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迪 程洪亮 丁蔚楠 李定军 刘昊年
1.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2.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地质中心实验室
核磁共振表面弛豫速率是岩石比表面积的函数,核磁共振资料具有表征孔隙结构的作用。不少学者采用核磁共振T2谱直观反映孔隙结构或通过刻度转换的方式计算储层的孔隙半径。何雨丹等[1-2]、Xiao等[3]采用分段法或非线性拟合方法实现T2谱与毛细管半径的转换;刘堂晏等[4-5]建立了球管模型,将孔隙空间和喉道分别视为球状及管状空间,并通过求取最优解的方法得到岩石孔喉分布。采用这些方法计算得到的岩石孔隙半径分布,与运用恒速压汞等方式得到的孔隙半径具有良好的匹配性。但对于碳酸盐岩,上述方法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一个突出的现象便是,无论镜下所观察到的孔隙结构有多复杂,饱含水岩心的弛豫谱多呈现出较为简单的单峰或近单峰的分布。众多学者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为碳酸盐岩核磁共振响应受到“扩散耦合”效应的影响[6-8],导致碳酸盐岩的T2谱形态偏离了真实的孔隙半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效应在碳酸盐岩中普遍存在[9-10],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针对影响因素的普遍性,对于不同区域、不同的储层类型,各因素对碳酸盐岩扩散耦合效应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目前对这些因素与差异的研究仍存在不足,需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对规律进行梳理与归纳。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在储层流体性质识别等方面的应用日益深化,储层的非均质性及流体分布的复杂性对各弛豫参数研究的精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现有的研究仍主要针对横向弛豫时间T2,各因素对二维核磁共振的另一重要参数——纵向弛豫时间T1的影响程度尚不明确。由于储层孔隙结构及流体性质在核磁共振测井响应上主要体现为弛豫谱形态及分布上的差异,而扩散耦合效应会对弛豫谱形态及分布造成潜在的影响,若忽视这一影响,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储层评价的准确度。
为此,笔者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以下简称雷四上亚段)潮坪相白云岩为例,对白云岩储层T2扩散耦合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验观测数据和测井资料对T1扩散耦合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提高二维核磁共振资料表征潮坪相白云岩储层物性、含气性的准确性,降低二维核磁测井资料的多解性。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储层的核磁共振响应在单点弛豫谱形态上和纵向变化特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除受储层孔隙结构差异影响外,还与两种不同储层核磁共振测井的响应机制差异有关。
以横向弛豫T2为例,储层T2受体积弛豫、表面弛豫、扩散弛豫3种机制的影响,总的弛豫速率是单个弛豫机制引起的弛豫速率的和,可用下式表示[11-12]:
式中T2表示岩石横向弛豫时间,ms;T2B表示体积弛豫的横向弛豫时间,ms;T2S表示表面弛豫的横向弛豫时间,ms;T2D表示扩散弛豫的横向弛豫时间,ms;ρ2表示横向弛豫的表面弛豫强度,m/ms;S表示孔隙表面积,m2;V表示孔隙空间体积,m3;r表示孔隙半径,m;G表示磁场梯度,Gs/cm;D表示扩散系数,cm2/s;TE表示回波间隔,ms。
对于式(1),体积弛豫速率慢,相对于表面弛豫可以忽略不计,在低场环境下,扩散弛豫亦明显慢于表面弛豫,亦可忽略,故可近似认为核磁共振T2时间主要受表面弛豫的影响,故式(1)可表示为:
由于比表面积(S/V)是孔隙半径(r)的函数,因此,认为T2与孔隙半径相关。对于来自同一层系的储层或岩心,可近似认为ρ2无明显差异,T2谱的差异主要由孔隙结构造成,故可以通过对比核磁共振T2谱的差异比较其孔隙结构的差异。
对于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由于两者的形成机理差异巨大,矿物成分完全不同,ρ2的差异不可忽略,两者的核磁共振测井响应差异,一方面来源于比表面积的差异,另一方面则是由于ρ2的差异造成的核磁共振响应机制的系统性差异。下面将对第二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Kenyon等[13]研究认为,核磁共振弛豫谱具备反映孔隙结构的作用有一个先决条件,即每个孔隙中的氢核的弛豫过程是独立于其他孔隙的,不同孔隙中氢核的弛豫过程互不干扰,但Ramakrishnan等[14]、Roberts等[15]等发现,对于碳酸盐岩,“每个孔隙中氢核的弛豫过程是相互独立的”这一结论总是失效的,因为氢核在弛豫的同时会在碳酸盐岩的不同孔隙之间发生扩散,使得碳酸盐岩中的大孔和小孔的T2谱往往合并成为了一个单峰,这就是扩散耦合效应[8-9,16-18]。如果表面弛豫持续时间较长,氢核在弛豫的同时在大、小孔隙中发生了扩散,那么岩石中的“扩散耦合”效应就很明显,单峰特征就会越明显。此时,弛豫时间就不能反映岩石的孔径分布。
根据Roberts等[15]、王翼君等[8-10]的研究,碳酸盐岩容易存在扩散耦合效应,主要是由于其ρ2明显小于碎屑岩,导致碳酸盐岩的表面弛豫速率变慢,氢核的弛豫时间变长,弛豫尚未完成时氢核已在大、小孔隙中发生了扩散,弛豫谱便反映的是不同孔隙尺度的平均特征。由于火成岩和正变质岩中含有大量的暗色铁镁矿物,磁化率较高,会增大ρ2,而陆源碎屑岩是由火成岩、变质岩以及先形成的沉积岩经过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改造后形成,因此,含有一定的火成岩或正变质岩岩屑,其表面弛豫强度值相对较高,氢核在不同尺度孔隙之间扩散之前便已完成弛豫,其弛豫谱反映单一孔隙的尺度特征。由于碳酸盐岩属于原地成因,不可能有太多的陆源物质注入,火成岩和正变质岩岩屑极少,表面弛豫强度ρ2明显低于碎屑岩,因而其更容易发生“扩散耦合”效应。Dastidar等[19]、Keating[20]亦通过实验证实了表面弛豫强度与矿物成分的关系:含铁矿物(岩屑等)的含量与表面弛豫强度呈正相关,而与扩散耦合的强度呈负相关。
以上对于扩散耦合效应影响因素的分析仅针对其普适性,对于不同类型的碳酸盐岩,由于矿物成分和孔隙结构不同,扩散耦合效应程度可能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之前,国内外尚未有专门针对潮坪相白云岩储层扩散耦合效应的研究,该效应对于潮坪相白云岩储层核磁共振弛豫谱的影响程度尚属未知。为了探索潮坪相白云岩储层扩散耦合效应的强度及具体表现形式,笔者以龙门山山前带雷四上亚段为例开展了相关研究。
龙门山山前带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沉积时期整体处于局限台地潮坪环境,亚相以潮间带为主[21-22]。根据5口井220余个岩心、薄片样品分析,储层岩石类型主要包括晶粒白云岩、藻白云岩等,孔隙类型以溶蚀孔洞为主,镜下观察晶间孔、晶间溶孔、藻间溶孔等发育,同一块薄片中孔隙尺度差异较大,其中直径大于100 μm的孔隙较普遍(图1)。扩散耦合效应形成的基础是氢核在大、小孔隙之间的扩散,潮坪相白云岩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为不同尺度的溶蚀孔洞,这为扩散耦合效应的充分发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增加了扩散耦合效应的强度及弛豫谱受该效应影响的复杂性。鉴于这一特性,有必要开展潮坪相白云岩储层的核磁共振扩散耦合效应研究。
图1 龙门山山前带雷四上亚段白云岩储集空间特征照片
图2-a为PD71井雷四上亚段(局部)测井数据图,第五道和第六道分别为核磁共振测井T2谱和T1谱。从图2-a中可以看出,白云岩储层段(井段 6 022~ 6 035 m)物性较好,声波时差值可达70 μs/ft,T2和T1谱呈现近单峰分布特征;由于该区域陆相地层未进行核磁共振测井,故选取邻区温江构造陆相地层核磁共振测井响应进行对比。图2-b为温江构造C108井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局部)碎屑岩储层测井数据图。从图2-b中可以看出,碎屑岩储层T2谱及T1谱多峰特征明显,并且纵向上谱峰形态变化频繁,体现出较强的横向及纵向非均质性。二者在核磁共振测井响应上的明显差异反映了潮坪相白云岩储层扩散耦合效应的显著性。
在岩性特征和镜下孔隙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雷四上亚段6块白云岩岩心进行了核磁共振实验,观察潮坪相白云岩储层的扩散耦合效应,并分析不同物性岩心的扩散耦合特征。6块岩心样品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T2扩散耦合效应观测白云岩岩心样品基础参数表
由于扩散耦合效应改变了核磁共振弛豫谱对孔隙半径的表征机理,为了观测扩散耦合效应对T2谱的影响程度,笔者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①观测T2与采用其他方法得到的孔隙半径的差异,分析白云岩储层弛豫谱对孔隙结构的表征能力;②观测饱含水和离心条件下T2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扩散耦合效应的显著程度。
对于方法①,可以通过恒速压汞得到的孔隙半径,与核磁共振T2谱进行对比。恒速压汞采用极低的速度对岩心进行驱替,通过压汞过程中压力涨落的监测,实现对孔隙和喉道的区分,并计算获得孔隙、喉道半径的频率分布。核磁共振弛豫谱主要是对孔隙半径而非喉道半径的表征,这是因为核磁共振是以体积比例的形式反映岩石中的各类空间,虽然喉道控制了储层的渗透性能,但由于其尺度远小于孔隙,总体积亦远小于孔隙,故在弛豫谱中仅以极低的比例占据短弛豫部分,容易与黏土矿物束缚水和微孔隙信号重叠,而占岩石内部空间主体部分的孔隙构成了弛豫谱主要的包络范围[10,23-25],因此,其所表征的孔隙分布与恒速压汞实验得到的孔隙半径分布的物理意义是相同的,在不考虑扩散耦合效应的前提下,理论上两者的分布应有相似性。
对于方法②,分别测量得到饱含水条件及300 psi(1 psi=6.895 kPa,下同)离心条件下的岩心T2谱,并将两者进行对比;由于离心过程是将大孔隙中的可动水离出岩心,小孔隙中的束缚水得以保留,因此,离心谱应位于饱和谱的包络范围内。
图3为1—3号样品的实验情况。首先对比恒速压汞孔隙半径与饱和条件下的T2分布。从图3中可以看出,3块岩心恒速压汞孔隙半径多呈现多峰或非对称分布,且具有较宽的分布范围,而饱和T2谱呈现出明显的单峰、对称分布,且T2区间很窄,与孔隙半径差异很大。其次,对比饱和T2谱和离心T2谱发现,离心T2谱明显向低值区方向超出了饱和谱的包络范围。以上实验现象充分证实雷四上亚段白云岩储层存在明显的扩散耦合效应。
图3 雷四上亚段白云岩样品恒速压汞孔隙半径分布与核磁共振T2谱对比图
以上实验主要针对来自特高孔、低渗储层(非碎屑岩孔隙度不小于15%、气测渗透率介于1.0~<10.0 mD)的岩心。由于实验所用ASPE-730型恒速压汞仪最大进汞压力仅为6.2 MPa[26-27],对于低孔致密储层,难以采用恒速压汞实验求得孔隙半径分布,因此,仅进行核磁共振实验,通过弛豫谱形态及饱和谱、离心谱差异的对比分析扩散耦合效应。
图4为4~6号样品的实验情况。从图4可以看出,低—特低孔致密白云岩岩心样品同样呈现出近对称单峰的特征,离心谱亦出现向低值区方向超出饱和谱包络范围的现象,因此,不论岩心物性的相对大小,扩散耦合效应在雷四上亚段白云岩储层中普遍存在。
图4 雷四上亚段白云岩样品核磁共振T2弛豫谱图
针对图4,有两个现象需要进行额外说明:①4、5号样在T2时间介于0.1~1.0 ms区间内出现了一个谱峰,似乎使得其T2分布具有一定的双峰特征。但通过和图3对比发现,1、2、3号样饱和谱该区间亦出现一定的信号量,且该范围内的孔隙度分量峰值(0.013%~0.019%)甚至大于4、5、6号样在该范围内的孔隙度分量峰值(0.003%~0.008%)。只是由于1—3号岩心总孔隙度大,掩盖了0.1~1.0 ms区间的信号强度,实际上这部分信号在不同物性的岩心中均普遍存在(微孔隙流体信号或极少量黏土矿物束缚水信号),但由于其对储集性能无实际意义,在T2谱形态对比时无需作为参考;因此,可以认为4、5号样的T2主体部分仍呈单峰分布,仍是扩散耦合效应的一个重要体现。②4—6号样离心谱向低值区方向的位移不如1—3号样明显,主要是因为其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离心后含水饱和度仍较高(69.6%~88.5%,1—3号样离心后含水饱和度均约20.0%),由于离心出的水量很少,所以离心前后水在岩心中所赋存的孔隙半径差别小,这是T2谱的位移程度小的主要原因。即便如此,该位移的存在足以说明扩散耦合效应在白云岩储层中的普遍存在性。
对于扩散耦合效应的观测及分析,国内外学者主要是针对T2域,极少有针对T1域的研究,主要是因为自从核磁共振测井技术诞生到近十年来,一维核磁共振一直是核磁共振测井的主流技术,使用T2谱已经能够较好地表征储层孔隙结构。直到近年,T2—T1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克服了差谱法、移谱法在复杂储层流体分析时的多解性[28],进一步提升储层评价的准确度,但对于T1扩散耦合的研究尚不充分。因此,还需要开展T1域扩散耦合效应的观测工作,分析T1域与T2域扩散耦合效应的异同。
相对于横向弛豫,岩石的纵向弛豫由体积弛豫和表面弛豫构成,无扩散弛豫,即计算岩石的T1时不包含式(1)中等号右边的第3项[13]。岩石T1的计算式为:
式中T1表示岩石纵向弛豫时间,ms;T1B表示体积弛豫的纵向弛豫时间,ms;T1S表示表面弛豫的纵向弛豫时间,ms;ρ1表示纵向弛豫的表面弛豫强度,m/ms。
由于体积弛豫明显慢于表面弛豫,因此,同T2一样,岩石的T1主要受到表面弛豫的影响。
纵向弛豫强度ρ1一般小于横向弛豫强度ρ2[29],因此,碳酸盐岩核磁共振的纵向弛豫更易产生扩散耦合效应。为观测纵向弛豫的扩散耦合效应,选取雷四上亚段白云岩储层不同物性条件下4块岩心,分别在饱含水及多种不同的离心条件下进行T2及T1实验。表2展示了各岩心的基础资料及实验结果参数,T2谱及T1谱见图5。实验观测到的现象为:①各岩心弛豫谱信号量达到峰值时的T1时间(横坐标)均略大于T2时间(横坐标),T1与T2的比值介于1~2;②4块岩心的T2谱和T1谱均以单峰为主,其中岩心7、8、10号样的弛豫谱及9号样的T1谱呈现较典型(典型的单峰特征),仅有9号样的T2谱呈现出弱双峰特征;③7、8、10号样的T2或T1离心谱均有不同程度的左移现象,其中物性最好的10号样左移现象最明显,而物性相对较差的9号样离心谱的左移现象不明显;④7、9号样T1谱的单峰特征强于T2谱;⑤ 8、9 号样在测完 100 psi、200 psi离心谱之后重新饱和测饱和谱,重新饱和谱与原始饱和谱重叠程度好。
表2 雷四上亚段白云岩岩心样品基础数据及不同离心力条件下实验结果参数表
图5 雷四上亚段白云岩样品不同离心力条件下核磁共振实验T2、T1谱图
对于上述现象,经分析得到以下结论:①从7、9号样的T2谱和T1谱形态对比来看,T1谱单峰程度更高,可见T1谱的扩散耦合效应略强于T2谱,同时,T1和T2仅在两块孔隙度相对较低的岩心有较小的形态差异,而对于两块孔隙度相对较高的岩心,T1和T2谱无形态差异,说明T1的扩散耦合程度与T2相比仅有量的差异而无质的差异;②物性较好的3块岩心均呈现出明显—较明显的扩散耦合效应,而物性相对较差的9号样扩散耦合效应相对不明显,证实了扩散耦合效应与物性的相关性,即物性越好,氢核在弛豫的同时更易在白云岩的不同孔隙之间发生扩散,扩散耦合效更明显;③对于碳酸盐岩岩样离心谱相对于饱和谱左移这一现象,曾有学者认为是由于离心力过大导致孔隙结构发生不可逆变化造成的[30],而笔者本次实验观察到“离心谱相对于饱和谱左移,重新饱和谱相对离心谱右移”的现象,也证实了上述所谓“孔隙结构发生不可逆变化”的结论不可靠。
在上述研究中,对岩心进行离心处理,离心后岩心中仅存该离心条件下的束缚水,其余孔隙空间被非润湿相流体所占据,由于空气中几乎不含氢原子,因此测得的离心谱实际上反映离心后仅存在于小孔隙中的润湿相流体的赋存状态。
在实际井眼环境下,由于核磁共振仪器探测深度浅[31],其测井响应反映冲洗带的性质,因为钻井液滤液的侵入,储层中实际的气水分布与前述使用离心法模拟的气水分布已有明显不同:在钻井前的原始状态下,天然气占据相对较大孔隙,地层水束缚在小孔隙中,而钻井时钻井液滤液优先侵入较大孔隙,导致储层中出现“地层水占据小孔隙、天然气占据中等孔隙、钻井液滤液占据大孔隙”的现象,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中地层水、天然气、钻井液滤液的分布受到孔隙与喉道配置关系的影响,分布比这种理想状态更为复杂。
现有的国内外研究中,主要对饱含水岩心使用离心法或驱替法模拟钻井前的两相分布状态,进而研究这种状态下非润湿相对于扩散耦合效应的影响[10,16],尚未有钻井液滤液侵入后,地层水、天然气、钻井液滤液3种流体复杂分布状态对扩散耦合效应影响的研究先例。以下将结合实验及测井资料对这一情况进行分析。
由于钻井液滤液与地层水均为润湿相,且核磁共振测井响应几乎不受矿化度的影响(矿化度极高或水中含有铁、锰离子等特殊情况除外,本区域不存在这种情况),因此为简化分析过程,可将钻井液滤液与地层水视作同一种流体,则冲洗带与饱含水状态的主要区别便是在部分孔隙中有少量残余气的存在,由于这部分残余气更多占据中等孔隙,可能对水分子中氢核在大、小孔隙之间的扩散造成干扰,进而对白云岩扩散耦合效应产生影响。笔者将岩心核磁共振实验与储层二维核磁共振测井响应进行对比,以探索这种影响是否存在及其影响程度。
天然气中主要成分是甲烷,而甲烷中含有氢原子,和空气不同的是甲烷对核磁共振有响应。由于气态流体属于非润湿相,且其黏度低、流动性好,与水以表面弛豫为主不同,天然气在T2域的弛豫过程明显受扩散弛豫影响,但由于纵向弛豫没有扩散弛豫机制,天然气在T1域仅依靠体积弛豫,弛豫速度明显减缓,故天然气在T2—T1二维谱上呈现出“T2中等、T1高值”的特征,即其信号明显偏离45°线,位于二维谱的上部居中位置。依靠这一特性,可以在二维谱图中将天然气与水区分,观测冲洗带中残余气对水信号分布的影响。
图6-a为P115井核磁共振测井响应图,图6-b、c为该井井深 6 331.30 m 和 6 332.40 m(测井深度)的二维核磁共振谱图,这两个深度点正好也是2号样和3号样的采样深度。从图6-b、c中可以看出,这两个深度点冲洗带残余气信号较明显,而水信号呈现出多峰特征,这与图3-b、c中所反映出的岩心饱和谱和离心谱的单峰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其原因为:①岩样饱和谱呈现单峰主要是因为大、小孔隙连通好,扩散耦合效应程度强;②岩样离心谱呈现单峰主要是因为离心后大孔隙中的水被离出岩样,剩下的润湿相流体分布较为规律——均束缚于较小孔隙中,加之一定程度扩散耦合效应的影响叠加,故仍然呈现单峰分布;③冲洗带中润湿相流体呈多峰分布主要是因为泥浆滤液侵入的影响,其润湿相流体分布比岩心由特定离心力离心后剩余的润湿相流体分布复杂——小孔隙中存在水,大孔隙中亦存在水;由于天然气占据一定比例的孔隙,影响了水中氢原子在不同尺度孔隙之间的扩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扩散耦合效应。鉴于碳酸盐岩矿物的固有属性,扩散耦合效应在碳酸盐岩储层中普遍存在,冲洗带残余气仅会对此效应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而不会阻止这种效应的发生。龙门山前带雷四上亚段白云岩储层多口井进行了二维核磁共振测井,经过多口井资料的分析(图7、表3),认为上述结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当钻井液滤液侵入程度不高、冲洗带存在较明显的天然气信号时,水信号多呈双峰、多峰分布,而当钻井液滤液侵入程度高、冲洗带无残余气信号时,水信号多呈单峰分布。
图6 P115井雷四上亚段核磁共振测井解释成果图
图7 部分井雷四上亚段白云岩储层典型二维核磁共振谱图
表3 部分井雷四上亚段白云岩储层液相信号形态特征与冲洗带残余气相关情况统计表
由于扩散耦合效应的存在,一些在碎屑岩储层中取得较好应用效果的定量方法,在碳酸盐岩储层应用时可能存在不确定性。下面以一个典型的定量参数(束缚水饱和度)为例,对其常用的确定方法(T2截止值法)的适用性展开探讨。
T2截止值法是确定束缚水饱和度的一种重要方法。由于T2值与孔隙半径呈正相关关系,而束缚水一般存在于小孔隙中,因此,假定存在一个T2时间,当孔隙中流体的弛豫时间小于该值时,孔隙流体为束缚流体,反之,为可动流体,这个T2时间即为T2截止值,使用这个截止值便可将流体划分为束缚流体和可动流体[32]。T2截止值的测定,一般是在实验室中通过岩心核磁共振离心谱和饱和谱标定得到[9]。
对于碳酸盐岩T2截止值的选取,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值介于90~180 ms[33-37]:不同的油气田,取值差异较大,同一油气田的不同岩心,测得的T2截止值差异亦较大,主要差异包括且不限于以下两种原因:①不同油气田、不同储层,岩性、储集空间本身存在差异;②不同的实验,测量离心谱时离心力取值存在差异。前人在分析时并未考虑到扩散耦合效应的影响。若导致T2截止值差异大的原因确为以上两点,则这一问题仍然有解决的办法——即便不同油气田、不同储层的岩性、储集空间存在差异,仍可以通过细分储层类别、单独求取各类储层的T2截止值,并且在实验时固定使用一个合适的离心力,来达到使T2截止值尽可能收敛的目的。但实际上,由于扩散耦合效应的存在,上述手段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扩散耦合效应导致大、小孔隙的信号耦合在一起,耦合程度受物性、残余油气含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即使对储层类型、岩性进行细分,也无法避免碳酸盐岩储层的核磁共振测井响应失去对大、小孔隙准确分辨的能力。因此,建议在碳酸盐岩中不使用T2截止值法进行束缚水饱和度求取。
1)扩散耦合效应在白云岩中普遍存在,其导致本具有较为复杂孔隙结构的岩样饱和T2谱倾向于呈现较为对称的单峰分布,且离心谱易出现向左超出饱和谱包络范围的现象;扩散耦合效应强度与岩性、物性等因素有关。
2)饱含水白云岩岩样T1/T2值略大于1,T1的扩散耦合效应略强于T2。
3)冲洗带气信号明显的层段,扩散耦合效应受到抑制,二维谱中水信号多呈多峰分布;无明显气信号的层段,扩散耦合效应较强,二维谱中水信号多呈单峰分布。
4)鉴于扩散耦合效应的存在,建议在碳酸盐岩中不使用T2截止值法进行束缚水饱和度的求取。
5)不同的地区及储层,扩散耦合效应的具体体现可能会存在差异,建议对其他地区扩散耦合效应进行研究时,可借鉴本研究的分析方法:先通过实验分析各因素对T2和T1扩散耦合效应的影响程度,然后结合实际测井资料,探索包括冲洗带残余气等实验室较难模拟的因素对储层扩散耦合效应程度的影响。
6)本文揭示了潮坪相白云岩储层扩散耦合效应与岩石物性参数的关系,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充分利用岩心CT扫描等可反映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的实验方法,并将其与恒速压汞孔隙半径、核磁共振弛豫谱等资料紧密结合,以探索扩散耦合效应对核磁共振弛豫谱表征孔隙结构能力影响程度的定量校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