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争真
(湖北省汉江河道管理局,湖北潜江 433100)
浩浩汉江、巍巍长堤、悠悠治水历史滋养了深厚的汉水文化,也丰富了汉江堤防档案的产生和繁衍。这些档案是历史的证明和珍藏,是文化的血脉和传承,是智慧的结晶和硕果,也是我们创新未来的源泉和动力。2020年《水利档案工作规定》提出了积极开展水利档案利用工作,深度挖掘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发挥水利档案价值的新要求。做好汉江堤防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深入挖掘汉江文化内涵,讲好汉江堤防故事,为汉江高质量发展提供档案技术支撑、积淀档案文化底蕴,是汉江堤防档案管理提档升级的重要任务。
汉江流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成长摇篮之一[1]。汉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共同筑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汉江历史上洪灾频繁,两岸民生安澜系于堤防。千百年来,汉江人民在漫长的治水历程中,积累了浚淤河道、堵口筑堤的经验,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源。近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汉江洪水泛滥成灾的隐患得到根治,汉江堤防实现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安全、水环境、水健康成为汉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发力点。实践证明:堤防建管经验的总结、治水规律的把握、水利精神的传承,汉江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汉江堤防档案的研究和利用。
湖北省汉江河道管理局(以下简称湖北省汉江局)作为直属于湖北省水利厅的汉江堤防管理单位,其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从无到有,作用从小到大,始终服务于汉江堤防管理建设、防汛抢险等中心工作、服务于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分别在助力科研、服务建设、防洪决策、编研志书、宣传教育等方面发挥积极效用。
助力科研。在调查、收集和分析相关档案的基础上,完成了多个科研调研项目,其中《汉江中下游防洪调度程序研究》获湖北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杜家台分蓄洪区汉江洪水调试方案研究》《杜家台分蓄洪区洪道行洪研究》获湖北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服务建设。为汉江遥堤加固工程、汉江下游堤防除险加固一期工程、东荆河下游堤防加固工程、杜家台分蓄洪区安全建设及南水北调中线附属工程等重大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勘测设计及施工提供了档案资料支撑,汉江遥堤加固工程档案管理专项验收被评为“优良”等级。
防洪决策。2010年汉江流域发生长江、汉江“两江夹击”大洪水,经研判有关历史洪水中民垸、杜家台分洪闸及沿堤各水位控制站相关资料,为湖北省省委科学决策不启用杜家台分蓄洪区分洪提供了准确详实的信息支持,取得了用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平安的综合效益。
编研志书。2015年,编纂出版了106万字的《汉江堤防志》,“死档案“变成“活资源”,档案的价值和效益更加显现。
宣传教育。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为湖北电视台制作《回望初心:100个湖北党史故事》宣传片提供了贺龙元帅1931年率领工农红军在潜江田关河修建红军闸、红军堤的生动素材。同年,红军闸、红军堤成功入选湖北省第一批红色水利资源名录。此外,荣誉陈列室、汉江水情教育基地等档案利用成果起到了良好的宣传展示水利成就、倡导生态文明的作用。
湖北省汉江局的档案事业与汉江堤防事业同频共振、齐头并进。
湖北汉江堤防全长875km,因历史遗留原因,汉江流域管理体制成条块分割,湖北省汉江局名不符实,仅管辖汉江中下游钟祥、天门、潜江、仙桃、监利、洪湖等地堤防752km(占比85.94%),襄阳、沙洋、汉川、武汉等地123km(占比14.06%)堤防归地方政府管理,管理职能、管辖范围限制了档案信息资料的全面性和完整性,直接影响到档案利用的成效。
按照“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的治水方针,湖北省汉江局在积极争取流域化系统管理的同时,借鉴学习长江委长江档案馆“信息孤岛的连结者,管理创新的助推者,资源整合的设计者,研究咨询的服务者”的角色定位[3],强化资源的整合和力量的统筹,与流域堤管各单位及其他沿江水利单位建立档案资源交流协作关系,加强汉江特色和堤防特点的档案收集与质量管控,从源头破解档案资源的有限性,形成汉江流域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档案信息平台,为档案利用奠定基础。
在堤防管理部门,档案作为“副业”“清闲部门”,档案室一般只配备1—2名专职管理员,且上岗门槛低,人员素质不高。在档案学科遇“冷”、专业人才匮乏的大环境下,部门的档案人员基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和培训,知识结构单一、业务技能参差不齐,人才技术的短板尤为明显。
在信息化、智能化背景下,档案资源开发的深度广度与人民群众对档案信息、档案文化的需求已不相匹配,必须要在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实现档案利用与堤防工作的对接,达到档案利用的最大化,管理队伍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扎实的档案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知识,还要熟悉了解堤防业务知识。这就需要从政治上考察、业务上考核,作风上考量,加大业务骨干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复合型档案人才的储备,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档案工作的人才短板和技术瓶颈,从而提高档案利用工作的专业化程度。
长期以来,档案工作普遍存在着“重藏轻用”的思想,日常的档案服务也只是简单的一借一还、查看复制等低附加值的工作,档案服务习惯于按部就班、坐等上门。加之,各单位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不够,档案服务认知意识不强,对开发利用档案工作的考核缺乏硬性指标和激励政策,这些都影响了档案利用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档案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的、相对长期的复杂工作,做好堤防档案编研工作对汉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围绕中心主动作为,根据需要做好选题,制定好编研计划,不断创新汉江堤防档案编研工作思路方法。要建立档案利用工作的考核激励机制,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充分调动积极性,有序地推进堤防档案编研工作,发挥档案在资政、育人、服务民生的优势。
汉江堤防点多面广战线长,各类档案的数量、载体、种类近年来成几何式增加趋势,但传播的渠道不畅阻碍了档案的开放和利用。加快档案的开放利用,汉江堤防档案工作者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管档意识,调整工作思路,加强流域特色和行业特点的档案收集,一手抓丰富馆(室)藏,一手抓档案编研,建立起以档案数字资源为主导的档案资源体系。要提升档案利用服务能力,积极探索知识管理、人工智能、数字人文等技术在档案信息深层加工和利用中的应用[4]。充分利用档案信息化的手段探索远程服务,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提升档案利用的便捷程度和效率,推动档案保护与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汉江堤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档案力量。
汉江堤防的发展史是一部治水患、兴水利的奋斗史。筑堤治水的先贤前辈们在长期的治水、管水、用水、护水过程中所展现的精神风貌和物质内容,是汉江文化的精髓和底色,也是历史馈赠于汉江的宝贵财富。档案人员要增强责任意识,主动与工程、信息技术人员对接,组建编研专班,请上级专家指导、联合流域兄弟单位参编,与当地档案馆合作,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的开发利用好档案信息资源,实施好汉江堤防特色记忆工程。要及时对正在进行的汉江下游堤防加固一期工程、杜家台分蓄洪区安全建设等大型工程的时代背景、建设历程、工程情况、社会效益进行科学规范的编述;把《汉江堤防志》的续编工作作为编研重点提前谋划,确保第一手资料的翔实可靠;着力水雨工情的综合研究,推出一批具有研究性、学术性、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档案科研成果,在展示堤防管理建设成就和汉江文化魅力的同时,扩大汉江堤防档案编研成果的利用率和影响力。
汉江是一条红色的河。贺龙、周逸群、关向应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领导人民闹革命、兴水利。在潜江红军堤、红军闸遗址上,贺龙于1960年题写的“继承土地革命时期的光荣传统,大搞水利,建设社会主义”纪念碑至今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瞻仰祭扫。监利是全国三大革命根据地之一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首府,红二军团战史上著名的“新沟咀大捷”就发生在监利东荆河畔,二十世纪80年代监利东荆河堤上树立了“新沟咀大捷浮桥渡口纪念碑”,背面刻有“贺龙饮马游泳处”。由于年代久远和认知的不足,这些红色水利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治水经验弥足珍贵,对于推进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城市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红色档案越来越处于高危状态,如再不抢救,流失更多,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5]。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2022年,河南博物馆馆长马萧林在全国“两会”期间递交了“保护红色水利遗产、传承红色基因”的提案,引发社会对红色水利资源的共同关注。湖北省汉江局要加大红色水利资源的保护利用力度和资金投入,争取地方档案、文旅部门的支持,加强相关文献、实物、史料、口述史的抢救、征集与研究,深入挖掘红色水利遗产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打造具有汉江堤防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纵观汉江堤防事业的发展历程,档案开发利用工作在资政服务、公共服务及文化教育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档案开发利用工作大有可为。汉江堤防档案工作者要扛责在肩、不辱使命,为推进汉江堤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