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庆友
(阜南县经开区第一小学,安徽 阜阳 23600)
通过口算训练、课堂板演、作业观察、考试试卷分析等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在计算方面普遍存在解题速度慢、方法单一等问题,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我结合本班学生的情况,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高质量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的运算离不开加、减、乘、除,要想进行运算,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加、减、乘、除,理解什么是计算.其次,要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算理.北师大版教材在编排这些内容时采用了一般归纳法,让学生直观感受运算知识结构体系,从而易于理解和接受运算知识.北师大版教材不仅强调算理,还重视让学生感悟算理.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学生理解算理,那么学生只能“比着鸡蛋画鸡蛋”,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更谈不上举一反三.
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分配律”这一节课时,尝试改变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完成从归纳到演绎的认知过程,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在教学中,为了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打破教学常规,整合资源,还原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知识.苹果每箱28元,梨每箱22元,如果各买3箱苹果和梨,那么一共需要多少元?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体会购物中“几个几是多少”,即乘法的意义.学生按照乘法计算的算理“总价=单价×数量”进行解题,直观感受乘法的意义,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规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接着,我话锋一转,出示题目:“买3箱苹果,需要多少元?”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是求3个28是多少,有的学生说是求28个3是多少.我逐步引导,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同时,我启发学生对乘法分配律进行生活化描述.一名女生这样描述:“爸爸爱我+妈妈爱我=(爸爸+妈妈)都爱我.”这个环节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也进一步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算法和算理.
下面具体阐述一下我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做的教学设计.
1.巧引题,激兴趣
结合上周学校进行的乒乓球比赛,在上课初始,我带来了一些乒乓球,说要分给学生,并提供了多种分配方法.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们都想分到更多的乒乓球,因此选择了不同的分配方法.细心的学生在观察后发现:不管哪一种分配方法,分配结果都是一样的.这个巧妙的引入不仅瞬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引发了学生的深层思考,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2.小组学习,共同进步
接下来,我在大屏幕上出示“6÷3=?60÷30=?600÷300=?600÷300=?”的算式.我说:“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认真观察,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合作.很快,学生举起了小手.在某名学生说出了这些算式的计算过程后,我提问:“那么要想商不变,只能乘或除以10、100、1000吗?”这时,学生纷纷拿起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验证.小组探究、讨论、验证.经过讨论、验证,学生自己总结了什么是商不变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插手,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去发现,去小结.这个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商不变规律的进一步理解,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就是共同学习探讨的天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3.巩固升华
我又带领学生去生活中找一找、看一看,继续探讨商不变规律.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学生仍意犹未尽,我打算以后抽出时间再带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学习知识,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这样的教学案例还有很多,如“减法的性质”“积不变的规律”“除法的性质”等.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算的算法和算理,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从而达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的目的.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不过关,估算、计算的学习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口算是计算的一个分支,小学数学老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每节课前,我都喜欢出一些口算题让学生进行抢答,以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我认为教师应坚持“能口算的尽量用口算解决,能用简便计算的一定要用简便计算”的原则,以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反应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小学生的数学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受益终生.同时,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先决条件,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现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介绍学生需要养成的四个习惯.
1.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平时的考试中,有的学生一拿到题目就开始计算,根本没有认真审题,这会导致一做就错,事后追悔莫及.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计算时要先认真审题,仔细观察,拿到题目后,一看运算顺序,二看能否进行简便计算.如35×99+65×99这道题,其中有加法有乘法,积的和等于和的积,大脑中应立刻浮现出乘法分配律,列式计算:(35+65)×99=100×99=9900.一些学生遇到35×99+35时不知道怎样解题,这时我会让学生认真审题.如果学生想不到简便计算的思路,那么我会引导学生把加号后面的“35”写成“35×1”,再看看能否采用简便计算方法.把“35”写成“35×1”后,算式就变成35×99+35×1=35×(99+1)=35×100.然后,我引导学生理解本题整数乘法的意义:99个35加上1个35,就是100个35,100个35就等于35×100.学生豁然开朗,难点迎刃而解.再如44×2.5+560×0.25这道题,我先带领学生认真审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些学生会想到用乘法分配律,我再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用乘法分配律解题.这时,学生会发现2.5和0.25相似,自然而然地想到变不同为相同,因此要采用积不变规律变换算式44×2.5+560×0.25=44×2.5+56×2.5;再利用小数乘整数的算法,44个2.5加上56个2.5就是100个2.5,从而得出44×2.5+560×0.25=44×2.5+56×2.5=100×2.5=250.只有经过这样的强化训练,学生才不会一遇到稍有变化的题目就不知如何下手.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引导,让学生有理可依、有规可循,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2.养成认真书写、认真验算的习惯
我原来要求学生在做课外作业、课堂作业、基础训练及考试时都要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整齐,卷面整洁.现在,我统一要求学生草稿纸上的式子也要字迹清晰,书写工整.这样,学生可以在草稿纸上找到错误出现在哪儿,明白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错误,进而思考下次应该怎样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对于那些书写不认真的学生,教师要从源头上抓起,从严抓起,一遍不行就再来一遍.
另外,一些学生没有验算意识,甚至有学生认为验算是多余的,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认为没有验算的必要.还有的学生不是不想验算,而是没有掌握验算的技巧,依着葫芦画瓢,写一步算一步,没有发挥验算的作用.我从批改作业和阅卷的过程中发现,计算后能正确进行验算的学生还是比较少的.
例如,5×40=20、50×2=10,一些学生看到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写几个0;3.91+1.9=5,一些学生只要看见1和9就去凑整数,不考虑相同数位有没有对齐;15.8×1.6=252.8,一些学生乱写小数点,不考虑十几的数乘一点几的数的得数是否大于一百.
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学生没有验算的意识和习惯,用应付的态度写作业,认为做完了就是做好了,完成任务就万事大吉.这样做谈不到提高作业质量,更谈不到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重视验算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验算意识、验算习惯和验算能力进行培养.
(2)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教师要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这种激励性评价可以是口头表扬,也可以是在作业本上写上的简短鼓励语言,如“你的验算习惯很好,相信你能保持下去”“你一定是一个自觉、认真的好孩子”“你对作业的负责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你的验算方法真好,要继续努力”.
(3)高标准,严要求.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非常重要.我每天都会抽出五分钟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不仅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意义,还掌握了验算方法.在练习中,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时,教师不要着急,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帮助学生成长.另外,在组织学生练习时,教师除注意题量要适中、形式要多样外,还要提醒学生做到题前认真审题、题中认真答题、题后认真演算.
当然,教师也要从严要求自己,不管是上课板书还是批改学生的作业,都要规范书写、准确表述,做学生的表率.
3.养成细心检查的习惯
在三年级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我发现一些学生在做题时经常出现看错题、抄错数、算错等情况.养成细心检查的习惯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呢?
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检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统计,告诉全班学生抽查了多少人的作业,其中有多少人出错,让学生体会检查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对解决问题后认真检查的同学进行表扬与鼓励,为学生树立典型.教师还可以收集学生的错误并进行展示,让学生讨论错在哪了,如何避免类似的错误.学生通过讨论逐渐重视检查.
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检查的方法.要想让学生养成检查的习惯,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检查的具体方法.如在检查时,可以采用重新算、列竖式、估算、巧算末位数等方式,可以把算出的结果代回到题目中进行检查,可以采用另一种解题方法进行验算,同时检查题目信息有没有抄错.
做完题后检查是小学数学计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教学中,一些教师忽视了这一点,更不用说学生了.学生要明白检查不是重写,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其次要看清数字,然后要看好运算符号和运算顺序,最后检查每步的计算结果是否有错误.只有做到上述四点,才能保证计算结果准确无误.
4.养成认真改正错题的习惯
改正错题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错题不改正,等于没有做,下次还会出现同样的错误.只有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才会取得进步.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不仅要画错号,还要检查学生错在哪一步,把错误的地方画出来,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再让学生订正.每次发完学生的作业本,我都要求学生不要急于做题,先把上次作业中出现的错题改正过来,再做下一次的作业.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认真地自查自纠,找出错在哪一步,错的原因是什么.教师不要让学生急忙订正错题,否则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又达不到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最后,我会让学生在开学之前准备一个错题本,把每道做错的题目都在错题本上订正,在周末等闲暇时间翻出来看看,多问问自己现在是否掌握了这些错题.只有做到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学生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既要注意方法技巧,又要把算理和算法有效结合起来,更要加强学生的练习.正所谓熟能生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非一日之功,必须从早抓起.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同时,教师要制订长期的训练计划,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