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3-01-12 04:58:45吕美函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幼儿园

吕美函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筑牢文化自信。然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又存在一系列困境:幼儿园课程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缺乏规划;幼儿园课程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力度不足;幼儿园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支持;教师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因此,要进一步探索实践路径,加强课程建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发展;营造多元教学环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环境支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幼儿园;课程建设

学前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切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益于推动新时代幼儿园课程的创新发展,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价值意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内容,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非物质幼儿文化遗产,筑牢文化自信。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传统美德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中华民族几千年薪火相传,离不开神话、寓言、戏曲等优秀传统文化,其中隐含着重要的文化“基因”,发挥着“自然”的教化作用。学前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阶段,幼儿园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道德规范融入课程,让幼儿从小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使幼儿了解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通过“立德”来“树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传承传统道德和行为规范的作用,促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传统美德,才能打好人生的底色。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民族为了保家卫国与入侵者展开英勇不屈的斗争,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史篇,记载了中华民族先民勇于奉献、不畏牺牲的爱国精神。幼儿园要引导幼儿感受优秀的祖国文化,激发幼儿爱国情感。幼儿教育作为人生发展的奠基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怀需要从幼儿教育开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发挥传承启蒙教育作用,让幼儿感受文化的魅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筑牢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创造和延续多彩纷呈和极具特色的文化,有部分优秀传统文化被列入国家级甚至联合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先民们经过世世代代传承和积累,是中华民族认同的体现。幼儿从小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从小培养幼儿形成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意识。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幼儿游戏,比如,拔河、抽陀螺、放孔明灯、丢沙包、猜灯谜等。幼儿园利用蕴含真善美的中华民族非物质幼儿文化遗产来关照幼儿园课程建设,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将文化还原在幼儿可知可感的生活之中,有利于汲取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养分,筑牢幼儿的文化自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的幼儿园需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崭新的面貌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在此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现实困境:

(一)幼儿园课程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缺乏规划

幼儿园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建设应甄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加强对“优秀”元素的继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然而,大多数幼儿园甄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缺乏标准,针对大中小班的课程内容缺乏规划,存在形式化、碎片化的现象,没有将传统的游戏、故事、礼仪、习俗、观念等融入课程体系,不能很好地贴近幼儿的学习和生活。大多数幼儿园的课程内容较少涉及传统民间游戏、传统手工艺品,这可能是因为幼儿园教师没有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忽视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没有自主挖掘利用地域特有的传统文化内容融入课程,更没有选取贴近幼儿生活的琴棋书画、民间工艺、衣冠服饰融入幼儿园课程内容。

(二)幼儿园课程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力度不足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精华部分加以继承,进行创新性发展。幼儿园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融入新观念、新信息、新元素,并进行创造性转化。但是大多数幼儿园课程没有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也没有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甄选,缺乏对学习活动的精心设计。幼儿教师开展的学习活动比较表面化,没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日常生活结合得不紧密,更没有因地制宜地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与发展,使得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比较浅显,无法实现育人的目的。

(三)幼儿园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支持

多元教学环境对于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多数幼儿园往往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环境的营造,没有寻找到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契合点,忽视文化氛围的强大育人功能。幼儿园的校园、走廊、楼梯、教室、寝室等不同空间缺乏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元素,无法在感官上带给幼儿有关线条、色彩的刺激。与此同时,幼儿园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老一辈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领悟,特别是“敬老院送欢乐”等系列活动,能有助于幼儿感受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优秀品质,也有助于幼儿园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环境。然而,当前很多幼儿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忽视了与家庭和社會的合作,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缺乏环境支持。

(四)幼儿园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不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需要幼儿园教师具备传统文化素养。很多幼儿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较为薄弱,相关知识储备普遍存在不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层次的理解。多数教师认为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教师往往倾向于“说教”“灌输”的学习方式,缺乏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幼儿在深刻化感知中,爱上传统文化。教师不注重幼儿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对幼儿传统美德的培养也比较淡薄。此外,幼儿园缺乏针对教师提升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园本教研活动,没有创建学习型组织。幼儿园较少组织教师外出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培训。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幼儿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准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结合时代发展要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一)加强课程建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是开启幼儿文化心智和培养幼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根据幼儿的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不同发展水平,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加工和整理后融入幼儿园课程内容,并且循序渐进地将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传统节日、衣冠服饰等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对幼儿教育具有启迪与引领作用。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逐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到课程建设当中。教师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甄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科学、社会、语言、健康五大领域结合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例如,社会课程中,幼儿园充分借助家长、社区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和联动,带领幼儿参观民间工作坊、美术馆、博物馆,带领幼儿了解民间工艺、衣冠服饰,激发幼儿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自然课程中,教师为幼儿讲解神话、寓言、戏曲等,以幼儿的兴趣开展丢沙包、猜灯谜等趣味小游戏,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健康课程中,教师带领幼儿了解筷子创造于中国以及发展历史,让幼儿在使用筷子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让幼儿从小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从内心深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发展

幼儿园通过对融入幼儿园课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筛选,精心设计富有创意,并且能够让幼儿备感亲切的学习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活地展现出色彩。例如,艺术课程中,幼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围绕幼儿熟悉的生活场景编制课程,制作简单的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中国结。开展“中国结探秘”学习活动,通过“初识中国结”“追溯中国结”“制作中国结”三个阶段的活动展开。让幼儿了解中国结所显示的情感与智慧。首先,“初识中国结”,幼儿通过看纪录片,多感官了解中国结的文化内涵,激发幼儿探究中国结的兴趣。其次,“追溯中国结”,教师带领幼儿回顾中国结的起源、发展历史,使得幼儿深刻体验传统文化的元素。最后,“制作中国结”,在活动区里,幼儿采用绘画、剪、粘等方法制作简单的中国结,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审美和动手能力。此外,还需要适时渗透到区角游戏活动中,让幼儿由浅入深地了解、体验、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气度和神韵,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不再流于形式,让幼儿在传统文化丰厚内涵的滋养下健康成长。

(三)营造多元教学环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环境支持

幼儿园需要创设一个丰富、多维的教学环境,渗透和植入传统文化元素,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切入点,精心打造具有特色的“风景线”,通过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廊”营造文化氛围,楼梯走廊可粘贴民间故事、成语故事等,摆放的刺绣、脸谱等民族艺术。为幼儿创设了“无处不在”的教育环境,向幼儿打开传统文化的智慧之门,使幼儿在浓厚的文化气息的熏陶下体悟更多传统文化知识与经验,催生对文化的认同感,滋养幼儿的心灵。传统节日的课程价值是在其传递文化形态的同时培养幼儿的人文精神。教师依据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文化表征形式去解构传统节日,让传统文化变得生动有趣,浅显易懂,让幼儿在对传统节日的具身认知中了解节日历史渊源、精神内涵,为幼儿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供机遇,使幼儿利用日常碎片化的时间感知和践行传统文化。为了寓德育于多元教学环境之中,幼儿园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家、园、社合作的方式打造知识探究平台,重视在家庭和社会对幼儿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益于让幼儿时刻浸润在文化氛围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认知,并植根于内心深处。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幼儿园需要建立一支素质优良、开拓创新的优秀师资队伍,把培训、教研、教学融为一体,在幼儿园教师的培训课程中补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教授传统文化的方法,益于帮助幼儿教师掌握文化价值的精髓。幼儿园通过专家讲座、研讨活动、外出培训、课堂教学观摩等形式帮助教师理清研究思路,拓展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开阔教师的视野,不断增强文化底蕴。幼儿园邀请著名幼教专家和诗词、戏曲、书法等领域的专家给教师作报告,开展师徒带教活动,通过传、帮、带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师通过阅读经典文集,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传递的思想,幼儿园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文化沙龙,加强理论学习、案例学习的研讨,分享研究心得,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内容,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生成教育智慧,促使教师成为教学中的“反思实践者”。幼儿园要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促进教学手段的更新完善,教师要学会借助新兴技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并且与日常礼仪规范、道德准则相衔接,因地制宜地设计教学内容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行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以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为着力点,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寻找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契合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基本主张[J].学前教育研究,2021(9):1-4.

[2]陈向荣.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幼儿园课程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21(6):89-92.

(責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 09:06:24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52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爱“上”幼儿园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48:12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17:51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49:28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