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龙,张春越
(临邑县水利局,山东 临邑251500)
坑塘是一种典型的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具有调节水源、防涝抗旱、保障用水、美化环境、发展经济等重要作用,是农村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一种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临邑县属海河流域南系,共有三大河系过境,其中,马颊河流经临邑县的最北端;徒骇河流经临邑县的最南端;德惠新河从临邑县的北部跨林子、翟家、理合、德平4个镇,是临邑县主要排洪河道。三大干流与13条骨干河道278条支渠构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棋盘网格状灌溉排水水系,2 114个坑塘犹如棋子镶嵌在棋盘中。
坑塘与河道相连丰引枯用,充分收集降水,能够很好地解决农业灌溉和农民的生活用水问题。临邑县2 114个坑塘可形成2 560万m3蓄水量,扣除蒸发量(15%)、渗漏量(25%),按循环存蓄2次,兴利蓄水量可达3 072万m3参考小麦灌水量900 m3/hm2/次,可累计解决3.4万hm2农业灌溉用水。而且能够有效补充地下水,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地下水的过量过滥开采,从根本上解决地下水的透支漏斗问题。
鲁西北平原降雨年际变化大,年内分布不均,降雨量70%集中在7~9月,汛期连续降水,容易造成村庄积水,引发洪涝灾害。降雨时,通过坑塘的储存蓄滞,村内雨水经过排水沟网及时流入坑塘,起到集雨排涝的作用,不会造成雨水四溢、道路泥泞、行路困难等问题;坑塘与沟渠相连,在汛期可将雨水及时排出,坑塘对雨水的滞蓄、外排功能,在汛期起到调蓄洪水的效果,减少河道行洪压力。
坑塘可发展多种经济产业,拓宽群众致富路,有规模的水面可以大力发展水生植物种植和淡水养殖业等多种水经济业态,造福于民;同时,以坑塘为载体构建多渠道、多元化、多形式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保障产业用水,营造水生湿地,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可以带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等产业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
临邑县农村原有坑塘3 750余座,有些是自然形成的,有些是人工挖掘的,曾是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发挥着蓄水排涝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农村经济富裕,农村宅基需求增加,填塘盖房、侵塘增宅村村皆有。由于乱填乱倒,淤积严重,村集体经济薄弱,很多坑塘的淤泥几十年也没有清理一次,致使旱时没有水,涝时水汪汪,丧失应有功能和作用。
散落在农村各个角落的坑塘,大部分是村集体公共资源,如若村委会没纳入管理范围、没制定管理制度、没安排专人管理,任其自然发展,农村坑塘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垃圾填埋场”“污水收纳桶”,污染环境,滋生蚊虫。多数坑塘是自然土坑,一些污染物将会随着水流的下渗、侧渗到周边土壤,对周边土壤形成污染,对粮食安全造成影响。原本可以是村民乘凉、避暑、聚集之地,却成为村民避而远之的地方。
农村坑塘多数在村外周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村民生活富裕,人口不断增加,村庄无序扩建,坑塘用地周边盖起院落,墙房临立,使坑塘成为“死塘”,丧失其自然状态,杂草丛生、植物单一、灰土无绿;另外,坑塘缺乏保护,无法与外界河道连通,水“引不来、排不走、蓄不住”,水质污染、富营养化,原有的水清岸绿、蝉鸣蛙叫的自然环境不复存在,其所具有的蓄水抗旱、防洪排涝、生态经济等功能和经济效益无法得到发挥。
针对农村坑塘现状及问题,对坑塘进行深入调研,从源头入手,明确坑塘名称、地理位置、存在的问题、污染成因和治理范围等。首先找准关键环节控源截污,统筹推进坑塘治理,各项措施相互衔接、互促互进,从源头控制污染;其次结合农村类型、自然环境及经济发展水平,加之村情、民情,因“坑”制宜,分类施策,切实强化坑塘存蓄水源,抗旱排涝、生态涵养功能,形成以“河渠为线、坑塘为面、线面相连”的农村生态水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三清一改”(清理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居民不良习惯)。按照低成本、因地制宜的原则,平整土地、栽植树木花卉、建设凉亭、配备健身器材,把坑塘打造成“清水碧波”,成为群众闲暇时去的小花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农村坑塘治理的难题主要是资金问题,镇村两级财政基础都较为薄弱,因此,在坑塘整治中要整合各界社会资源优势,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统筹使用。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坑塘整治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高标准农田改造、“一事一议”集资、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等涉农涉水项目捆绑使用,最大化发挥综合效益;运用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引导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捐助、认租等形式参与坑塘整治中。例如可按照“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让社会资金通过对在栽植树木、种植莲藕、发展养殖,建设垂钓塘、水上乐园等获得收益,形成资金投入的良性循环,有效破解资金难题。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拿出专项资金,对坑塘治理和日常维护工作进行经费保障,并纳入财政预算。对积极应对、有效治理村及时足额实施资金奖补,激发各村参与坑塘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
坑塘治后管理是保持功能、发挥效益的关键,将坑塘管理纳入河长制体系,实行“塘长制”,确保坑塘产权明晰、管护到位。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镇村两级维修养护管理体系,制定落实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主体和管理人员,日常监督由“塘长”负责,不定期巡查坑塘,发现问题立即上报、及时整改。按市场化运作模式维护管理,形成了“乡村管人+公司管垃圾”的高效模式,杜绝破坏坑塘环境的现象发生;每处坑塘均设有安全警示牌,严防溺水,杜绝出现安全事故,使水清、岸绿、景美的乡村美景长期保持。
通过改造治理,临邑县综合施策,建成集引水、蓄水、灌溉、防洪、排涝的农村水网格局,打造“水清岸绿、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水和谐”的农村水文景观,形成“以水兴业、以水富民、以水美村”的乡村振兴致富路。