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小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策略

2023-01-12 01:28汤毅权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汤毅权

[摘  要] 教师应为学生主动质疑创造条件,以此促进质疑习惯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养成,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者从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一关键性目标出发,开展了相关的实践研究,提出以下有效策略:和谐氛围,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的机会;精心设问,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情感;充分激疑,维持学生提出问题的强烈欲望;“稚化”自身,将学生推到质疑的前台。

[关键词] 提出问题能力;小学数学;主动质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人们对自主创新能力更加重视,问题提出能力作为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的重要概念,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向与深度往往取决于问题,学习的效率往往源于问题提出的质量,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高低对于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要,因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基于此,笔者从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一关键性目标出发,开展了相关的实践研究,现将体会与思考整理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一、和谐氛围,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的机会

就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的现象实属少见。笔者认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孕育,首先需要有一个敢问、想问和要问的课堂氛围。事实上,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赋予学生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入课。小学生普遍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对于身边感兴趣的事情心里难免藏着“为什么”,而如何让学生大胆问出“为什么”就需要有效策略的实施。因此,教师在每一节课中都需要注重民主、和谐、平等氛围的建立,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的机会。

案例1  按比例分配

问题情境:红红奶奶养了不超过500只鸡,其中公鸡与母鸡的只数之比是3∶5,红红奶奶最多养了多少只鸡?公鸡有几只?母鸡呢?

师:请大家试着解决本题。(学生尝试解题,思考无果)

师:遇到困难了吗?有什么困惑提出来,我们可以一起解决。(同时,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一些欲言又止的学生)

生1:老师,我觉得这道题条件不完整,鸡的总数没有告知,我没办法按比例进行分配啊!

师:生1的困惑也是大家的困惑吗?那你们觉得鸡的总数应是一个什么数呢?

生2:整数。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回到题目中,请小组合作讨论,挖掘出其中的隐含条件,试着解决本题。之后,再请学生代表说一说思路。(学生展开了火热的讨论)

生3:从题中可知,公鸡的只数是3份,母鸡的只数是5份,公鸡和母鸡一共是8份,可得出隐含条件“鸡的总只数是8的倍数,且又是比500小的最大整数”,就这样得出红红奶奶最多养了496只鸡,再求出公鸡和母鸡的只数就易如反掌了。

……

在学生犹豫不决或信心不足时,不管是给予一个笑脸,还是给予一个肯定的眼神,又或是比出一个赞许的手势,都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积极的肯定,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还可以让学生在无疑处生疑,深化自己的认识。本例中,正是由于教师积极营造的良好氛围,让学生鼓起质疑的勇气,进而唤起了学生积极探索和阐述观点的热情,使得数学探究成为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从而提高了他们质疑和释疑的信心。

[?]二、精心设问,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情感

小学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大胆质疑和奇思妙想的能力,但由于受到小学课堂规范化、规则化、规矩多和考试压力的影响与制约,不少学生慢慢习惯于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越发薄弱。而问题是推动创新的载体,教师精心设问可以激起学生的创造灵感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情感。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建立在教师深钻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的一种独特教学策略,要求教师的问题具有情感激励作用和孕育创新灵感的双重功效,以引发学生的质疑,让学生想问,让问题的提出自然而深刻[1]。

案例2  圆的认识

师:谁能说一说,为什么汽车可以行驶得既平稳又快速呢?(学生思考片刻后,很快有了答案)

生1:因为汽车的轮胎是圆形的啊!(生1的回答给予了其他学生很大的灵感,学生的质疑由此展开)

生2:假如汽车的轮胎做成其他的形状会怎么样呢?

生3:做成椭圆的,如何?做成正方形又会怎么样呢?

……

常规课中,小学生往往习惯于教师提问,自己解决问题。而本节课的上课伊始,教师在情境导入环节抛出一个学生感到亲切和熟悉的生活问题,除去可以激趣和感知数学价值外,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车轮是圆的”这样的现象是学生司空见惯的,因此,学生很快可以说出问题的答案,而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之后,往往也会有所反思。这也正是由于教师预留了一些时间,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了空间,使得学生开动脑筋,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就这样,教师的独特问题情境创造了一个争先恐后提问的课堂氛围,从而为之后的有效生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充分激疑,维持学生提出问题的强烈欲望

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教学的生命,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什么,能力可以增长到什么程度,都离不开教师的巧妙指引。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营造让学生质疑的环境,引导学生开展质疑和探究,还需要在学生思维消极怠工之时充分激疑,维持学生提出问题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跟上思路、启动思维、提出问题。

案例3  比的基本性质

师:新课的学习基本结束,下面给大家预留一点时间,请大家想一想你还有什么问题呢?(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为学生积极思维和质疑提供了助力,学生在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基于经验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生1:比与分数二者的基本性质有何内在联系?

生2: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有何区别?

生3:“商不变的性质”中以“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取代“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这是为什么呢?

生4:小数与分数二者的基本性质是否有联系呢?

……

以上案例中,正是教师有效问题的指引,才能让学生质疑情绪高涨,思路大开。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各个兴致高涨,提出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质量。进一步地,通过之后的合作探讨一一解决了问题,并深化了对新知的认识和理解,这样看似不经意的探究活动,很好地孕育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四、“稚化”自身,将学生推到质疑的前台

传统教学中,不少教师不愿留给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学生的思考尚未开始或刚刚展开,教师就开始自己“分析”或提出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代替学生“问”,代替学生“写”,代替学生“想”,完全剥夺了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权利。事实上,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主人,更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做到很好地“稚化”自身,多让学生去问、去想,在关键之处多听取学生的观点和想法,将学生推到质疑和探究的前台,这才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方式。而教师应该多听、少讲,做学生探究活动的合作者,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将暴露问题的机会还给学生,将鼓励与支持的态度留给学生,在学生欲罢不忍的困顿时刻施以援手,才能培育学生质疑和思考的习惯[2]。

总之,新课改风向标下,教师通过和谐氛围、精心设问、充分激疑、“稚化”自身等策略,引导学生产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渴求,此时学生产生“为什么”“这里有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等自我发问,使得质疑成为一种习惯和素养,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3]。

参考文献:

[1]  張奠宙,张荫南. 新概念:用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J]. 高等数学研究,2004(03):8-10.

[2]  徐秀红.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J]. 学周刊,2012(21):169.

[3]  韩继琼. 浅谈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 中学教学参考,2013(35):25.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