同时针对教学大纲、参与专业的特性、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科学制定评分准则,突出专业教育的侧重点;尤其要合理分配过程评分与终期答辩评分的占比,并将学生动手能力、团队交流协作、创新思维能力等内容作为考核对象。通过导师加强过程把控,构建客观、合理且较为全面的评分标准,消除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缺乏参与度、重视度等现状问题。通过对学生素质多方面的综合考察,以培养复合型人才。
图2 “联合+”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与创新结构图
毕业设计展作为学校、企业与学生间相互了解、交流的重要途径,主要侧重于线下展览,但由于场地空间、时间安排、资金等因素的制约,线下毕业设计展有时难以开展。在5G网络快速建设发展的推动及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的限制下,许多线上交流互动方式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线上教育、网络毕业设计展、在线教学互动等教育教学模式快速发展。网络打破了时间、空间对教育教学交流的限制,涉及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更新内容丰富等条件为毕业设计在线展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联合+”毕业设计通过“线上+线下”组合展览形式,不仅突破了物理空间的场地约束,更链接了多样的毕业论文、作品集、交流会等线上展示形式,而且可选择线下形式加强讲授、交流、解答,开展区域间校企的合作交流。同时可突出高校自身地域办学教育特色,让师生了解设计大环境,跟随世界大潮流,进行多元交流,培养具有前沿设计意识、眼光宏远的未来设计人才。
中国“室内设计6+”(原CIID“室内设计6+1”)联合毕业设计,是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主办、打造的特色教育品牌,至2022年已成功举办十届。该项目联合优质高等学校及优秀设计企业,以培养卓越的室内设计专门人才为目标,突出地方教学特色,促进相关专业教育教学交流,开展旨在探索新时代毕业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的新模式。“室内设计6+”联合毕业设计优化了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与行业、产业融合机制,完善了多校协同创新毕业设计课程模式,促使环境设计类专业学生掌握贯通“服务社会最后一公里障碍”的思维认识、科学方法与技术路线,以培养多元化、个性化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2013年首届“室内设计6+”主要由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六所高校共同参与。2018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编制了《中国“室内设计6+”联合毕业设计章程》(后称《章程》),《章程》对高校举行“室内设计6+”的形式、机制、过程、目的、要求等进行了规定。自2020年第八届联合毕业设计开始,以划分的六大区域高校来进行“室内设计6+”的校企联合毕业设计实践教育,地处武汉、长沙、南昌三个城市的六所高校也首次进行联合毕业设计,各学校选派两组学生团队参加,每组团队由1~3人组成。2022年,该项目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汉厚柏合建筑设计事务有限公司进行命题,以东风武汉轻型汽车旧厂房为设计对象,题目为“和而不同——地域·文化”,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进行开题会、中期检查与终期答辩,先后邀请了建筑装饰、室内设计行业协会30多名专家就设计方案的设计理念、思维创新、艺术表现、技术指标等进行答辩指导。其中,以中南大学教师谢旭斌指导,学生吴泓霖、刘佳怡、张雨瑶为团队的设计方案《悬浮引擎》;钟虹滨指导,学生王于成、陈珺瑶、邓雅为团队的设计方案《古田新韵》,分别在终期答辩中取得第二、第三名的好成绩。设计方案《悬浮引擎》以汽车引擎为立意主题,回应东风武汉轻型汽车场地汽车工业的光辉历程,同时契合场地新产业、新发展要求,概念新颖、立意深刻、思维鲜明。设计选取的烟囱、轨道、时钟、车轮、廊道等具有艺术表现力的元素,隐喻了产业与生态、历史与时空、引擎与发展的现代设计思考,同时在方案逻辑推演、空间叙事、艺术作品感染力方面体现了该组学生较强的能力,给人印象深刻。该设计方案体现了当代设计类大学生敢于直面设计问题、彰显文化自信、勇于设计创新的时代精神。这种以高校师生主导、多方联动的协同创新模式,不仅促进了高校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创新观念、科学方法的提升,促进校企间的交流,优化了设计专业毕业课程教学的设置、培养方式的流程,而且促进了学生设计概念、设计内容与艺术手法的提升,打破了传统毕业设计不循环不交叉不融合的弊病,打破了选题泛概念化、设计方案创新性不强、艺术手法陈旧等弊端。同时,从行业的角度,促进了高校设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目标之间的有效对接,产生了一系列注重功能性、创新性、实践性强的优秀设计方案;从高校的角度,了解到行业的技术路径优势及其在设计创新性上存在的短板,强化了技术性、创新性和规范性,促进校企产教研实践基地建设及设计创新人才改革的力度。
“室内设计6+”联合毕业设计开办至今,命题企业均由建筑与室内设计企业作为设计命题单位,选题上主要针对国家重大需求或社会时事热点,求真务实、针对性强,体现时代导向,设计选题响应国家需求(见表1)。
对历年联合毕业设计选题的统计可以看出,项目涉及空间利用与改造、绿色生态与健康、文教与装配化、历史建筑与老年公寓、创意产业、国匠承启发展与地域文化等具有时代感的选题内容。无论从企业的需求,还是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思考,再到大众对健康需求、环境生态保护的重视,联合毕业设计的选题一直紧跟时事热点话题,基于时代大背景及设计前沿性内容,引导、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第十届“室内设计6+”联合毕业设计,以“和而不同”为主题,倡导尊重地域、强调特色,主张围绕室内设计人才的观念创新、艺术创新、技术创新而展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信息交流、经验互换、价值分享、注重规范的联动性平台,对培养实现历史空间、民族文化与现代功能需求,转化利用与创新的设计人才提供了思路与方法。自2013年开展的“室内设计6+”联合毕业设计至今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规范管理经验的创新品牌。2018年编制的《“室内设计6+”联合毕业设计特色教育创新项目章程》规定了每年的12月开始对毕业设计的室内场地进行前期考察,在第二年4~5月进行中期汇报,6月进行终期毕业答辩、毕业设计专题展览等环节的管理要求。
表1 “室内设计6+”联合毕业设计历年选题
围绕“室内设计6+”联合毕业设计,在规定的开题、中期答辩、终期答辩各环节外,也根据实际采取现场考察、汇报及“线下汇报+线上转播”的方式。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限制下,第十届“室内设计6+”联合毕业设计的终期答辩依托在线平台进行。主办方邀请嘉宾分享一线前沿的设计理念及行业内容、最新艺术与科技应用成果,为高校教师交流基础学科教学经验,进行设计基础课程展示、毕业创作系列联展等提供了丰富的交流方式。同时,依托“室内设计6+”特色教育平台,能够开展相关基础教学联合展、学科人才培养研讨会等系列活动。2022年,湖北美术学院在联合“6+”高校的基础上,开展了华中地区14所高校《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联展》及《环艺文献37周年展》的展示与交流活动,有效促进了各高校间的“外循环”的机制。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每年举行“室内设计6+”的公开课、专题课及一系列线下年会。这种汇聚高校师生、设计界专家学者、知名人士、优秀设计师及相关领域行业从业者的“联合+”交流机制,不仅可依托室内设计类作品艺术图像效果、艺术空间及其场景感染力、艺术装饰及其形态创意语言的优势,而且可发挥联合巡展的传播特性、毕业设计创新引领的效应。学会同时通过主题讨论、专题参观考察、公开授课等形式,有力推动了设计学科及行业的发展与培养新时代优秀室内设计人才的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过程中,离不开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培养。毕业设计强调师生服务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探讨前沿问题、转化科研成果的人才培养要求,也要求师生协同创新,更新设计观念、创新设计方法,更要求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主动对接国家人才需求,从而实行“双循环”的协同创新特色教育,开展诸如“室内6+”“景观6+”“产品6+”等类型的联合毕业设计。“联合6+”室内毕业设计模式的实践研究,可以增强学生的设计探究与创新应用的能力,对培养具有设计引领、实践创新的实用人才,同时对促进高校新艺科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打破院系、校际学科壁垒,提升学科交叉融合及培养新时代设计创新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注释:
① 在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室内设计6+”联合毕业设计中,中南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南昌大学六所高校被划分为华中地区组别。
[1] 李仁伟. 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 38(18): 63−64.
[2] 庞瑞秋, 刘生军, 吴文. PBL教学模式在研究型城市规划课程中的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38): 246−247.
[3] 刘娟. 高校“双合双循环”实践育人模式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18): 52−54.
Research on the interior design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 of “union+” gradu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XIE Xubin, ZHANG Mingyu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Interior design is a design discipline that pays attention to design concept and space application. As the last important training procedure to test whether the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cultivate qualified talents into the society, the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design mostly adopts the “double circulation” joint innovative graduation education mod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various major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graduation design of traditional art and design major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actice of “interior design 6+” gradu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and explores the methods and ideas of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 for joint graduation design talents. The innovative way of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al circul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external circul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s an effective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 mode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graduation design education.
“union+ ” graduation design; interior design; educational innovation; “double circulation” mechanism
G642
A
1674-893X(2022)06−0063−07
2022-09-20;
2022-10-28
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设计学科‘联合+’协同模式的毕业设计改革与创新研究”(HNJG-2020-0055);2020中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设计学科‘联合+’协同模式的毕业设计改革与创新研究”(2020jy101)
谢旭斌,男,湖南洞口人,博士,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设计教育、传统村落景观、艺术哲学,联系邮箱:346797383@qq.com;张明月,女,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编辑:陈一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